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床加工精度
( o4 L7 }% E3 l8 F$ C, l) _6 U1 @5 v* g7 N' m2 t
国内机床精度的确在国际上比较落后,至少不在顶尖。最好的机床是德国的,精度高,经久耐用,可以长期在高精度下作业。日本机床的精度也很高,但是容易出故障,具体原因不知道,材料上的、设计上的都有可能。
8 t3 b* d) }& T+ }, A
) s: W( `( X; h/ E机床精度的定义:
$ h& @, s, K( }( z' E) ^( G8 U2 @1 r7 o6 S" L8 D
首先明确这个精度必须是重复精度,也就是说我走刀走一百次或者一千次,其中的最大偏差就是我这个机床的精度等级。所以有很多人说老工人可以做出精度是多少多少的产品,这当然有可能,在不惜一切代价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做到这点,但是实际企业运作中便不现实。再者说,如果一个工人做一百个能做出一个符合要求的产品,那么我用机床做三十个就够了,用高精度的机床做十个就够了。但是那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一个面就要做十个才成功一个,随便一个零件要加工七个八个面的,那还不做死了?所以说一个例子是不能表征精度的。实践中考察机床精度等级的时候,是要抽一定批量,进行统计计算的。
w6 Z' w6 D6 J& E D2 q/ z3 L3 {; t8 h, ?7 ?$ `
明确了精度是重复精度,那么再说说常用的两个精度标准:定位精度和切削精度。定位精度,很多朋友说过了,就是每次空载进刀的精度,这完全是机床精度决定的,机械定位的精度必然低一点,光栅定位就高。有人说光栅定位的精度还是低,我就不说什么了,光栅定位是利用光的干涉为定位基准,理论精度为纳米级。激光定位没听说过,也许是用激光进行光栅定位?激光的光很纯净,只有唯一波长,那么理论精度就更高吧。
: z1 ~, {+ n' w7 O; O
0 x5 J0 J$ D" I/ ?$ e* Q/ w但是工厂里搞过机床的都知道,空载精度只是一个参考,因为在实际切削中,由于工件的阻力,让刀现象是客观存在无法避免的——毕竟任何东西都是会形变的,在高精度要求下,没有绝对刚体这种东西——所以实际切削精度通常要比定位精度低一点。但是这个问题是可以通过调试解决的。在确定工况下,让刀的状况也是比较稳定的,这里确定工况包括工件和刀具的材料、形状、主轴转速、切削液型号、切削程序等等,总之连续稳定生产吧。工厂在生产型号变更时对质量控制尤其严格,也就是这个原因——说来我们厂首检一般是不合格的,寒。 3 M7 @. p- M M, O
, u& I/ n2 G! Z0 F, q# B
那么最后说说我所知道的目前国内所装备机械的精度。 & n) P, N( V; n' j
, E, ^# e, u5 @
目前经常看到的机械中,精度最高的是磨床。相对加工中心这种东西是为柔性生产准备的,应用在小量多变的生产,真正的大批量连续生产谁去用加工中心?东西不好还贵。那么磨床的精度一般都达到0.001或者0.002级(这样的精度一般都不需要光栅定位那么高档的东西,光栅定位这种高档货更多用在测量仪器上,象一般的三坐标。)。但是正如前面说到,虽然设备出厂的时候定位精度有那么高,但是实际上由于加工对象经常变化(多变的市场啊),所以工况多变,然后每次换都要调试,调试起来又基本是靠试而不是调,(这点我们国家大概也比较落后,也没办法,那么多的影响因素,每个因素对实际让刀尺寸的影响都是一个大大的课题。)因此实际生产中就做不到这样的精度,我们公司的0.002的磨床,最后产品的控制精度也就在0.005。当然这都是公差带了,来个正负0.005那么生产线就要停了,呵呵。
9 n) s: T- ~. k0 |( a1 j! K8 r& f& N' S
% U5 y' Z6 B8 z, S0 {1 H) X' f; c我们公司装备的机械,并不是全国最尖端的,但是基本上没有国产的。为什么,精度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寿命。虽然机床达不到标准,但是国产的刀具夹具有些质量还是可以的。不要小看这些刀具夹具,刀具夹具价格通常是整体机床价格的20%-30%。但是现场还是愿意用进口的,因为国产的寿命短,而每次夹具损坏都是因为现场生产的产品尺寸出问题才能发现,也就是说夹具坏一次除了要换夹具外,还要意味着一批产品的报废,这个成本是很高的。而且每次换夹具调试起来那叫个麻烦。所以目前看来,能够在夹具刀具领域体现成本优势的国内企业还不多,至少不能涵盖所有的机械夹具领域。砂轮有许多许多种,现在只有一部分砂轮的确是买国内的划算,还有些型号只有进口。
$ k" K; M5 G! Q, b* Q D6 X以上。
) S% r, | f" ]4 k8 \$ _: R! k! {1 B3 |4 _! i% N3 k+ C
============= 4 D+ \+ j) k' R9 F" e" m' K0 y
机械产品的加工精度有一个经济性,一般的数控车床的精度都在加工0.01左右,定位精度是机床本身的精度来确定的,普通的数控车床,也就0.02左右,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同理,半精加工一般地在粗磨工序进行,加工精度等级在0.008~0.016之间,精磨加工在0.008~0.004.超精磨加工在0.001~0.002之间.这是机械加工的.如果采用伺服系统,加工中的刀具误差等可以得到补偿.精度应该更高一些.光栅定位加工属于高要求加工.
