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2-27 11: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1:那么对应不同的不平度,上下辊的距离该有对应数据吧? 我看的资料上只有不平度的分类和矫正辊的布置形式挂钩,找不到具体的对应关系,这个在现有的矫正设备里是如何确定上下辊的初始距离的?
8 J/ E# h f+ ?以过(超过)弯量使不平度加大,让原板的变形加大,就不用再考虑原板不平量不同的问题。
4 x( p7 |, L7 j( |8 N' H5 {9 U就以较大的初始距为之,无需想太多。(不搞论文,只求实用): K0 Q# t, e0 y2 l$ q4 U" [" {5 ?2 E
. O% r2 ]& x0 _5 a/ \! y问题2:多辊改少辊后,同样能矫直,但是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是不是没有把握的?如果达不到要求,像那些上下辊距离不能调整的矫正机是如何正常工作的?
- j, N% c' }" w5 M( }往复多辊几次总是可以的吧。双辊就是这样搞。8 k+ G1 x3 U: X% |% e
c) ~- ^9 W( a5 H* K问题3:不知前辈对变辊距设计和等强度设计等新形式辊式矫正机应用情况有没有了解?新设计是不是能达到减少断轴缩短辊距等等预期目的?: H: M; e& W8 O# Q1 [; w4 M# ?4 R. h
神马变辊距的,那只是将不同辊径置放于一部机器里,前大后小的配置。大辊轮间距小不了,小辊轮间距大就效果下降,为保有矫直矫平的效果,肯定就会搞成不同的辊距咯。- b9 @; i2 g. n/ {( Q
断轴的源于轴的疲劳,轴径是需要校核的,当使用阶梯轴时可以用当量直径来简化计算。
/ X, w/ q; z6 k小辊轮可以采用多层支撑的方式达到强度提高的目的。5 E' E& a1 C' y9 K9 b
+ " ^2 a( K* m3 b/ J7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