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创业第一步是要生存,初期一定要集中资源解决一个用户痛点。我几乎每周都会收到邮件,“马总,我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可以帮你创造100亿的利润,但我要面谈。”这些人想法太大,创业者最好将想法聚焦一些。
8 W$ E) A+ I* i7 h 投资人说 马化腾
& f; a+ c9 t5 [
1 U% H1 @# I2 ?% e 创业维艰
7 ~( U- X) V$ m# l! G9 H3 z) O6 J j1 l0 k% x( G6 \
我在1998年注册了腾讯公司,当时父母都没有想到,他们说:“你这个书呆子还可以去开公司啊。”所以他们建议我找合伙人一起做,可以弥补自身的缺陷。# j g8 I- S7 r/ q3 ~- {/ n
$ X0 l* C! ^! X1 e1 I
我对产品比较在行,当时懂计算机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计算机,我刚好在这个跨界中间。张志东绝对是学霸,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很强。陈一丹是政府部门出来的,对政府接待、行政、法律很了解。曾李青长得就像老板,出去别人握手都先跟他握。我的名片只写工程师,不敢写总经理,怕人家觉得你们这公司玄乎了。& W1 T! b9 [# f! |5 X+ d: ^
1 r# O$ f# W1 f8 l 当时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我们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副产品是QQ。QQ最早的名字叫「网络寻呼机」,最早的图标就是一个「BP机」。我们开发出来这个产品是想卖给别的运营商,可是价格一直谈不拢。: N: j* _, [/ Y- s; C. @
$ l8 C9 z+ @3 q, I0 a 产品在自己的手上,用户又疯涨,运营Q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没钱买服务器,这逼得我们很早就要想怎么有造血的能力。我们夜以继日地接一些琐碎活儿,为的是能够赚到一点点钱,用来养活QQ,比如我们要向通讯局交服务器托管费等。
! | V- E. a* j* L
% O3 b6 v& p' U; y# t# N$ X 此外,我当时也四处去筹钱。找银行,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的;与国内投资商谈,对方关心的大多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和其他固定资产。1999年下半年,我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他们给了我们400万美元。有了这笔资金,公司就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那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7 ^" C; J$ k, `
, {1 S5 {- S( v7 M) h1 v( C2 y0 ` 2001年的时候,前几名的互联网公司都上市赚钱了,QQ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亿,但缺乏现成的收费渠道,我们心里也很着急。这时候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状态。我想到通过与运营商走二八分账的协议实现业务增长(运营商20%,腾讯80%),2002年,移动QQ占到腾讯公司整体业务收入的70%。6 a' Q6 c9 `( J" O( }8 J
: A; B! b3 v: G w7 U8 C9 Q6 `, Q 之后我们继续以较低的成本开展新业务,并且在新业务和功能方面,通过即时通讯增加客户粘性,而不是分散精力,因为这是我们和其他国外工具竞争的筹码。+ C7 H4 \$ D/ `
5 K+ W$ B/ o% ?8 T 那时候MSN很强势,基本上大家认为QQ是死定的,只是什么时候死而已。但我们针对国内网络结构做了大量的优化。我们传文件很快,有聊天室,包括我们的头像是个性化的,口碑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 V* I+ r" k5 ?, Q( P' E
