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外企和民企都待过的社友有么?
国企、外企和民企,基因不同,内部文化不同。哪位社友待过这三处的,来说说差异和其中滋味,再有过自主创业体验的就更全了。沙发,不容易啊,头一回,哈哈!
国企,以上头意思为主,有时候为了满足上级要求,可能一路绿灯,至于有没有意义,就不晓得了;
外企,制度执行比较有力,但有的时候也会钻入死胡同,这个时候,就有负责人来承担了;
民企,规模小的话,就看老板个人作风和习惯了,没什么明确的规章制度,听老板说的就行;规模大点的,就参照国企和外企吧。
先把沙发占了,后面再慢慢补充,刚好全呆过。 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13-7-21 11:13 编辑
大四的时候去山东一家民企呆过两周,心得是行动比较快。
前一天说要买盐做实验,第二天就买了一袋子盐,这在大企业可能要多花一些时间。
但是另一方面,据说老板给出的条件,都有点虚,能不能落实也没底儿。后来就撤了。
毕业后在国企呆了一段时间,感觉效率不高。
上级下级离得很远,大家做事情没有太多的动力。
说是大学生进厂能带来活力,但那只是人力资源部的口号,
实际上进到车间里,车间主任都在担心大学生往上升,自己位置被挤。
毕竟人都要争饭碗,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位置就那几个位置,没办法。
另外就是企业太大了,效率就不高了,生产和商务部离得很远,信息交流也不多。
在新世纪第一年拿了8K的年薪,生活比较成问题,郁闷。后来有了别的机会,还是离开了。
不过在那里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大学生的青涩在那里褪去不少,只要去做事去反思,都会有点成长。
后来家人找车把我从宿舍接出来,车开出五公里,我让车停下,对着远方的工厂,鞠躬三次,以示感谢。
在那里每天工作不多,有的时候没有任务就在那里坐着看书,学了点外语和电脑,后来都用上了,还好吧。
一般来说企业应该是有盈利点然后相应的找人来做事,国企有的时候是先有了人,给他安置或设置一个位置,
但是否有足够的相应的事情去做就不一定了,有时候给其安排的事比较少,那么也就会对企业总体盈利有影响。
另外,审批这一行为,本来是为了避免错误而采取的一项正方向的措施,结果在某些国企里,变成了卡油的渠道,
该位置上的人,不是用自己的能力来协助他人更顺利地完成工作,而是为了自己谋求好处,这样就比较麻烦,
如果一个企业里,从上至下,不同的岗位都有这样的习惯的话,说明企业文化有值得推敲改进的地方。
以前在杂志上曾经读过一句话:管理人员应该“帮”相关人员做事,而不是单纯的“管”人做事。
每个位置都去用本职工作来帮相关人员做事的话,或许效率会更提高一些,企业文化更健康一些。
自己提到国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看国企怎么样,另一方面是看自己有多少长进,总结如上。
当然,我接触国企的时间也短,地位也低,还希望其他朋友能提供更多的描述。
至于外企,效率能高一些吧。能稍微正规一点。
有时候工作的目标是 怎么把事儿给搞定,而不是别的工作本身以外的闲扯,这样效率就会高一些。
在国企上班时经常去单位图书馆读书,里面提到,一个日本管理学者评价:中国企业该做的事儿没有做透。
当时这句话,我也记在小本儿上了。
当然了,该做的事儿,或许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吧,这也是造成差距的原因,说明思维方向,决定办事结果。
然后就是做事的问题。
企业要发展,是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多做一些事得,比如开发比如开拓市场比如开拓客户等等。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现实中,新做一件事情,就会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
在国企里,貌似(俺了解不多),谁如果主动去新做点啥事情,结果如下:(如果说得不对请见谅)
做好了也是企业的,做不好的话个人要受批评的影响升迁的。如果不去多做事的话也是可以安稳过日子的。
那么在这个环境下,做事的时候就要掂量一下,就像赌博一样,赢了赚不到,输了有损失,不赌也有收入,那就省省吧。
那么外企是怎么做的呢,貌似外企有一些流程跟着,做好做坏的话,有上级担责任或者大家担责任,也就风险小一些。
关于这一点,做事的预见的结果,就是一个企业的氛围,亦可称之为企业文化。
上面提到的安稳过日子的企业氛围,在日本的一些大型电器企业里也逐渐有了一些这样的倾向,也影响了他们的业绩。
在可以安稳过日子的时候,企业成员是否会去突破会去创新去多做一些新的事情,这就涉及到麦格雷戈的XY理论,
如何掌握这个balance,是企业管理中需要斟酌的事情。 国企和外资企业流程比较长,干什么事都感觉很慢,但是还有规则制度可以追寻,国企关系的成分非常重,领导是官。外企,制度,流程很重要,批人一般就批你不按流程办事 外企也得看中高层管理者中外方占多大比例,本地化程度高的,就跟国内企业没区别了,国企民企本质一样,都是中国人在管理,区别是国企还有培养新人的机制,容许新人犯错的机会,民企就不太可能的。 我多呆过,第一家公司是毕业的时候找的,国企,很轻松,工作量也不大,就是工资不高,后来找了一家外资企业,这时候第一次真正的接触社会,感觉多比较自私,到了私人的企业,号称台资的,里面人员流动性比较大,高层争权斗来斗去的,后来又找了一家国企,工作量还是有点大,但是时间比较自由,靠自觉就行了,混混,轻松一点吧。 国企靠关系,外企靠流程,私企靠老板。 {:3_59:} 毕业后国企待了四年 在一线干活的靠关系上好岗位,有时候来个学徒什么的先打听人家有没有关系,免得得罪了领导 。
有关系的话,学徒做几个月有了基础 就会被安排一个差不多的岗位。 下面基本上就是靠关系维护,不过变动不大 几年几年的能干下去, 在往上一点的领导变动就大了, 像车间主任 经理什么的差不多一年半载就会换一换位置。
决定走出国企是因为当时师傅给我介绍对象,把我给刺激了。 那女的家境不错,就是长相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师傅笑骂我 叫我撒泡尿看看自己和自己的社会地位, 能找这样的就不错了。 加上那年爷爷离世, 多种原因下才决定辞职。 后来走了几家民营企业, 感觉都是一个样子,老板的亲戚姐妹们占据好的岗位, 还处处监视着你 ,那点做的不好 就会跟老板汇报 哈哈。 {:3_60:}
直到我从北方来了苏州 ,现在还是在苏州一家私企,老板对我很好老板亲戚也是很有才能的, 不像前几个私企一样。自我感觉良好了哈哈
还没有在外资企业做过, 不过我想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再做几年 打算去外企谋职也算是一种经历吧! 我知道我在私企成为了一个多面手.车.铣.钻.焊.设计.客户.销售缺人就去顶两天........除了采购是老板的人! 都呆过,也呆过不同类型的外企,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情况.
这些重要,也不重要,重要地是这些经历对人的成长发展肯定是笔财富,没那么容易被忽悠
不重要地是,你适合做什么,坚持下去,其实总会自然地到达那个结果,比如
有些人生来木呐,喜欢呆着不动,这种人即使偶尔需要,也受不了长期在外面飘的罪;
有的人喜欢安逸,自然不喜欢长时间承受压力,相应地,也能安于接受他那个收入;
还有的人,起点低,但是有想法,喜欢折腾,最后也能混得不错,但必然要累些;
说到底,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羡慕别人表面活得有多光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