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535|回复: 7

[求助]请问CN共渗工艺如何制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8 10: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问CN共渗工艺如何制定? 5 h- S5 R% q n0 m, r+ q& l. c9 w9 t6 d

资料上查不到材料的CN共渗工艺参数啊,我只知道CN共渗的温度范围830-860.
请问具体一个零件的工艺如何制定?
比如一个15Cr小零件.要求渗层0.25-0.45,硬度660-810HV.M1-4级合格.
渗后的热处理呢?直接淬火?还是降到某一参数?(附15Cr热处理参数
我想了解下工艺制定的过程...
不好意思,问的问题很菜.(附15Cr热处理参数淬火温度860-900,渗碳温度900-930,渗碳淬火温度780-8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0 10: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请问CN共渗工艺如何制定?

    钢的碳氮共渗---就是将碳、氮同时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过程(加热温度高于临界温度Ac1或Ac3 ,不宜高于900C,以吸收碳原子为主,渗层深度0.075-0.75mm)。兼有两者的长处,这种工艺有逐步代替渗碳的趋势。主要优点如下:
: {# w' k. U& K7 T/ N1 o        (1)渗层性能好---共渗层比渗碳层的耐磨性和疲劳强度更高,比渗氮层有更高的抗压强度和较低的表面脆性。
  [+ k) q$ c7 |+ p9 n; h        (2)渗入速度快---由于氮的渗入不仅降低了渗层的临界点,同时还增加了碳的扩散速度。
2 {) x1 t. n% u! n( X# W1 v  a        (3)变形小---碳氮共渗温度比渗碳低,晶粒不会长大,适宜于直接淬火,可以减小变形。
  w" ~$ x2 ?* C        (4)不受钢种的限制---各种钢铁材料都可以进行碳氮共渗。但是,由于碳氮共渗零件的渗层较薄,为了提高心部强度,因而多选用含碳较多的钢,w(c)可达0.5%;对于要求表面高硬度、高耐磨性的零件,常采用40Cr , 40CrMo ,40CrNiMo , 40CrMnMo等中碳合金结构钢
: P% ~# O' A1 q5 z        碳氮共渗的缺点是共渗层较薄,易产生黑色组织。% Y& }$ f9 S3 O4 b" R
   低温气体碳氮共渗(软氮化)---是在Fe-N共析温度以下(530-570C,取560C为宜,只有对高速钢及Cr12钢才采用510-550C。氮化时间1-6h以2-3h为宜,合金钢用油冷,碳钢用水冷,HV01- 500-700之间,介质是固体尿素、甲酰胺、三乙醇胺与酒精的混合物)对钢件进行的碳氮共渗,是以渗氮为主的化学热处理过程(特点;处理温度低,时间短,工件变形小。化合层的脆性小,韧性好。软氮化适用于任何钢种和铸件。缺点是;渗层较浅,不适合用在重负荷条件下工作的零件)
" M! O, e& s& H2 x; L      中温气体碳氮共渗---共渗温度820-870C,在840C共渗时,渗层深度在0.5mm以下时,共渗速度为0.15-0.25mm/h,渗层深度为0.5-0.9mm,共渗速度为0.1mm/h。共渗后一般都直接淬火,用较缓和的介质冷却。
/ j: E0 M7 x+ W5 N* m4 A# w! j   高温气体碳氮共渗(900-950C)3 g( s1 Z- x9 v  |/ C8 a
随着共渗温度的提高,渗层中氮含量降低,碳含量升高,当温度超过900C时,碳含量开始下降。随着共渗时间增加,碳、氮渗入程度增加,达一定时间(2-3h)质,碳浓度仍不断增加,而部分吸咐在工件表面的氮原子却回到介质中去,使表面脱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2: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请问CN共渗工艺如何制定?

中温气体碳氮共渗---共渗温度820-870C,在840C共渗,共渗后一般都直接淬火,用较缓和的介质冷却。' O: [: i, \  l- ]! z  w

1 n0 V# z: k0 k. Z为了保证变形尺寸和残A可否渗后冷至800左右淬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21: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请问CN共渗工艺如何制定?

在第2楼己讲到碳氮共渗,这种工艺有逐步代替渗碳的趋势,适宜于直接淬火。
& t) R/ |- ^  i* k. P可参照渗碳后的热处理方法. P" e, v& l) T
1,直接淬火法(随炉降温至高于Ar1或Ar3温度,一般为760-780C,直接淬火,150-200C回火2-3小时) 适用于本质细晶粒钢如20CrMnTi。优点是加热冷却次数少,操作简化,生产率高,还可减少淬火变形及表面氧化脱碳。主要缺点是处理后组织可能较粗,性能也较差。
" g  O+ t' g, [' s9 n! e7 w% n: r2,一次淬火法(随炉冷却或出炉冷却至室温,然后重新加热淬火,合金渗碳钢850-900C,碳钢820-850C,对于只要求表面耐磨性好的工件770-820C,和低温回火160-180C2-3小时)可避免出现粗大晶粒和粗大组织,主要用于要求较高的渗碳件,以及某些不宜直接淬火的工件。* n4 D  @  K9 H/ F
3,二次淬火法(第一次淬火碳钢880-900C,合金钢850-870C,油冷或水冷。第二次淬火770-820C)
* B1 @! b$ n/ ~* W$ A. y6 J表层有较高的耐磨性及疲劳强度,心部有较高的塑性及一定的强度。但二次淬火易出现变形,氧化脱碳.主要用于一些使用性能要求很高的重载荷零件。
' W9 Z+ p7 ?# V) @3 Q/ [9 q% 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07: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请问CN共渗工艺如何制定?

哦,现在的问题是直接淬火的定义,直接淬火是从共渗的温度直接入油淬火还是炉冷至高于Ar1或Ar3温度,一般为760-780C,直接淬火,好多资料各有说法,不知道那个是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07: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请问CN共渗工艺如何制定?

从你的回答,应该是后者,但前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3: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请问CN共渗工艺如何制定?

呵呵,已经知道了前者后者都是直接淬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4 22: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求助]请问CN共渗工艺如何制定?

碳氮共渗!参照四楼的去做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5-6 05:07 , Processed in 0.084230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