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螺栓连接,要刨去预紧力。我查阅手册后,发现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 _' Y9 _7 V# G另外,平常总是看到“预应力拉杆”这个词,比如德国某公司的铝型材挤压机,就采用了预应力拉杆方案。0 i0 L, b+ t- y% F
我研究了一下,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在被连接的刚度远远大于螺栓刚度的前提下”,螺栓连接是不需要刨去预紧力的,并且,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预应力拉杆”方案才能发挥它的优势,既它的“疲劳应力幅”才能降低。
( }" q) u+ A+ V) j( }5 t' k6 E# s6 ?; h
" N, w' B. T: [4 R+ j7 r: K3 K9 W2 e0 e设定符号如下:
3 L s$ J. R, P& c7 X4 K) w; SK1:设螺栓刚度
& T3 F6 ]- P" {8 \2 T3 lK2:被连接刚度
) h/ s: v+ b! L, j7 nL:被连接件自然厚度5 i3 \9 A! B. Y9 K7 s! ? w9 D
△1:预紧时拉杆伸长量3 a4 A5 T: }' Q# W) t4 c. o6 ]6 N( Q
△2:预紧时被连接件压缩量
; K1 n5 R& G+ p△1':加载后拉杆伸长量,△1'=△1+△2
, ^0 k8 x& T+ |% _! h- L, d& nF:预紧时拉杆受力
( y: w6 \$ ^/ J0 l1 U) s9 HF':加载时拉杆受力% w( {9 S8 D4 y1 K6 O
则拉杆预紧时:
" N" M( {/ z5 C) h$ o2 k" eF=K1×△1
4 G' m; r: n4 Q. o! vF=K2×△2. q1 ^) v$ [% e! `# }0 t6 T8 @
假设被连接件受载时,界面处于刚分离状态(△2=0),则:
2 q" a2 n( h7 p' f$ VF'=K1×△1'=K1×(△1+△2)
" K+ F( y& K' E# P% i1 ^' u则:" R) G$ k6 N" p3 H! O/ O
F'/F=[K1×(△1+△2)]/(K1×△1) = 1+K1/K29 F+ {- O0 I0 b% f. X( J6 Z
可见,只有当K1远小于K2,亦即“拉杆刚度”远小于“被连接件刚度”时,拉杆最大力与预紧力的比值才会小,应力幅值才会小。比如说,当K1/K2=0.1时,拉杆的应力幅只有预紧力的0.1倍,应力幅越小,疲劳强度就越高。也就是说,拉杆受载时的应力与预紧时相差不大,也就不用刨去预紧力了!
3 {, M& n; k5 w" ^; w9 p手册上说,在被连接件之间,不要使用低刚度的垫片,我想很可能也是因为这个道理。. @/ h1 z( n3 a% n, g; f' E( j4 i
/ M. @! Z8 M }) j' i我们反过来考察一种情况,假设被连接件是弹簧,那么其刚度非常低,假设是拉杆的一半,那么K1/K2=2,则拉杆的应力幅是预紧力的2倍。这个时候,对拉杆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因为当拉杆的变形达到极值时,整个作用链的变形还小,这时被连接件也就是弹簧,还仍然出力,并且作用在拉杆上,对拉杆是个大损害。而反观上例,被连接件刚度大时,拉杆的变形还没达到极值,被连接件之间就已经脱离了,就没有力作用到拉杆上。. L4 h3 j4 c$ v" g3 k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