( q6 ?% u4 h; k! R- c 讲这段历史,其实是为了说创业最开始的第一步是要生存,先能生存下来,但这也是最难的。你要创业的话,第一个想法是第一年的工资怎么办,你第一年的收入怎么着至少房租得交吧?房租水电你能不能挣回来,这是一个很基本的东西,所以当时没有想那么多什么领导力的,因为这个公司能不能走下去都很难说,小企业的成功概率算下来是很低的。现在创业的这个条件比当年好的太多太多了,但是因为门槛低了,竞争也更加激烈。
& C1 b- K w: j/ R: x6 C" A; n( E+ l6 U& i2 ]( }
这里我也有两点建议供你参考:
% P7 \9 b/ y8 U" E+ N) J# g/ J7 r2 g/ e8 F, {6 m0 T
1)创业初期一定要集中资源解决一个用户痛点。+ {& `, ?6 k9 o
) z0 X) D* K* I2 Q5 y3 ^ 我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一些邮件,“马总,我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可以帮你创造100亿的利润,但我要面谈。”一般这些人想法都太大了,其实创业者就要将自己的想法聚焦一些。( L' v) x) H. i, M* X
+ o* q- z; z; s# Z 2)留意跨界所产生的机会。
! q0 ]/ H6 y* o+ }- y: T8 R4 k
. p/ I( N+ J9 ~9 n! Y 现在我们提互联网+,谈论更多的是两个领域之间是否存在机会,那是蓝海,跨界的部分如果你两边都懂,就有很大机会。3 e" Z0 r- n9 A
4 r2 }1 `: v0 \. ` C
自我颠覆
, b% e& ?& a, I! ?' B) j
+ S( m+ B; Y2 T( E 很多人说腾讯是最早拿到移动互联网门票的公司,指的就是微信。微信的确是唯一一个在手机上开始做的,并且是以手机为主的,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 R% k: b8 P( {3 a# k/ s6 U% U
6 t% i3 t4 u( w/ C 以前都是在传统互联网上做好,换掉屏幕,转到手机上。但微信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反而特别有魅力呢?因为这个产品让我们看到很多独特的体验。它充分利用手机和PC的区别,把移动端变成人随身的一个器官。6 R; y$ s4 T" M& z
' K9 n' Y1 e6 S% `
微信的诞生源自于腾讯的危机感,因为微博的出现,还是从社交切入,对于腾讯来说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当时腾讯内部有3个团队报名做一款能够对抗微博、能够解决PC到移动端的产品,最后一个团队做出来了微信。! ]7 Q/ m0 H0 x9 N9 R1 U1 z
( R. M5 y0 D: L0 H2 ~
坦白讲,微信这个产品出来,如果说不在腾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话,是在另外一个公司,那我们可能根本就挡不住。回过头来看,生死关头其实就是一两个月,那时候我们几个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研究产品。
2 y8 x* a0 x7 Q% [1 G3 ?! u
+ v3 W# B! K! o Y1 R 微信的第一个版本没有做通信录匹配,当时中国联通说你做了,就触红线了。那好吧,不匹配,然后出来的东西就好像一个阉割版的QQ,没有意思。即便这样,正在广西、云南开会的中国移动知道了也立刻打电话给QQ无线说,这个东西谁做都可以,腾讯做就不行,我们在别的地方要惩罚你。
$ |2 [! N0 m* a- L) \2 a
5 |' _! p& |, D1 q 后来市场竞争起来了,国内出现了好几家同类产品,我说不行了,不管了惩罚也要做,于是通信录便加进来了。这样用户加入微信之后,看到有好朋友冒出来,互动就高了。- V4 H2 F2 Z2 j4 Y$ e+ B! `, B
4 ~. T. i: W- b: O# l- X6 X+ _ 因为这些缘故工信部压力很大。我就问工信部,我说如果你能出一个命令禁止微信也可以,我还有手机QQ,我不怕。但是封掉微信,国外的那些软件就进来做了。
3 r, q1 k8 L* t+ y: ?5 \2 T3 ]+ f* Z- e; f7 e: e