& b% Y$ P/ p; q" C' S5 C
3 P C# B; X/ O+ Z+ o* a另外说明的一点是,机械产品的加工精度与定位精度和切削成型加工精度有关,还取决于材料的热处理变形.而材料的热处理变形与材料成份及热处理工艺有关.
8 y* Y0 J$ N. L. L
6 H! Q( f) ?6 \7 i b( N! Y5 w中国的机械产品与国处的存在差距,不光是机床加工的问题,最根本是装配工艺.我们能一产出同样精度的零件.但装不出同样精度的的整机.
& i$ X: P1 d- U4 i+ m1 s1 `+ |8 h* B, @' v; [
重汽集团曾进口了一台真空等离子焊机,其加工精度和质量确实不错.最好的机床是瑞士的,不是德国,也不是日本,台湾的也不错.呵呵.国产机床要努力奋斗呀!
$ E/ t/ @* x/ r) l( D! G# v2 ?* K+ f; L# n2 u7 n: L7 E; D" V
有时间专门写一贴来说这个事情.呵呵,谢谢楼主兄弟来给大家讲这些东西. 5 E9 q% y( \6 g1 F
============================
: S" S1 o8 S" j/ o! w \5 p _8 N1 J9 i4 f; T3 H1 ]) D
C N C 数 控 机 械 方 面 我 说 不 上 , 我 们 公 司 是 生 产 交 流 伺 服 控 制 器 的 ( 谁 说 我 们 国 家 这 方 面 差 了 , 来 我 给 他 看 真 东 西 ) , 电 气 控 制 精 度 是 电 机 一 圈 1 万 个 点 , 也 就 是 1 万 个 脉 冲 。 当 然 还 可 以 高 , 只 要 有 好 的 码 盘 就 行 ! 这 样 算 来 , 抛 开 机 械 误 差 , 电 气 理 论 值 达 到 0 . 0 0 0 1 根 本 不 是 问 题 。 所 以 在 我 国 C N C 行 业 发 展 的 问 题 就 很 容 易 看 出 来 了 , 一 个 是 材 料 , 一 个 是 装 配 。 2 h5 L) x4 z+ N" R {0 [
象 刀 具 的 热 处 理 什 么 的 很 重 要 。 就 说 这 点 吧 。 ; \* b: y/ O; T. c& d
========================== ) u; X- p( ]* R; O: ^- g& M- {' Z
( }. j! k" Q" e% V楼主是做什么的,主要是哪些零部件,可以说一下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 F) ~) o0 G, I0 c+ I- G( W; }$ ?2 m1 r" O
我是做轴的,主要出口欧美,我们的磨床都是国产的,EMERSON 有一款轴直径 8mm +0.002/+0.006,圆度2μ,我们可以控制在 +0.002/+0.005,目前出口了400多万只了,不合格小于100ppm.
