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各位说的都有道理,我觉得把科尔沁和归隐的SR71 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再补充一下,就比较完美了。我觉得两位在很多问题上有点悲观,中国的农机发展既不能靠行政命令,也不能等,也不能只有一个发展模式,一是要适应国情,再就是受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
8 f7 A. \7 s# a Z/ A. q9 r* r长期以来,中国农民都把土地看成命根子,民以食为天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慢慢地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首先是免了“三提五统”,后来又免了农业税,农民种粮食每亩地还有十几二十几元的补贴,再往后就是政府的农机购机补贴,并且农民进城务工的也比较高,所以这一切,都大大刺激了农民使用和购买农机的欲望,同时也促进了农机行业的发展,合肥农机展的壮大场面就是有力的证明。% v$ |: V( ]( v' }5 \6 D* C2 a
大型农机在中国有广阔的市场。东北西北和华北平原幅员辽阔,土地平坦,非常适合使用大型农机。虽然农民对土地非常看重,但是现在农产品企业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这就是“公司+基地+农户”,大型农产品企业把农民的土地承包下来,再雇用农民给他们耕种,实现集约化经营,农民既有土地出租的收益,又可以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拿到不低的工资,他们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大型农机就有了市场。2003年我在山东无棣见过浙江横店集团的大型机械,不过都是进口的,全是JOHN DEERE的,割草压扁机45万元/台,激光平地机300多万,效率非常高。虽然这种模式还没有大面积推广,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我国农业、农机发展的曙光,剩下的问题就是我们农机人如何做好、做大、做强我们的民族农机工业,以抵御国外农机产品的冲击。
3 S: ?0 v$ g4 S$ M, F/ ]# ^小型、微型农机不可或缺。由于种植结构不同,对农机的需求也不同,象葡萄、大部分水果、枸杞等许多经济作物和蔬菜大棚(保护地栽培)就不能用大型农机进行生产,再就是山区和黄土高原也不适合大型农机作业。小型农机不是大型农机的补充,而是农机市场的主流(至少短期内是这样),因为它可以进入千家万户,现在存在的问题一个是质量,再就是无序竞争。
# r6 m$ g- L( x# F# j: U设计出适合当前农业生产的机械也非常重要,许多主流农机产品已经基本定型,甚至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而许多领域还没有实现机械化,象葡萄冬季埋藤、西红柿、葡萄采收、山药、牛蒡、甘草等深根作物挖掘等,这些农机产品量不是很大,大企业不愿做,小企业没有开放能力,搞这些产品,企业可能不赚钱,但是农民可以获益。去年山东青州一位农民买了我研制的开沟机,一个下午就赚了800元,人家还给了他100元油钱,虽然这这是个例,但是如果我们搁置争议,潜心研究,让这些个例遍地开花,中国农机还会没希望吗?! N, ^! z3 L, @& V# ^! o% R
/ C2 _2 R0 ~' [: k, U) G
8 P1 B3 i) R/ ~" P& C% W1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