微信做起来后,有件事情让我感触很大,原来我们有一款老游戏,是单独的一款手机游戏,叫节奏大师,是音乐类的,已经上线一年多了,日活跃70万,一放到微信上立刻变成1700万,这就是社交的力量。. i# {+ \9 W) Y! L" Q9 y) ~8 F; R
3 n3 ^3 b7 n! `: X1 E" j2 c5 s
经历了这些危机和转型之后,我有一个比较大的感悟,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表面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实都有大的危机,稍微把握不住这个社会的趋势,就非常危险,之前积累的东西就很可能灰飞烟灭了。
5 n7 R( W$ C6 @( S8 |# D \
+ h3 [3 c0 s, M$ E6 K 很多人问我潮流来了怎么办?大家都知道要改变,但是好像做不到,因为有时候会跟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说基因DNA不适应。我的做法就是给自己多一个准备,例如开一个另外的部门、另外一个分支,调一些团队,做一些可能跟现在已经拥有的业务其实是有矛盾的,不妨尝试,因为你主动放弃不做,市场上的对手就一定会做,这还不如自己先试一下。1 g' L$ }% {. y$ F: Y
! Y% [5 [ A4 v% z( {, e- K( F, R
产品思维) F$ C! {7 b9 k- c( }5 S6 W+ k- K
+ D" O# Y! D/ U
其实抓住机遇只是一个开始,对于互联网企业产品才是王道。但这是一条孤独之路,你往往需要用最笨的方法才能最快地跑完全程。要像「小白」用户那样思考,并每天高频使用产品,不断发现不足,一天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就会引发口碑效应。' d% e9 w! V( K. N# r) q
8 |! [$ N8 @$ Y) W 另外,创始人要抹掉身份去用户那里「潜水」,听取不同的声音和反馈。我每天都会体验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也爱给产品部门挑错,最后到了自己一看到成品,就知道写代码的人有没有偷懒。+ D# z9 f& U% M/ S3 q' S6 {
+ ]" T/ l* L. j3 f, a2 C: X p4 H 在腾讯,有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他们必须每天都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不仅如此还要去搜索微博、博客、RSS订阅,因为高端用户不屑于去论坛提出问题,做产品的人就要主动追出来,去查、去搜,然后主动和用户接触、解决。这样,三个月后,产品就会慢慢逼近那个很有口碑的点。
7 u8 j& U. g1 y l- {& ~
: ~6 i. n! l0 ~4 o: ~ 有了这些基础后,该做的就是把人性化的思考加进来,一同打磨产品。在产品中,有很多东西看着很好,但是并不是应该做的。比如,微信选择不做「在线」、「离线」的概念。第一,因为手机移动端一定是「在线」的,做一个「离线」画蛇添足。
6 }4 U. X; _: l4 U7 N# a9 l' T o6 k
但为什么也没有显示「在线」呢?这里面又考虑了很多细微的区别,消息送达后,你收到了还是阅读了,这个功能我们可以做出来,但我们希望人们在便捷的时候,又保持一份隐私。; z% `1 @9 w. `+ N: x4 T; h# G
# r( D) v8 S" z0 w! {% z, p 后来我们也收到了很多人的建议做一个「已读」,但这样发的人爽,接受的人不一定很爽。这里面其实是很复杂的,不单单是一项技术或者是一个软件的水平,很多是要靠对人性的把握。
4 M& M3 G; h7 u! |
& d9 X9 `, Y; s g* A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语音搜索,我们没有作为重点去做,这个功能看起来方便,其实未必,比如一个人对着手机说我要去干嘛干嘛,好傻,人一多我都不好意思这么说,而且也不私密,宁可多按几下。/ F! ?5 D; x1 H- ~8 _; f2 l- C