& w% _: x, |% G/ u% O4 M, ^2 o============================ ) c9 C% e- i1 a ^
说句实在话,现在的技术工人的地位就决定了他们的水平。没有办法吸引人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做好他的本职工作,这个行业的水准也就不可能上的去。 ) p2 g7 b, y: ^/ P' Y$ K* x4 p
, ?4 t; E3 ^! n. j7 b- A============================ 7 X& ?2 } g7 r/ C: z; d
我是搞加工中心的,我觉得这几年国产的加工中心进步了不少,前三年买的一台国产的机床与刚买的一机床精度差了很多,新买的一台好象不比台湾的差多少,可能还是新的也有关系。
- c; e ^0 U% `$ ~2 ~
* g% j. W) C7 ?. q# f/ ]+ b0 }============================ / a% w8 i, Q% v! N' `
瑞士的机床确实不错,,不管是高速铣,还是慢走丝,电火花机床!!我觉得美国的机床也不错,我们这里一台99年进口的加工中心用了6年,大部分部分时间用来开粗,汗!!!最近加工一批手机模具电极,放在工具显微镜检测外形尺寸误差竟然只有0.005mm(不过那是全闭环的机床!!),比买不到半年的台湾机床还好!!不过那台是全闭环的机床!! . F$ [$ \9 n, X% l2 u
============================ 7 k% F# s2 x O9 ?4 G4 j
0 h4 B, S4 w6 w, d" s" _# H也就是做做曲轴啊,活塞啊叶片啊这种东西,我接触的都是小部件。尺寸控制精度也就一丝,平面度圆度粗糙度直线度各有标准,一下子也说不清楚,不过关键部位(例如接触面)总是在0.002以内。反正100个ppm的不良率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算是国企,相对成本要高一点,(例如无法任意更换供应商)这样的不良率要亏本的。不知道你的轴是用在什么地方的,我那边的曲轴是带活塞的,所以貌似有四个圆柱面,三个平面要磨,总之就是一个轴要磨好多下。如果一个面的合格率只有99%,7个面的话…… 6 d* ?" P# R1 h. H" x6 t4 X
至于那一百两百个加工中心一起加工的盛况,真的是想都没想过。不知道那样会是一个怎样的设备投入。也不知道生产什么东西用得上这样的设备。
" A# `. Z6 X) U) G; m$ ^( ?3 G; f0 }" D
其实接触这个行业时间也谈不上长,然则感觉差距还是来于最基础的地方,材料什么的。至于真正的机床问题,我们只是用机床,并不生产,所以一点都不懂。不过楼上有人说抛开机械误差,我想是不行的,因为……机械误差是主要误差的说。 1 g! R, S/ P4 E5 J
9 T( u3 r5 l# h; a============================
2 c" c$ V" z6 U0 r建议不懂的不要说,五轴加工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0.0001MM的精度的,不管是哪个国家生产的,而0.0005MM的精度也只有光学磨床能理论上达到,实际加工是0.2个丝,不排除能控制到0.1个丝,但成本会成倍增长.现在国内没有很好的机床是现实,其实也有,只是用的人不认真钻研而已,同样的机器在株洲南方动力加工的精度就比东莞黄江精诚科技(台资)的差一倍,其实用的人都是大陆人,只是工作态度不一样而已.。
9 \, y9 p$ G4 x8 Y& w" C6 k2 i! s' z- _% G
我一直在南方工作,内地也走过一些军工企业,设备很好,但人比较懒散,有时侯人的工作态度决定着一台机器的精度. % X R' s0 U! y8 u" k' _
上面有个兄弟说一两百台加工中心,你是不是准备一千年收回成本,不说别的,光维护就能累死一批人,而且机器闲置的时候你怎么维护?
