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6-29 09: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 y. _5 `6 D1 d) B
前些日子,皇上您大开科举考试,试验天下读书人的学问,希望能够得到救国救民、治国平天下的良方,就管理官员、治理部队、管理国家财政、激励官吏团队……等各项大政方针,把包括我在内的天下读书人召集到一起,大家出谋划策。2 Q: e) P8 l, a( ~$ t' s; V
( ^: _! t% I9 o& _, U% k* w然而,我呀,才华有限,何德何能,能参与这种国家大事,不过,回顾我从小读书以来,我确实沉迷于研究“国家治乱”的学问,研究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在我的心中,早就积累了许多建议,要对皇上您说,但是,却苦于一直没有机会呀。
, w0 C" s! t- D' Y. X
8 c5 `6 }- I8 C今天,承蒙皇上赏脸,下了圣旨,叫我有话尽管说,百无禁忌,绝不秋后算帐,既然如此,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所以,我今天也就不拍您马屁了,我就放胆,把我知道的一些皮毛,毫无保留地,对皇上您说一说。
1 ^" E1 R. Y& K' ^/ U$ C《制策》说过:做皇帝,治理人民,第一步,就是要教育人民,国家的教育如何,人心就会如何,所以呢,治理基层的人民,方法要简单直接,这个,是让人心安定的第一要务。
0 W& `1 F/ g5 P1 w) z, o
0 i4 ?' E' J a2 c那么,谁最了解基层的百姓呢?据我所知啊,我们国家基层的县令一类的官员,他们对百姓,是最了解的,为什么?因为他们整天在基层,和百姓打交道最多,所以呢,要想国家政治稳定,一定要先从基层的官员着手抓起。# h. z/ x0 w. J* N) Q8 O
, E/ n9 M& k4 f( ?以前的汉朝,用六条法律,严管地方高官,可是对于基层的县令,中央一般不管,而是交给地方的太守,去看管和监督,可见汉朝的制度,和我们今天的中国,其实是一样的。
* y6 W. ]% R/ l然而呢,汉朝的时候,好官遍地,大家都争相学好,可是我们今天和汉朝相比,则不如汉朝了,造成今日这个现状,不就是因为我们的官僚系统中,大家都在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欺下瞒上吗? |3 x! ^/ m& A
- @- R% ]+ C- Y$ `
那么,如何消除大家粉饰太平、欺下瞒上的官场恶习呢?
0 e+ v% R# j9 y( e' g& n( R( y$ K9 Y+ Q! m
其实关键一点,就是要在官场中提倡:上下透明,要沟通,凡事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A6 R2 j2 ?9 Z# K
. l! P) [7 E( s
做长官的,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时常到老百姓当中去,询问老百姓有什么难处,有何种困难,有谁欺负你们,长官只要做到这一点,那么他下面的那些基层小官,自然会清廉,自然不敢作恶,自然不敢欺下瞒上,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的。
2 r+ {( ]! {5 w+ r3 J2 l" Q7 Z' c8 I" o而且呢,我们中国今天的基层官员,和以前的基层官员相比,他们的工作量、工作任务,多了很多,比古代的基层官员,那就更是多出很多很多,为何这样说?您看今天的时局,天天在变,国家有大量的大事,都在等待办理,例如说办学校、管警察、办交通、管工商、引进技术……等等,这些东西啊,没有一点学问基础的话,根本就搞不懂啊。$ Q9 k# N( A9 @ Z3 z
1 w, y; ~7 H5 h( C6 I要让我们的基层官员管理这么多事务,那么首要的事情,就是要对他们进行再教育、增加他们的见识,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就在于啊,当长官的,要有意识地培训基层的官员,让他们具备相应的知识,然后呢,把基层治理的任务交给他们,他们才能胜任,他们犯错的时候,长官批评他们,他们才不至于两眼茫然,这样一来呢,做长官的,只需要把规矩定下来,然后,长官即使不操心,基层也能治理得妥妥贴贴。
