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巨头的国际化恶战 1 n( N; o7 U- r1 `. X4 C( | [
经过多年打拼和国际金融危机催化,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收获了两大机遇:第一,全球重型机械产业重心移到中国;第二,陷入危机的跨国巨头,向中国企业伸出被并购的橄榄枝。 & c' g- o1 D. C# }. W" ]
排在中国工程机械三巨头末位的三一重工,如何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内幕是什么?是否陷入国际并购的“陷阱”?并购后,还有哪些危机在等候它?2 Z& |* }/ u5 J0 G6 f& E9 q' M m4 f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沈伟民 苏龙飞2 t* X" P' V! ^% i I$ Z5 Z- n
" x% L; z/ v1 A; P* X 文 / 沈伟民 苏龙飞
0 p- x' H: G, V5 r" P1 l; W9 ]
* y7 ` @" Q; w2 K 2月29日,历经10多个小时的飞行,诺伯特·肖毅(Norbert Scheuch)再次飞到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过廊桥时,他对布满四周的中联重科的广告,毫无表情地扫了一眼。就在2个月前,这位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因生产“大象”泵车闻名,以下提及简称“大象”)的全球CEO,还在梁稳根(三一集团董事长)与詹纯新(中联重科董事长)之间,为挑选谁是他的新老板举棋不定,但现在,他是梁稳根阵营里的人。
4 _9 y, `9 c0 y, j: T9 ]+ W 梁稳根告诉诺伯特·肖毅,每年3月1日是集团的“三一节”。这天全员放假,但按惯例,前一天要举行两场重大活动。白天,集所有一把手,召开年度高层会;晚上,则为员工举办表彰晚会。但今年,高层会成了对诺伯特·肖毅的欢迎会。会上,诺伯特·肖毅再次申明:“三一是普茨迈斯特的唯一选择。我也将迎接新的挑战。”正是30天前的此地,梁稳根正式宣布,旗下三一重工联合中信产业投资基金,以3.6亿欧元共同收购大象100%股权。其中,三一重工通过子公司三一德国,出资3.24亿欧元占股90%,而中信产业投资基金出资3600万欧元占股10%。这一幕,震动了全球工程机械行业,也打得竞争对手措手不及。: @; e% V/ ?8 e$ x5 h. W
( m4 G" a1 P1 q/ W 当时,“隐形冠军”概念的提出者—赫尔曼·西蒙,及时给三一重工送上了“玫瑰”:“通过战略并购,三一重工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全球第一。”但西蒙话音未落,三一重工麻烦就接踵而至。不仅被购方的中、德公司发生了员工抗议,同时也遭到湘江彼岸另一家中国工程机械巨头—中联重科,关于“路条”的炮轰,更有甚者,认为三一重工在买一头“病象”。5 w+ ~1 b1 q8 z
- c t) Z, \- |) O1 G* P 高调的三一重工,为什么这次并购行动前毫无征兆?中联重科炮轰三一重工是否有理?普茨迈斯特究竟是不是“病象”?与跨国公司“初婚”,如何应对整合?悬问,让三一重工这次国际并购变得动态万千。7 g( n/ m' k% p. ^. H# ~2 o
1 {/ c- c/ W6 d% O" x& S 兵败CIFA 地位受损
9 q4 S3 l% `! V4 [* L6 y) {7 J$ S- W2 w7 `( C9 b# K% Y$ J* g. ?
