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Q* v* Y" T' z8 J( a; v+ D! I& d! m9 L0 w6 r( s9 `
; }4 [, y' v! i% G0 u, t: J
 |
$ q, }8 x, D4 Q+ ^& y
/ Q* j1 T: n( g+ O6 g( r图1:高温电解质膜 | 2 }, }& p, W* \( S
/ {/ j5 V. |' h" Q- ?- G) U | 1 L4 Z) ]" [; ?
$ E) {6 r! s7 w, s! d图2:HTFC试验 | 德国大众宣布,利用磷酸开发出了可在120℃高温下工作的燃料电池。该公司预测,顺利的话2020年便可向市场投放可供日常生活使用的燃料电池车。
此前的低温型燃料电池(LTFC:Low Temperature Fuel Cell)受制于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的耐热性只能在大约80℃的温度下工作。这样一来,一旦温度升高,电池单元就会受到损伤。在80℃下工作时与外部气温的温差较小,因此为了冷却燃料电池,就需要比原来的汽油车更为复杂的冷却装置。另外,在供给氢气和空气时还需要连续加湿,担负这一任务的辅助装置变得大而重,所以是导致高成本的原因之一。
此次开发的高温型燃料电池(HTFC:High Temperature Fuel Cell)通过使用浸有磷酸的电解质膜,可在最高160℃的温度下工作,而且也不需要加湿装置。燃料电池车一般均设想燃料电池在平均120℃的温度下工作,而此次的燃料电池在温度达到130℃时效率也不会降低。而且与原来的燃料电池相比,工作温度更高,因此可凭借与外部气温存在温度差来简化冷却装置。大众认为,与原来的燃料电池相比,整个燃料电池系统所需要的部件可削减至1/3。
在对浸有磷酸的电解质膜进行开发之初,通过试制电池单元进行了发电试验,结果表明,电池单元内部产生的水将电解质膜中的磷酸赶了出去,从而导致发电能力迅速降低。因此,大众通过在与电解质膜接合的碳素纤维表面丝网印刷特殊材料,隔断了水对电解质膜的入侵,实现了可在高温下使用的燃料电池。
大众目前正在德国Isenbuttel的技术中心以达到实用化水平为目标进行研发。该公司今后打算在2010年前后生产配备输出功率更高的HTFC系统的试验用燃料电池车,并力争2020年前后投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