" C; J! T2 M& S& |% z' L( L: B7 S* | [. L" I: i
今天呢,我们国家各个省份,虽然已经开办了基层官员培训班,不过,实际上都是纸面功夫,都是做做样子的,那样搞法,又怎么能搞好呢?时间一久,就都露馅了,结果是不会陪我们撒谎的啊。
+ `" s w) H, a R8 z2 o
$ R3 |' @+ E+ g" e ?! o汉朝的时候,基层官员都是本地人,本地人,对本地人的情况,最了解,所以,用本地人治理本地人,容易出好的政绩,这也是沿袭周代官制的产物,这个方法,貌似我们也可以仿照。' }, x3 \5 e4 z+ ~
N/ H2 \( c( W: N z" S8 P如果我们能广泛聆听老百姓的心声,从基层的乡绅等人当中,选取有公信力的能人,指任他们替代朝廷治理基层,对国家的稳定,一定有帮助,这一点,我想不必怀疑。. t" k9 n+ L; G6 W
皇上要想我国官场焕然一新,那么,您必须先把“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这两件事搞好,我们说因时制宜,这是必须要做的。
1 H7 M5 H7 X; B7 J/ D+ W9 a+ x7 z
: S% V- n0 f: R/ Q# O《制策》还说,夏商周三代,我国的军事政策,是“寓兵于农”,也就是说,没有全职的官兵,平时都是农民,只给他们一定的军事训练,要打仗了,临时召集,然而呢,我详细研究了中国历朝历代军事制度的得失和利弊,然后我总结出来:) X3 y) t5 o9 j1 H3 P! Y, P
% }2 w/ {3 V+ J) p古时,我国废除了井田制之后,改为征募官兵的制度。汉高祖时期,我国的国防军队,分为轻车(车兵)、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楼船(水兵)四个兵种,经常在秋天讲习武艺、检阅部队,每次考核什么的,都随部队所在地为宜。
6 @6 z% s4 f6 w4 X6 ^( N
M5 y. {+ F5 ?- U1 R0 ]( F$ R- k唐朝初年,实行“府兵制”,平时务农,定期训练,战时上阵,后来到了唐朝中叶,发现那样不行,改为征募官兵的制度。+ E$ k3 J' N. |+ W' m
J( p3 v5 Z W5 z/ w2 ?) u/ b北宋时期呢,大臣韩琦建议,把各地强悍不怕死的男子,都养起来,为我朝廷打仗,当时叫“养兵”。后来的苏轼也说,要把国家的军事制度固定下来,并且,要编练一支常年的国防军,今天我看来,这两个人的看法,实在是非常的正确。+ H/ }# G4 k, k9 F& R) D6 x' d# k
8 g; h/ }, d2 B( b9 Z今天我们环顾全球,世界各国,都以尚武精神立国,都以强军为根本,各国的大臣当中,充满了懂军事的人才,各国的小孩子从小开始,就注重体育锻炼。
' R7 Y, a% X9 S& H2 Y* C* p( W须知,自古部队都是不好管的,战争也都是危险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卫灵公要聘用孔子的时候,孔子推辞说:我不懂军事。后来呢,果然卫灵公就是因为好战,导致天下大乱。# l D. E9 H Y1 S& j2 a
) Z0 y$ b3 C" T& [& |2 s《左传》也说了:军事部队是个危险品,是把双刃剑,一旦管理不好,任用无度,一不小心,会伤害自己。
$ J4 l6 b- e7 @9 }
0 _- r8 G4 k. y, [( j) T可是呢,自从人类有国家以来,没了国防部队,一天都不行,军队可不止是鸟的翅膀爪牙一样重要,而是更重要。% I8 C! [* V6 a" g3 ]# G, `
9 F P+ S/ S4 s3 Y- Q f
一个国家有了血肉,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力气,有了力气,才能有精神,才能在今天这个丛林世界里,生存下去,而力气对于身体,就好比国防军队对于国家一样,十分重要。 k$ [1 k1 W( {
