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守”的那个贴子,人气很高啊。抛开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和保护的问题,仅仅是对于“师傅”这件事,大家观点也颇有不同。说说我的感觉。0 k) ]4 V% Z; Z4 f/ U5 c
) n+ M0 z# ?, G- m
如今,你新毕业的入职,是否还有真正意义上的师傅,我还真不知道。因为我离开国企好几年了。有规模的民企或者外企,师傅这种传帮带的方式,好像不太有,更多的是通过现代化的培训方式,培养年轻人。+ ]: ]6 c5 t- M2 T# G* S0 P8 t
, O6 P% q& r4 N1 b' i我入职的时候,是有师傅的。那时候,师傅的概念,已经远不如以前了。不过车间主任把我们接到办公室,还是把师傅们找来,一个一个分配下去:你,跟着张师傅,你,跟王师傅,等等。因为我们是大修专业,比较综合,师傅的帮教还是很有必要的。7 i$ e3 ?, D e
' c( x4 }2 {: g- g& z
然后一段时间,大家遇到一起,多多少少会把自己师傅抬出来显摆一下。我们那种国企,还是有一些拿得出来的老技师的,在本系统内部技术比武获得过名次的,也不鲜见。
7 m6 _8 \& W' p x2 e! @, ^! p$ _7 e* P7 _! _
再然后一段时间,就不吹师傅的牛B了,慢慢开始发现师傅缺点。确实有些,与师傅关系搞得很不好。包括我自己,现在想起来,当时有些事情确实做得不太对。那个时候,90年代初期,社会变动非常大,商品经济开始疯狂冲击传统的观念,连师傅们自己都搞不清楚该怎么走。也就对徒弟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s: L" }+ H2 Y3 ^4 v
4 g- D/ @8 d9 `' k具体技术,其实日常师傅指导给我们的,都是很细节的。真的要说出什么,也不容易。但是,好的工作习惯和分析方法,确实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有帮助。9 b w9 V5 H( m9 O; K
1 F- |+ k" t# B' [7 u比如,师傅接手一台精镗床修理。任务下来后好几天了,就让我们去闲逛,他自己,坐在车间里的摇椅里面看说明书和图纸。多说一句,我们厂里,据说,只有他一个人,敢在上班的时候,坐在摇椅里面,大模大样的看书。别人都只是办公椅或者板凳。
$ X x+ A6 r+ x8 O四五天后,他把我们叫过来,举着图纸和说明书,把设备故障分析了一下,然后开始拆装调整。两天时间,搞定。总共花去7天左右。其实车件给的实际工期是20天。( |; W" e+ j3 Q$ a( X0 Z
* a) v0 H F, \. |4 R1 ^' w, h然后他告诉我们说,做这种维修,千万不要上来先拆。一定要在拆之前,把问题分析透彻,再动手。否则,这个毛病没解决,又把别的地方搞坏了。这个做事的思路,我至今记忆犹新。5 ]6 F- V8 z3 \+ U: Q8 S n
+ t% z9 H; X. J1 T' Y
这个是绝活么?不是。但是这个是师傅言传身教给徒弟的。其实,绝活,也不是没有。比如,拇指粗的钢丝绳,他錾子一下就可以剁断。那个东西,必须一下剁断,否则就开花了,没法编了。我自己也苦练过一个月的锤子,仍然不敢那么一下子砸下去。, x+ s, t9 g$ P( F
@* s+ e& t* ~; l; d
后来,车间改制,我们就各奔东西了。不过后来在公司大院里偶然遇到,我都会亲切叫他师傅。不是客气话的那种口气,而是真正叫师傅的那个语气。5 ~' {4 k g3 e( c; R
% j* w% X0 j3 h! m
细想起来,师傅的琐碎,还有很多。或许我运气好,遇到了个不错的师傅。那个年代,很多师傅,还是真的把你当自己人来看待的,在车间到处护着你————当然,这与现代管理方式不符。
$ P/ ~) [& j3 X; Y! P2 e- q8 q6 l* _* @- z1 G9 ~+ `
如今,真正意义上的师傅方式,真的很难找了。社会是在进步的,有些东西确实要淘汰的,当然,被淘汰的不一定都是不好的。至少,有过的师徒经历,多会成为美好回忆。, r3 v" i- l2 m ?4 J. p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基础|主题: 799, 订阅: 90
- · 采用|主题: 929, 订阅: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