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磁学研究表明:一切磁现象都起源于电流。磁性材料也不例外,其铁磁现象是起源于材料内部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形成的微电流,亦称分子电流。这些微电流的集合效应使得材料对外呈现各种各样的宏观磁特性。因为每一个微电流都产生磁效应,所以把一个单位微电流称为一个磁偶极子。
3 e- ] k/ f8 E3 P+ k6 M* g定义在真空中每单位外磁场对一个磁偶极子产生的最大力矩为磁偶极矩Pm,每单位材料体积内磁偶极矩的矢量和为磁极化强度J,其单位为T(特斯拉,在CGS单位制中,J的单位为Gs,1T=104Gs)。* o, v" F, n4 v6 H ], Z! c
定义一个磁偶极子的磁矩为Pm/μ0, μ0为真空磁导率,每单位材料体积内磁矩的矢量和为磁化强度M,其SI单位为A/m,CGS单位为Gs(高斯)。
2 ]+ n; ^+ \( T5 P: z: |0 VM与J的关系为:J=μ0M,在CGS单位制中,μ0=1,故磁极化强度与磁化强度的值相等;在SI单位制中,μ0=4π*10-7H/m(亨/米)。
5 v0 X5 d) o; Q0 M; g 什么叫磁感应强度(B),什么叫磁通密度(B),B与H,J,M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 Z- q; z, Y6 X0 a, ^3 h+ kA:理论与实践均表明,对任何介质施加一磁场H时(该磁场可由外部电流或外部永磁体提供,亦可由永磁体对永磁介质本身提供,由永磁介质本身提供的磁场又称退磁场——关于退磁场的概念),介质内部的磁场强度并不等于H,而是表现为H与介质的磁极化强度J之和。由于介质内部的磁场强度是由磁场H通过介质的感应而表现出来的,为与H区别,称之为介质的磁感应强度,记为B:: n5 r/ i* b( ^' g1 i# Z
B=μ0H+J (SI单位制) (1-1)$ Y+ I3 g b1 u: R0 M2 a
B=H+4πm (CGS单位制)% A* S0 w3 o& P2 o( Y7 c
磁感应强度B的单位为T,CGS单位为Gs(1T=104Gs)。1 k/ y E2 p/ ]9 L3 ~; J. }
对于非铁磁性介质如空气、水、铜、铝等,其磁极化强度J、磁化强度M几乎等于0,故在这些介质中磁场强度H与磁感应强度B相等。
! z4 Z/ p* ~- b8 W$ x由于磁现象可以形象地用磁力线来表示,故磁感应强度B又可定义为磁力线通量的密度,磁感应强度B和磁通密度在概念上可以通用。
% V5 F. m- d& ~- B/ A9 O) ^8 G* ^' B) r' R)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