& J: S( v7 I, W) |' `$ ?! ]# G
人的身体,一旦力气不足,血肉不运动,成了植物人,身体就垮了,身体垮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自从尧舜禹以来,一直到宋代、明朝,几千年来,没有一个朝代不重视军队建设。* N2 m# C6 _4 J1 \. Z
( m/ j# M2 n) J, Y! K: p
今天的社会批评家,总是喜欢说古代什么都好,现在什么都坏,他们动不动就说,老百姓每年花费几千万两白银的钱,就养了这么一支窝囊、不中用的军队,还不如学古代,让官兵们回家耕田,有仗要打的时候,再临时召集。
) e! N) n- Z2 z" Q! C, A
& ]; l5 i6 R9 p7 m2 A+ c- q% _& c这种批评,是没有道理的。
+ R6 T- F( O! U
- l, M4 U" m; V6 M% t7 u: M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啊,今天这个世界,变化越来越快了,我们看今天列强之间战争打法的多变,还有列强武器的高精尖,应付今天这种战争啊,即使我们养了专业部队,每天操练,都未必打得过人家,何况还要把部队解散、让官兵回家种田、然后爆发战争时、再临时征召?那样能行吗?绝对不行的。7 ^0 E7 V! K* S# l
8 P/ ^- T4 K7 J0 B# H# E
所以我们说啊,一定要有专门的军队,人数要够,而且质量要高,而且,要在平时多加教练,然后,我国才能和列强平等生存,就像人体,要有力气,才能有精神,所以我认为,皇上应当整顿军队,加强军备,官兵们要加强学习现代军事技术,这是我们因时制宜的第二件大事。$ ~ Y, W7 \! _# V3 [4 U
此外,《制策》还说,周朝的时候,国家严格规定了各种活动的仪式和花费,以节省国家财政支出,我查了一下,当时古代有“职内”、“职岁”两个职位,一个掌管收税,一个掌管花费,最近我们看世界各国,他们说的“预算、决算要分开”,也就是说,一个部门可以提预算,但是,最终给你多少花费,是另一个部门决定。9 ^/ c. |) C; L7 E2 A0 y
5 N: z; ^, X' F) D7 c
以前苏东坡管理国家财政的时候,他说,地方官吏报上来的各项预算,有的其实很容易否决,而且否决它之后,对国家并没有什么损害。有的经费申请呢,很难否决它,可是批准它之后,这笔钱花出去,其实对国家民生,却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7 J* Q! c1 ~5 }6 d9 d% I
# I' A7 _+ k9 F. M0 J0 k1 {所以呢,宋朝大臣曾巩,管理国家财政的时候,他说过这样的话:我对基层单位报上来的经费申请,凡是这笔钱可以花、也可以不花的,我一定尽力找出它不花的理由,因而,不批准。相反,对基层报上来的经费申请,凡是说想节省某一笔费用的,我一定要审查它节省的理由,一旦发现节省不对,那么我一定会批准它。我认为啊,这简直是堪称真理。 U% E t* Q, Y% H) Y; o9 Y
8 J0 {& i. L5 ~8 O: d( _然而呢,如果让我来管理国家的财政,我看今天这个形势,“开源”比“节流”重要得多!% g. c+ f& J, L7 |: o9 K0 N
+ D, {$ I: G0 \/ c4 C" J
意思是说,今天我们中国的财政,省钱这事,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要想办法多搞钱,为什么呢?因为啊,我国自从和列强们签订不平等条约、建立所谓通商关系之后,我国的钱啊,都被这些列强赚走了啊,所以,就算我们再怎么节省,国家也难免陷于贫困,根源正是在于此。! I9 J3 a9 N* G& n& T% }
2 ?- g: P N& V% f9 ?. \
那么,我国的财政,如何做到“开源”、多搞钱呢?我认为啊,关键还是要振兴我国的实业,而且,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而且地理上属于温带,日照降雨,条件非常好,所以我们中国物产丰富啊,所以,我们也应该注重发展农业,我们中国四亿人口,个个吃苦耐劳,而且又聪明,怕啥呢?