对大象的整个并购期,应从2011年12月20日,诺伯特·肖毅到长沙拜访梁稳根算起,至今年1月21日,双方在德国签约为止,历时仅33天。以如此短促时间,梁稳根就掏巨资对前者实施并购,在近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确为一宗罕见的“闪购案”。梁稳根出手何以如此迅速?6 ?* n9 U X5 d/ Y. h8 l, m
/ z# R% \, A; ]! y/ j 让我们先把视线调回到2008年。这一年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据当年财报,一直是行业老二的三一重工在规模上被中联重科反超。
# Z; ^7 @/ g8 V. v* Q5 h; ]
0 x7 R7 P% T8 m$ a! M& I) c9 _ 三一重工缘何输给中联重科?《经理人》研究发现,中联重科当年做了一件震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大事:联手弘毅投资、高盛和曼达林基金,以总额5.11亿欧元,对全球混凝土机械行业排名第三的意大利CIFA公司,实施了全资收购。其中,中联重科占股60%。* R8 C) h# }. h, W+ k, V
. L7 u9 L3 w3 J7 v& v$ R# C CIFA是一家什么公司?这是一家拥有80年技术沉淀的世界顶级混凝土机械公司,且是全球第一台混凝土泵车的发明者。其市场主要分布在欧洲。在意大利,CIFA泵车拥有超过70%的市场份额,在其他欧洲国家也有超过15%的市场份额。CIFA出卖缘由是,因过度依赖欧美市场,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出现约6000多万人民币亏损,控制人—私人股权投资基金Magenta和另两家私募基金,无力回天,决意出售。(如表1)
p. l# E: U2 R1 t4 g, K( z1 j; k7 m5 m
詹纯新曾就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说过一个重要观点:“将来谁在国际市场上做得好,谁就是老大,只守在中国市场就会憋死。”因此,CIFA出卖的信息一出,詹纯新立马跟进。但是,于1995年就与CIFA提过合作计划的梁稳根,更希望把CIFA揽入怀。梁稳根和詹纯新都知道自己要什么:谁得到CIFA,意味着谁在打开欧洲市场大门、获取最顶端的品牌和技术上,占据主动。从2007年泵车业务在两家公司营收上的比重看,三一重工近60%,而中联重科约40%。泵车业务系两家公司的核心业务,争夺CIFA,实为一场“泵车之战”。
! k6 e5 x) J5 d0 M- R! E+ w4 o4 |* Q% m m8 ?
但CIFA最终被中联重科摘走。当年,中联重科在泵车业务上,同比增长33.4%,达到46.8 亿。从这一年开始,中联重科对三一重工的核心业务发起真正的竞争。除此,中联重科还在技术上发力,推出一款融合CIFA技术的优势产品—“52-6RZ”,这款产品获得次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最高奖“金手指”。三一重工怎么会在这次收购CIFA的“泵车之战”中输给对手?
2 M1 _; E7 D6 p3 J* Y8 i; V0 q1 U* j+ v5 Y
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向《经理人》表示,第一次“泵车之战”,系三一重工在最后时刻主动退出。中联重科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怎么会让梁稳根、唐修国、向文波这些以“嫉慢如仇”著称的人主动让步?
. E+ ?+ q! i+ J( e4 h: m4 M$ ]+ P