6 z) f" B! H. }, \/ D: @ 当然,我们也走过很多的弯路,后来我们发现复制别人的路径,最后往往是失败的。我们的团队曾经照着百度做搜索,人家有什么我们也做什么,没有想到别的路径,所以并没做起来。但搜狗就很聪明,他说我拼搜索拼不过你,我就拼浏览器,浏览器靠什么带?输入法。输入法带浏览器,浏览器带搜索,开辟了另外一条路,就比我们做得好,而且人家花的钱是我们的三分之一。7 p7 m4 `7 L, C( ^
\4 Q1 D) n; {: J
像我们电子商务原来团队是照淘宝做,产品是一模一样的东西,最后越做越没希望。包括我们的微博,虽然说活跃量跟新浪微博差不多,但是始终没办法突破,最麻烦的是新浪微博也没突破,跟着别人走到死路里去了。
0 s. T5 N* d, S5 T: C) w2 K* {, [9 b6 B5 X
我最大的担忧$ S/ Z! v% J' Y. H2 s
8 `4 {/ E9 u0 R; T* @( @
每一个身处互联网行业的人都会有一种巨大的危机感——这里产品和用户需求变化之快,对研发技术能力的依赖之深,都是史无前例的。这里没有侥幸,没有永远的第一,甚至也都没有对错,只要用户没兴趣了,你就会被淘汰掉,这是互联网行业的残酷。4 M$ `7 w2 @* `* v$ d' O% p
$ b' ~" E8 k! \2 R9 F
有时候,各个行业都搞不清楚到底哪一个会冒出来。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的喜好,这是自己最大的担忧。虽然我们干这行,却不理解以后互联网主流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什么。
- `! ?% C5 d9 u! j* s6 Y4 W
! c4 d: @1 A6 c, f$ }& L 而且用户的需求和喜好瞬息万变,95后、00后人群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研究。包括微信,没有人保证一个东西是永久不变的,因为人性就是要不断更新,可能你什么错都没有,最后就是错在自己太老了。怎么样顺应潮流?是不是没事把自己品牌刷新一次?
9 H: x+ b i; y# R* F+ Y
) D- m" s2 i8 v8 K& q6 p 我的看法有两点:
6 L& i% @6 G: R; v; M) ?( [* j9 M
0 M* I. M7 @0 K4 K( k 1)如果你自己不理解,那你应该找能理解这些的人让他到前面去闯,让他们多和年轻用户接触,了解需求。我现在有时候就去问小孩,测试一下,这个产品你会喜欢吗?再问他的小伙伴喜欢吗?他们有时候比我们还看得准。( \0 X, S1 f" S$ ?! B' l# e% @
* [2 ~" |: ]* u8 F+ O, d, U 2)通过投资一些这样的企业和产品。在这些投资中,看不懂和后悔的经历最令我深思。我记得Facebook最初上市的时候,自己通过私人银行拿了一些股票,熬啊熬啊到最后还往下掉,都快跌破当时拿的那个价钱了,后来终于上来一点之后,熬不住了,25块就出手卖掉了。: V2 c3 y# C. v+ H, Y
+ l' O6 l- f1 T) _
当时我都觉得Facebook很难商业化,但人家最后就做到了,并且金融广告、社交广告的水平还是全球一流的,当然这也得益于各种各样APP需要大量广告。所以这也很令人感慨,即使我在这个行业内的,都会看走眼。4 e% \+ d6 \# K) J: J
5 |$ T! h1 e7 W9 C2 q4 [- J5 @8 e
还有一例就是Instagram,我投了点股票,现在说起来很后悔,当时这家公司的股票还不到1美金的时候没投。当时他们只有几个人,我们副总裁说,这个公司不太靠谱吧,在靠近海边的一个玻璃房子办公,外面都看得见,扔个砖头就可以把电脑全拿走了。但后来它的数据增长不错,我们是在它8亿美金估值的时候进入。0 A8 A' H; \/ u
. Z& y* m2 D$ R, w! h+ R 我试着研究它火在什么地方?发现12岁到18岁的女性用户很喜欢这款产品,它的服务类似微信,但是不发消息,全部是拍照片,只能按着才能看,你一截图,对方就会知道你在截图,这个软件打感知截图的卖点。后来投资调查指出,用户觉得这个应用没有压力,就是消费照片,拍好玩的照片,跟大家打招呼,表示我的存在感。
' h' z! J/ b; o1 h- |" O! O5 P& e8 b" g. o+ U: y' p9 w
相信很多创业者会问,我什么不谈谈钱的问题,因为传统行业会有资金密集型扭转的机会,但移动互联网基本不太可能。这个市场不是拼钱、拼流量,更多是拼团队、拼使命感和拼危机感。一切取决于你能不能做出精品,是不是最好的。& O3 L( O$ d1 z) y( N u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