) J% [; y# V' k. Q* w) y自从我国和列强开放通商以来,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人民,仿造那些外国产品,可厉害了,如果我国能对这种仿造的行为,加以鼓励,很快,我国的人民就能在制造业,有所创新,所以呢,我们在沿海地区,应当重点发展工商业。
4 k0 b& o) [6 s+ ~
+ m" d5 a- v& l1 P( d) C# \" t* m& l欧洲人把工商业的胜败,视为他们国家的强弱之源,所以,他们才鼓励那么多的商船,全世界到处乱跑,为什么?他们就是要在全世界上抢生意、抢利益啊。
; `" Y0 J1 F b T4 _# u
7 R0 u# a# L/ c3 u而我国本土工商业不发达,洋货遍地,国家的银子,每天都在外流,如何挽回这个局面呢?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工商业啊,一旦我们的工商业发展起来,则我们国家的土地,没有一寸是荒置的,我们的人民,没有一个是失业的,然后呢,我们一些优秀企业、优秀产品就会涌现,那么,我国就能挽回商业利益外流的窘态,皇上啊,您提倡节约,那是对的,但是,比它更重要的,是要广开利源,要多挣钱,我们说要因时制宜,这是第三件大事。# k) ?/ E8 o2 @9 V
《制策》还说,我们以读书人所学的学问是正是邪,来判断我国教育的成败,所以,要给天下的读书人,规定读书的范围,使天下的歪理邪说,不能兴盛,我觉得,这正是今天我们中国读书人的要务。
$ [: f" C0 R( R, c% Y+ M7 Y; q1 C2 V: p7 l- t
我们古代有“司徒”一职,负责制定教材书目,教化天下子民,在夏商周时期,就从选士、俊士、造士三类人中,选人做官。
' J; a% @" `9 ~5 l9 I/ X: }) c! }, C# P. C
汉朝时期,朝廷注重“明经”一科,然后呢,又设置孝、廉、贤、良等各科,广泛推荐人才,当时贾谊、董仲舒等人,最出名,最有学问。
1 j) B* Z- R0 m3 ^: j: @$ A8 `$ k: v, W3 u. w% i7 a
到了东汉,稍微变了,当时的人偏重道德,不太偏重学问,所以呢,清流派很多,大家高喊口号,不太办实事,不太正常。
' j! c5 r) F% s2 N6 ?% q, f9 g+ f" k( e4 [ Y4 |3 u
到了唐朝初年,文学最为繁荣,到了唐朝中叶之后,官场上出现一股歪风,就是说,选人做官,不是看你有没有做官的本事,而是看你读的书、你喜欢的诗,是否和我趣味相投,荒唐得很,于是,风气开始变坏。4 {' @) f! L' x( f
6 g" @2 \* m* L* h9 x; S5 e到了宋朝呢,出了很多的儒学大家,都是师出名门,他们讲廉耻,讲气节,这个风气啊,一直延续到明朝,当时的人即使成年了,也非常好学,明朝的风气,尊师重教,出了很多好人,当时的人们,崇尚《诗》、《书》、《礼》、《易》、《乐》、《春秋》六本经典的教诲,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问问:这样做,是否符合伦理?
) u5 j1 j, }# ?. i9 ], ^, |) W
0 y0 ~9 d' }3 K$ [. M然而我们今天的中国呢,读书人可浮躁了,许多读书人还没接触到西方的学问,就先否定了我们中国的传统学问,所以,我们要端正风气的话呢,必须要重申我们传统伦理的重要性。
& W r. V; p2 d
! A. n0 x/ b' x" a2 I, P.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