4 r' i! F( ?* q9 r+ a5 r+ i 和梁稳根等人1989年创业相比,中联重科的成立晚了3年。时任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下称“长沙建机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当时拿了院里给的50万,带领7名同事,以泵车为主业,成立了中联重科。此后,中联重科经历了与长沙建机院的业务合并、上市和股东改制等三个基础阶段。2007年,詹纯新提出“产业链中间裂变,上下延伸”的战略后,在国内发起连环并购,在资产和产业上迅速膨胀,由此成为三一重工家门口的对手。中联重科有两大特点:第一,因其国资背景(实际控制人为湖南国资委),容易获得政府支持;第二,自走上“并购即发展”的扩军道路后,中联重科一跃成为行业并购战中最具威胁的一股力量。- L$ o7 U6 W% F9 D4 P+ J6 |
据唐修国介绍,当时三一重工也对CIFA进行竞标,但如果彼此不让步,纠斗下去,即使成为最后的赢家,也势必承担高额收购成本。后来,省发改委找双方协调,希望其中一方做出妥协。三一方面的代表是唐修国。唐与梁稳根、向文波等人商议后提出不再报价,但希望和中联重科联合收购CIFA,却遭中联重科拒绝。“发改委给了我们一个态度,这次就把机会让给中联重科,如再有并购机会,三一优先。”唐修国表示,三一重工在这一年试图打破自主投资的藩篱,增添并购战略,但未果。
% r/ }) ^6 p& a( |3 v2 x, M+ v( N4 s7 \! C
三一方面有怨。2010年11月,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与中联重科副总裁郭学红,就前次并购CIFA的代价是50亿还是20亿,发生了一场口舌战。郭学红爆料:“当时三一方面提出,愿以1亿欧元代价,向其买断并购资格。”孰真孰假,这已是一宗迷案,但双方在国际化并购战上的火拼,不仅此一幕。+ ]5 H. z s! _6 ^
; K. V( P1 w& w+ V. k$ A8 w 钟情“优质的弱象”
7 R! N% U3 u( N" r5 U7 g7 B" y1 P/ o. e" f0 I; `; d- @( D" I7 z
梁稳根和詹纯新都很清楚,在全球混凝土泵车领域的冠亚季排名上,只剩下两家德国公司:积50多年历史,生产“大象”牌泵车的普茨迈斯特;其次是施维英。其中,施维英已被徐工锁定,只剩普茨迈斯特这个悬念。9 q( ~) q! `5 m2 \7 Y8 N1 P; A8 `
挡在三一重工面前,不仅有徐工,在2008年“泵车之战”后,又多了一个梁稳根最不愿看到的对手中联重科。2011年全球各大工程机械公司排名(针对2010年营业收入)上,在中国公司中,最靠前的分别是:第7名徐工集团、第8名中联重科、第9名三一集团(如表2)。这个整整挂了一年的排名,令梁稳根团队很不爽。《经理人》发现,在三一官网上,一直坚称自己是全球第六。 _& Z2 i3 c2 L' K
; V/ q; p3 A. r
从徐工、中联重科的高速扩张路径看,无一不是通过国际、国内的双重并购实现。对此,唐修国表示,如果当初能够获取CIFA,三一至少将并购战略的落地提前4年。
5 |3 c: W0 N/ |4 g: @$ f
) b0 B1 D; p) }" k; I! U 老天弄人,谁会想到,被赫尔曼·西蒙研究了26年、在全球专注于混凝土泵车领域的“隐形冠军”—普茨迈斯特,会在4年之后,紧随CIFA的脚步,到中国寻找买家?, w6 ?/ t, Q3 E- B
, V/ L5 a. t' Q# y; L' A 普茨迈斯特由卡尔·施莱西特于1958年创立,在上世纪70年代以大象为品牌,在全球混凝土泵车业务上成为单项冠军,其经典案例是,“大象”曾在25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一显身手。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一度拥有绝对话语权。但和CIFA一样,也因过度依赖欧美市场,在2008年出现第一次亏损,成为失血但拥有顶尖混凝土泵车技术的“优质病象”。另外,随着全球重型机械产业重心东移,在中国,三一重工、徐工和中联重科等中国公司对其构成强大的压力,令其在中国始终未能突破10%的占有率。为延续企业生命,施莱西特决意出售。
