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全国两会期间,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各种代表的声音,他们发表各种建议,希望为全国人民带来各种福利,比如,有人提议每月再给职场人两天陪伴父母假;也有人建议部分行业实施4天半工作制;也有人提议国足军事化管理,认为军事化管理是解决国足低迷的良方。 7 ]7 L9 e* P# y7 z% |! J
很多建议都特别有趣,比如,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提出,近年来年轻人都去送外卖,干直播了,没有人进工厂当工人了。所以建议,鼓励支持年轻人争当产业工人,缓解制造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 8 p. j4 K) u l. ^
如今的外卖、电商、网络直播等新兴行业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就业;另一方面,实业却少人问津,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上班,让「产业工人空心化」现象愈加突出。
0 q e% r' [" f3 j$ o2 s# I" O3 d
所以,代表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毋庸置疑的一点是这位代表发现了问题所在。但是除了「国家鼓励」外,他并没有给出其他解决方案。 }8 L* Y( t8 F# }, G$ O
坦白说,我不太相信,鼓励能解决问题。相反,听到鼓励就头痛,因为鼓励大多是基于鼓掌的,是看不到真金白银的。 # O/ C7 @8 H7 ~
两者的区别在于: 2 `2 K8 V( [4 \! w. E9 X
鼓励:更多是精神上的引导; 激励:往往包括实打实的利益分配。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是古人都懂的道理。
6 `6 K O7 ^* y7 a6 A. t. Z* ?. b
年轻人为什么不肯进工厂?
% ]) n$ |( |" U \+ S如果希望年轻人争当产业工人,那么企业优先需要考虑的是:
; [9 D2 t6 k- s4 r5 z% t# g
工厂用什么来吸引年轻人?
2 T: s# m9 I- \# n7 {
现在很多时候,大家喜欢讲使命感: , [4 n8 e: K( f; `' @( @1 b
你做产业工人,是避免产业空心化,助力国家制造业腾飞,不被西方国家卡脖子; 你做医生,是要救死扶伤,做一名白衣天使; 你做老师,是要春蚕到死丝方尽,为教育好祖国的花朵而呕心沥血。 但是在马斯洛需求层面,这是最高级的需求:自我实现。下面还有四层需求呢:
4 e h& I7 o2 N& v- a. g
尊重需求 社交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8 i+ ?: m/ x' ^0 r( N4 r+ x9 e \

1 S0 T' {' N# ~8 F R
有一说一,送外卖送快递,虽然辛苦,但是也不是全无是处: $ _/ H/ l) X5 X. O) s) U2 O x8 ?8 h
首先,实打实能赚到钱,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干得多赚得多,一个月几千甚至上万,都不是够不着。这薪资是产线工人没法比的。
/ w0 q2 K+ m: E, e" }这满足了年轻人最底层的生存需求。 % u! u8 d, j: y9 T8 U
其次,送外卖快递,也有相对空闲的时间,我时常看到非工作时间的外卖小哥们会聚在一起聊天打游戏;相比之下,产线上10多个小时无休,面对机器,不但有安全风险,也很容易让人过度疲倦。
: P8 q, r) j2 k i
更可怕的是,有些工厂不是996,是晚上8点赶到早上8点,每天上足12个小时,一个月只休1-2天,薪资也就4000-5000。
( N4 X1 H" G) I4 h* w0 N+ Z, y
如今的年轻人,谁不希望空出点时间给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 C/ k+ ^; u# [+ n" P, t
外卖工作,虽然累,虽然辛苦,但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 D, a: V" D g6 ?+ l; \* R
第三,送外卖快递,干多少赚多少,基本不用看领导脸色;而在部分工厂里,管理是不够人性化的。
4 ?( B T/ [7 e$ J) ~ N' P+ z
与其拿着不高的死工资在工厂里看别人的脸色,为啥不自己决定自己赚多少钱呢? 4 L/ W m n8 C9 g; @
这也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年轻人的得到尊重的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