% R: X3 L6 G9 e1 C8 E- j$ Z* ]* Z% k
======================================= 1 g2 ^6 O# ]" i) @% q
最好的机床是瑞士的. ^! w* B, F4 q
最强的自动控制理论在俄罗斯. & V* o% f0 O0 y) \/ j
======================================= ! @; m2 m! x: x) J* k' o3 S
; C# u3 g5 b; ^, G# o& U' ~" N% q这几天看了几篇关于机床设备的贴子.忍不住想说几句.本想也发一个贴子的可没时间(要准备参加考试).前几天一个网友发贴子说国外的机床加工精度达到了0.0001mm的水平,是不是作者笔误多写了一个"0",而引来了不少人的口诛笔伐(有些人还很恶意!).作者无非是想表达我国的机床设备制造水平还比较落后这个意思.其实这个作者说的的确没有错呀!我们国家的机床制造成水平的确很落后的,这主要是我们的基础工业太落后造成的(什么是基础工业水平?最简单最通俗的说就是设计好了一个产品却制造不好甚至制造不出).有的朋友似乎不明白这一点,或者还不想正视这一现实.的确我们现在也能制造一些世界先进的数控机床设备了,如前不久央视报道的沈阳一家研究所开发的"中国脑"数控系统.但这不能代表我们国家整个的数控机床制造水平,要想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数控机床制造水平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真希望有些网友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漫骂(有些网友还自称是工程师,可有些慨念实在是在犯常识性的错误),既不要夜郎自大更不要忘自菲薄.。2 b3 a4 z5 ^# z, P. l
3 J0 Z) ]) v6 i/ w. p" Y==============================
( }: k: _1 w$ I; p' v8 g. \机械加工这行业来不得半点虚假,高精度机床德国与日本的还有瑞典的制造技术排在前列。机床关键部位材质与热处理应当是瓶颈 。
- C8 {5 l2 z6 d============================== Z4 s1 M3 z, A5 v
/ E0 t7 q7 l) i& M; R; c$ \6 Q
我们的机床和刀具的确和国外先进水平有些差距。
$ ^! T0 Q& v% \7 W, r. f: F/ N- _, b- t. [; K+ J* |, e) G
德国床子是最好的,德国的系统比日本设计的优秀而不是单个零件要好。机械行业的进步,单个零件的加工固然重要,良好的系统设计,优良的材料,科学的装配工艺,合适的加工工艺都是必要的。 . ~9 S" s9 [ F+ z% K1 U
, e* {% y5 ]8 o) c; n0 _
俄罗斯的很多东西就是用优良的系统设计和加工一般的零件组成,所以它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国内的机床厂家销售的,当然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3 h+ ^, b! o. c$ G0 F/ `. E
8 S: b+ p( }; D6 I* l0 }个别生产军工产品的机床,肯定是可以做上去的,只要不计成本,总是可以做到,哪怕合格的只有1%。 # ^! U" S# M5 e: V, P
0 S' ~) @( N3 r& ^- p5 z" {: v
个人认为,加工工艺和装夹方式对精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材料和刀具的热变形,材料本身的切削应力,装夹的方式和基准的选择,都会影响到精度。机床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看你怎么用。
/ E8 N1 p; @$ Y6 U
6 ~1 ?7 h" H! m" V据我所知,同样的设备,不同的人来开,精度差异是很大的。 " J$ k- Q* l/ z
. i' j- m! c" H# C* T
==============================
' h) n8 k, Q9 G8 y3 j我从事精密仪器工作也有十来年了,现谈谈我的看法:
# _& `, j" d' S& l. Y4 `3 |7 _( t1。有人说用CNC加工批量零件不现实,这个只能说是他见识太少。。。
* T9 i3 L' L1 O9 P" N8 R# i# D; \0 C' D
举个例子:大家知道我们电脑硬盘里面用的驱动架,那个不是用加工中心直接做出来的呢?凡是一体成型,结构复杂的,批量生产的就只能用CNC,且不说精度要求。。。。 $ o% _! p; P' }* ]/ x
深圳肯发公司用四百多台德国CNC为希捷等公司加工驱动架,资产每年翻一番。。
4 ], T, L$ p8 Z" [, c7 b1 P3 D. l3 I5 s+ u
2。同样的机器在株洲南方动力加工的精度就比东莞黄江精诚科技(台资)的差一倍,其实用的人都是大陆人,只是工作态度不一样而已. 。。。这点我部分同意,人员的因素很重要,熟练程度,坐标设定,刀位校准。。。都跟人员素质有关(外资厂干这职位薪水高)。还有一点:东莞黄江精诚科技使用的是美国OGP非接触自动测量仪,株洲南方用的还是青岛前哨的(虽然是合资的,精度/价格差一个档次),所有CNC都会让刀,但抓到老鼠的才是好猫!加工的结果就是要得到合格的产品,没有好的测量仪器你如何保证让刀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呢? * q" }6 h; r6 X4 D% ]
; \ [9 @" B- i1 N2 q* O3。外国的产品是好,但现在我们也没闲着!五年前日本三丰公司(就是前些日子被日本诬陷卖三坐标测量仪给中国的那家)一台投影测量仪人民币一十五万,经过国内一些厂家照葫芦画瓢(主要是研究优点。。。)贵阳新天的卖三万多,东莞(台资)的卖两万多。现在日本三丰的卖七万?懂行的都不要了!这个跟车市是一个道理,当我们的做出来了,国外的就必须降价。。。
+ B8 v' _" [' f" ^7 T。。。。。 / P4 Q9 ~ O/ e" | b
综上所述,革命尚未成功,我们还在努力!迟早把鬼子的产品全换掉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