2 ^: q. F( `* z- F: A( ^! E) S* Y6 @/ D# \
2011年12月初,正值隆冬。一位自称是摩根士坦利的高级雇员来到三一总部,告诉梁稳根,受普茨迈斯特之托,欲寻找并购买家,并透露说,普茨迈斯特会派遣全球CEO诺伯特·肖毅,到潜在中国买家中逐一考察。
& v- z0 n7 u; K7 Y) V1 n5 B2 ?) O# u$ V! ^5 u% U* u
“大象”之于梁稳根,或是未来5年内再也难觅的机遇。' O7 s4 ]- y% ?6 t" A
. Z" O& M. u+ `" v4 K) ]3 A
首先是借此在国际化上扳回对手一局,为三一艰难的国际化打开新通道。三一重工2009~2011年(上半年)海外销售收入占整体销售收入比重,已连续出现下滑,分别为9.02%、6.46%、3.98%,这一下滑趋势虽与中联重科相似,但和徐工相比,差距巨大,徐工占比近14%(如图1)。因此,利用这次并购,收获“大象”分布于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借此甩开中联重科,和徐工拼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4 c; ^, l4 ^& q7 L- O5 m7 X! T6 S; P% R7 J9 C
其次是获得来自普茨迈斯特全球顶尖的质量控制、生产流程、制造技术和工艺,“这将是三一获得的最重要的‘资产’,并购帮助三一重工提升自有品牌产品的技术制造、稳定性和可靠性”,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战略管理组首席研究员刘巳洋如此分析。# P0 o5 H" u6 b# [
/ l9 g8 W% a% x9 E k* Y, L 再次是品牌。普茨迈斯特成立于1958年,是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被业界誉为“大象”。三一重工的产品同样以混凝土机械为主,但并不是世界级品牌,并购之后的“双品牌”运作将有效提升公司的品牌实力和知名度。, e& g6 g! v. T8 e
% \4 |, a& @; L& |, B# f 就三一与“大象”的技术差别,记者问询了唐修国,他表示:“虽然我们过去在中国击败‘大象’,在海外市场成为它的竞争者,但技术上还是和它有差距,主要是细节!”唐修国以两家公司的产品,在去年救援日本福岛核泄漏中的技术表现为例:“产品只有在使用中才能看出高下,从臂架震动控制和泵送持久性能上的数据显示,‘大象’超越三一。”
6 X. d7 c9 c: `, L" L9 t2 a3 f! h+ P9 Q; ]
因此,在当面听到“大象”要出售的消息后,梁稳根惊得从座椅上跳起来,在确信对方所言不虚的情况下,立刻找来唐修国、向文波等几位创业元老,连夜商讨。作为占集团90%以上业务来源的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立刻表示,无论花多少代价,必须收购。接下来,梁稳根转头问唐修国:“诺伯特·肖毅此行并非只看三一,还要去调研中联重科,我们有没有把握,做到先入为主?”
, @5 b4 E% P3 H! u' ?1 k6 m
" m" S% I3 ^1 |% Z) q @ 唐修国表示:“诺伯特·肖毅到三一调研,正好给他看看三一实力。”梁稳根和向文波等人彼此会心一笑。他们知道诺伯特·肖毅要看什么,他们能展示什么。5 l5 Y% X- r _' Z6 q
! W4 P+ U9 z3 g2 D4 g) j
采访唐修国之前,《经理人》特意到其工厂走访,目的是验证赫尔曼·西蒙的说法—“那次(2009年)参观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是否真实?果如其言,三一的泵车搭载的不仅有奔驰、沃尔沃的卡车底盘,还有道依茨柴油发动机、博世力士乐液压系统和西门子控制系统。另外,记者在现场发现,还有其自主研发的卡车底盘和动力机械。除此,在车间内,还有赫尔曼·西蒙未提到的自动机械手以及作业环境:绿化、喷泉和歇息用的咖啡台。$ R2 U. `0 ~: C# \% v* K' _3 M
这些都是表面,记者真正发现了三一的核心—整个生产流程,几乎是丰田精益模式的翻版:每个产品的加工装配区都设置了一台控制电脑,上面显示每个操作动作图像,一旦超出完成时间或动作有异,主管就会接到手机短信,前去查验和调整。《经理人》问一位工人,这套精益模式何时建立、谁在管?他表示,始于2008年,公司招聘了约50位日本精益管理专家,在这里开发和辅导他们。
0 G$ M1 U$ o! s! h* \" F
7 C3 ?0 A1 a, u% W( q 除此,在总部办公大楼的底层还有一间“控制中心”,记者见到,在控制中心的电脑上,显示每台销售出去的工程机械在远方的情况,据陪行人员介绍,三一在每台机械上都装载GPS和电子眼,“控制中心”可远程了解每台机械的运作、使用范围,及时为客户提出的任何难题做出应急。
0 _( L: C1 @% o+ j6 u J
' V/ r: s% Y/ Y2 h) h! J* _) n 以上只是记者看到的部分。唐修国表示,给诺伯特·肖毅展示的就更全面。“2011年12月20日,诺伯特·肖毅如期来到三一后,我们用实力证明自己是普茨迈斯特唯一的选择。”1 a. Z) @2 L/ }
; s6 T) _# t! p$ U: k) {1 e& I
但戏剧性的事发生了。正如摩根士坦利方面所称,诺伯特·肖毅考察对象并非只有三一,次日,诺伯特·肖毅过湘江,去考察了中联重科。
/ Z) s( `3 R/ [6 r5 Z$ a% g并购“路条”之争
3 c, G& k+ k# C' V6 i9 P1 p" c# j
/ o! `; k4 Q- Z: W9 I' P 之后,摩根士丹利向包括三一、中联重科在内的企业正式发出并购竞标,这意味着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将要为并购对象展开新一轮争抢。此时,拦在他们面前的是国家发改委有关“路条”的规定。9 Y8 Z7 e+ q- H
A1 `3 [3 \% }9 ~4 p2 n& I' t 2009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一则《关于完善境外投资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有关企业在项目对外开展实质性工作之前,即境外收购项目在对外签署约束性协议、提出约束性报价及向对方国家(地区)政府审查部门提出申请之前,境外竞标项目在对外正式投标之前,应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项目信息报告,并抄报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此规定俗称“路条”,即要进行海外并购必须先拿到国家发改委的“路条”。
/ r9 `- {$ |2 Y. [$ h: J8 V" d& I) Z
; S1 ?4 k3 V7 @7 {; H$ s 岂料,中联重科已抢先一步,向发改委提交了并购申请,试图先取得“路条”。
# L1 X9 v$ o g9 A
8 I) S9 g& U7 x 并购“大象”,梁稳根团队志在必得。如果三一重工也提交“路条”申请,那么获得“路条”的概率有多大?再次失手,又会如何?显然,梁稳根不愿再想,决意越过“路条”,把棋子定在了直接客户“大象”的身上。6 f0 }5 I; m; W h0 |0 i+ }$ v
n% ]5 o* }+ M( R4 j 就在中联重科还在为拿到“路条”而高兴之时,这边已经传出消息,三一重工跟“大象”签署了合同。三一重工来了个先斩后奏,先跟对方签了合约再说。失手的中联重科恼羞成怒,公开质疑三一重工此项收购的有效性,因为其未能事先获得国家发改委的“路条”。
9 g; N- s0 s+ P) y$ X# w ~+ Z7 ~4 ^8 e) l9 N- b
对于三一重工是否一定要先获得发改委的“路条”方能签署海外收购协议?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司长孔令龙表示:“这不一定,主要是企业需进行信息报告,让主管部门知晓。”! J5 _1 V# _) s5 a6 r% H: |
" r5 R' ^5 t8 y0 i7 _% @; h
唐修国表示,当初湖南省发改委给过他们的一句话—“再有并购机会,三一优先”,至今记忆犹存。另外,唐修国强调,这次并购不同于对CIFA的并购战。( M+ f+ T9 T4 w* w. c& m8 v
' d" }5 Y- G% q
首先,创始人施莱西特12年前已退休,退休前,把公司99%的股份交给了名下一家社会基金,自己则持有1%,因此并购价格虽然重要,但不是施莱西特的第一选择,即使中联重科要打并购价格战,对施莱西特诱惑不大;其次,施莱西特重视诚信,他通过摩根士坦利传话,对中国买家有“君子协定”,规定一对一,对方不能向任何第三方泄露信息。
( c! @$ |! Z" c X5 ]$ `9 @& D6 k o, m! t( T" [! \
2011年圣诞节后,梁稳根给施莱西特写一封“情书”,大意是向对方表示“爱慕”。看来,这位80岁的德国老头喜欢这种体面方式,随后通知梁稳根在德国见面。在飞往法兰克福的飞机上,梁稳根摸着手表,希望航行时间能够缩短。这是一块他儿子用第一份工资给他买的劳力士。
9 p! l: ?7 H- M Q) u3 A, m( o
施莱西特在驻地等候多时。梁稳根告诉施莱西特,1995年,他在北京的一个工地,为见大象泵车等了1个多小时,然后用相机拍下多幅照片后,回公司告诫下属,哪天我们能造出这样的泵车就好了。施莱西特告诉梁稳根,除三一之外,普茨迈斯特不再接触任何一家中国企业,可以安排双方人员进行谈判。
; W) F5 A/ E: v+ h( A. v @
9 {- U, @! X( P2 s 此时,中联重科还在等待“路条”。约一周之后,“路条”发到了詹纯新手上,但摩根士坦利通知他,“大象”已和一家中国企业进入了谈判程序。詹纯新很清楚它是谁。
! ?, [7 @+ s; F
+ v( r1 o& @2 s6 k. o$ {" Z 谈判桌上的博弈
# y$ p: W% Y8 |% [" U$ X( _1 |2 z. r, n3 ?5 q" @
虽然三一重工并购“大象”历时很短,但据唐修国描述,却异常艰苦。梁稳根全权交给向文波处理。除向文波之外,三一方面参与谈判的还有:三一德国董事长贺东东、三一重工副总经理蒋向阳,以及一名德国律师。谈判地是在一家事务所内进行。
# m6 R* z" t$ s; o0 ^% q
' y0 P+ E3 i' M5 a* T R& m: J 向文波告诉《经理人》,80岁的卡尔·施莱西特和他一样,坚持11个小时。为什么是11个小时?彼此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 o, I$ t [( q4 v( }' _- @) g% n) B8 D3 P# W
唐修国表示,在整个谈判前,包括梁稳根、向文波以及他自己,均未提及到“大象”工厂考察的要求,甚至没有找审计公司核实对方财务。“一是没有必要,因为我们研究了它18年,竞争了10年,我们想对方都想疯了,现在有了机会,无需繁复礼节;二是为了节省时间。”三一仍对中联重科有戒备,必须用最快速度谈妥并购。
# `6 h! i7 k2 N( D
" V3 d; c; E, F% n4 `% A3 e 向文波的心跳在加速。根据唐修国描述,期间任何一个人提出休息、或打一个电话,谈判就会暂停,任何一个细节出现争议,也会等待各自谈判团队的商量结果。重大争议是什么?5 `+ B# l) ]$ b$ [8 J; [2 X% J
# P+ O8 Z" W8 o+ V9 o/ r) i 除了品牌留用、工厂保留、高管留用、人员不裁、供应链整合等环节之外,重大的焦点有两条:第一,“大象”提供的财务数据不真实或纰漏怎么办?第二,如欧盟、中国政府不批怎么办?
t" G. T g7 O6 d3 l
" V6 }# L; G! S$ _: q “为了这次并购,我们交了1亿欧元保证金。如我们主观退出或协议签订,最终未获本国政府批准,这钱就是赔偿,当然,是对方原因也有相应赔偿条款。在法律责任上应承担多少、具体到细节,实际上是本次谈判核心。”唐修国告诉《经理人》,法律内容的谈判时间,经过彼此股权和运营协议的商定。7 p6 j1 h( D0 H" n
! Q0 ]/ a W" e! e0 d* A 1月21日,双方终于在法兰克福签署协议,至此,三一重工并购“大象”即成。1月30日,双方移师长沙,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梁稳根和施莱西特相互换表,给这次并购平添了戏剧味。
; a, a( U( t3 R) G8 b) y# z" O- D# K! ~ ?$ C5 [$ P
“后并购”悬念- d, O; y* i) v" V R( o
6 W( T/ S% Y% p) y 2月20日,在知悉三一重工并购“大象”获得欧盟通过的消息后,最失望的是中联重科,因为那张“路条”之于对手的约束,已无价值。
# v+ K( ?: {; S( s5 Q8 F
: h& [ `+ m: b 三一重工将重新夺回领先优势。将三一集团和“大象”2010年销售收入相加,整个三一集团的收入将超过550亿。唐修国告诉《经理人》,去年三一集团的整体收入实际已达802亿。但初尝国际并购的三一重工,整合过程中许多挑战仍是新的课题。
5 `& q. U! k! l# _: Q; y6 u1 E7 d0 [( t
在国际化战略竞争中,三一与中联重科互有胜负,但中联重科对CIFA的并购标杆已显:不仅使CIFA出现赢利,而且在2011年1~9月,含CIFA在内的业绩同比增长39%,除此,在核心泵车业务上,科技领先速度明显加快,在三一重工推出86米世界最长臂泵车纪录后,一向落后的中联重科,也推出80米碳纤维臂架泵车。现在双方不仅要打并购战,而且一场科技战即将掀起。. c6 D# I: A& o6 D
7 j3 H4 k8 y8 j- h `3 @
中联重科项目管理主管工程师刘明,对《经理人》坚持自己的观点—“中联和徐工是行业前两名”,但最后还是承认“压力挺大”,并表示“对手的高度决定了你的高度”。看来,即使这次三一对中联重科进行反超,但中联重科仍会卷土重来。( W7 @, q# f. J
# g4 `& I6 g) s, p4 _/ o6 ?
与此同时,作为上市公司的三一重工,需要回答投资人关注的问题:收购值不值?据公开信息显示,“大象”2007年的销售收入约为10.9亿欧元,受金融危机影响,2011年收入跌到5.6亿欧元。 m% w5 q% F* d1 k1 c
/ h9 M7 k. O4 ?. ? 但唐修国说,这头大象造血功能仍在。“‘大象’过去战略偏重欧洲,它的命运和欧洲经济波动相关,2003至2007年全球增长期间,它一度达到历史高点的10亿欧元,2008年之后,欧洲经济大幅下滑,‘大象’才出现衰退。这家公司不是产品出现问题,而是战略出现问题。” + p5 T% p2 N7 H# i* s
" {! l- P" m9 @, e! Z Q
除财务疑问之外,三一重工更需要探索自己的国际化整合之路。关于整合,唐修国提出了一个新思维:“并购后,三一仍是‘大象’的学生,相反,我们正在考虑让诺伯特·肖毅进董事会,请他向三一输入财务、技术、管理。未来,在海外市场上以‘大象’为主,让‘大象’和所有对手竞争,三一要做的是,尽快丰富‘大象’的产品线,使得这个隐形冠军在混凝土机械领域,拉长产品线。”显然,这是一种与吉利并购沃尔沃相仿的战略思维,三一不想让“大象”的全球品牌价值打折。% Q% y$ ?. y; U6 p0 j3 l; ~
P8 y6 J+ O# ^- p. a% O. l
在罗兰贝格大中华区副总裁、工程产品行业中心执行总监夷萍看来,虽然最近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频繁,但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和管理企业的管控经验上还是缺失,因此这种不以股权凌人、让被并购的国际企业反向整合自己弱项的做法,比强力整合对方更现实。# F( r4 o6 u6 [3 S
( I. Y; ?- C0 n. E0 d 三一重工重夺并购战胜者地位,但能否让“大象”和自己共同实现2015年3500亿的预期目标,留下了一个悬念。
+ |7 n7 ?: Z X$ v' J3 D! j3 S& u9 U) X5 A' O,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