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记忆力不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都市现代病。
3 m2 n4 K' f$ y# e' ]9 i
比如: 6 {5 e* ]4 p2 h% A% ~! r7 o- Z
别人吩咐你做个事情,满口答应,回过头就忘得一干二净; 看到某个概念、知识点,觉得好像在哪儿见过,却总是想不起来; 手头一大堆琐事,总是想着抽空去做,有空了却又常常抛诸脑后; 刚刚还在心里嘀咕着,走了几步,突然就忘了自己想做什么、想说什么; 8 c+ S( Q3 X1 ]3 n; I+ b
……
* ?! q3 R/ l: _6 ^" f6 O$ y
每天不感叹几句「我又忘了」「我怎么又忘了」,仿佛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现代人。
7 f) M6 G- f; j$ s, k5 i
很多人会喟叹「是不是自己老了」「大脑不灵光了」,但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5 n; y6 A, x e1 M1 {8 \% z. v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 5 x+ D' \! y$ e- ?. _3 O
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并不是为了这个信息时代而设计的。它在演化的初始,绝对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需要处理的信息,会成千上万倍地增长。
0 R: P; e# m; s, [6 ?
电脑可以简单地换硬盘、加内存,但大脑不行。它只能在原初形态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优化和塑造。
, D9 Z1 Z+ ?/ o% Q' s( M, F" M
所以,并不是你老了,也不是你的记忆力不行了,而是这个时代发展的速度,远远远远超出了大脑能够适应的极限。 ; P: ] `* e3 H! l( @" @5 X
因此,当我们讨论「记忆」时,更有意义的,其实不是指大脑内部的记忆,而是将大脑和周围的一切 —— 电子文档,碎片信息,人脉网络,互联网,等等 —— 所连接起来的、更大规模的「群体记忆系统」。
1 W6 S+ T0 T4 p
忘记了一个概念,可以去查;忘记了一段信息,可以去搜索;忘记了一件事情,可以去问人;忘记了一个文件,可以去找出来…… 我们无需记住所有信息,因为绝大多数的信息,都能够通过周围的人、事、物,去获取和触及。 + X3 r5 t! c" P5 m- x/ {
而大脑在这个「群体记忆系统」之中,扮演的是一个司令官的角色 —— 用来下达指令,汇总信息,分析对比,作出决策,整理输出……将这些无意义的信息,用有意义的方式「组合」起来。 4 o5 q9 o1 i" H6 V5 [6 R* l4 q. `
简而言之:如果把这个「群体记忆系统」看作一个庞大无比的网站,那么大脑就是这个网站的导航。通过导航,我们就可以顺着曲折迂回的线路,不断延伸、跳转,抵达无穷无尽的角落。 4 Q, h: z* K0 g1 s" F
我常常说「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要拿来记忆」,指的就是这一点。 2 C7 X) } _ t7 b/ F% j9 N
一2011 年,哥伦比亚大学的 Betsy Sparrow 等人在 Science 上发表了一项重量级的研究。他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当人们意识到「信息将被储存在电脑里」时,他们对信息本身的记忆程度就降低了。
. i. @' a! H; b
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于「到哪里去找到这段信息」的记忆,得到了显著的加强。
4 L" Z6 E# g& G9 E% x8 X b4 [
也就是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记忆模式,将越来越多地从「What」,转移到「Where」。
5 `2 i- Q4 b2 i" j+ Q9 `3 A
因此,这个结论被命名为「谷歌效应」(Google Effect)。指的就是「搜索」对记忆的影响和替代作用。
4 V5 `( Z* @& {: ?2 E
这项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许多人把它拿来作为「互联网毒害我们的大脑」的证明 —— 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 Y+ h0 H/ q) K* y. G* h4 E% ?" C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其实是什么呢?是大脑对自己的一种更新。 ( k8 K( \+ G$ a- `% r
为了适应这个信息时代,大脑需要改造和优化自己。但众所周知,要求大脑改变其生物形态是不现实的。因此,它尝试着跟互联网和「外部世界」结合,走上一条全新的发展分支。 % C. H$ {4 F( L; c5 v
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1 a( O$ a. s% ]2 b# @$ R
如同前文所说,大脑作为中枢司令官,指挥这个「群体记忆系统」高效运作。只要它能够持续、稳定、有效地运转,就没有任何问题。 , H% e3 s4 [. Q$ Y; {2 X, }
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什么呢?这个记忆系统的中枢司令官,瘫痪了。
/ ^- B! y' ], _; ~
前文所说的一切,前提是「能够有效运作」,也就是什么呢?我们必须能够记住「我想要找什么,在哪找,怎么找」,然后才能去执行。 ! K" w& ]$ `$ x: s: B0 G; l, I
这些需要记住的东西,就称为记忆的「线索」。
* H. _3 z( F. @4 z# h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连这些「线索」,都记不住了。
' c1 l& h; N' }) a; {5 E( h& f2 ]
我们记不住自己要找什么,要做什么,去哪里找,怎么找……自然就没有办法,良好地指挥和运用这套记忆系统。
* n: t% v8 _3 z0 j( E( ?9 p" U 二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 m1 Y6 @ X1 P
最大的症结其实不在于记忆力,而在于注意力。 : j+ p# `- e/ @8 ]
我们回顾一下记忆的模型。当你需要记住一样事物时,大脑需要经历哪些过程呢?
& w9 N/ j/ y( Q9 G# C$ u
定向注意 → 加工处理(短时记忆) → 编码储存(长时记忆) → 复述调用(避免遗忘)。
8 E% U9 w% g r% P7 R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其实都需要注意力的高度参与。 # }+ g8 [! ?) \0 W+ D
定向注意: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想记忆的事物上,让注意力聚焦,不被外在信号干扰。 加工处理:需要把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让它们能够进行整合。 编码储存:需要在一段时间里进行深度加工和复述,将信息「嵌入」神经网络中。 复述调用:需要根据外部的情境,给记忆一个「回想」的操作,把之前写入的信息再提取出来。 ; S3 [( |2 ~& Q. }# m8 i
; x% f; C$ w0 ~
只有经过完整的四个步骤,一段信息才能牢固地被我们记住。
2 a9 y* l$ Y# J0 u
但在这个时代,要集中注意力去完成这个过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受到的干扰,实在太多了。 6 c& \4 x8 ~- t! M& S$ q/ B8 z
据美国 Basex 公司的测算:一名普通职员每天在工作中,平均会被打断 70 次。这至少会造成 2.1 小时被浪费在「切换」的过程中。 这些打断,可能来自上级,来自同事,来自客户,来自QQ、微信、邮件、新消息……我们的时间被无休止地切割、细化,被精确到以「秒」为单位。我们被迫在多个不同的事务之间来回切换,让我们的注意力「疲于奔命」。
) O z! n3 ^- y" l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习惯「切换」,难以再把注意力投注在某样事物之上。 , s. u5 \- o" F7 P# F2 q4 f
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我们很难主动调用记忆系统去「记住」事物,只能任由它被动地接收信息,产生作用。 q( q3 Q; y* V$ j/ z
进一步,这些不断产生的打断和干扰,又会填满我们的认知资源,让大脑超负荷运转 —— 从而,让我们产生疲惫感,进一步降低和弱化记忆的动力。 : E# N O9 D1 p& m
想一想:你是不是每天什么都没做,却总觉得疲劳不堪?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缺少一些不被打扰、能够专注的时间 —— 亦即我所说的「黄金时间」。
: F6 W& V2 j- W4 N; `
这或许就是让你变得「健忘」的罪魁祸首。
2 m. O8 C0 U( K 三
7 c' `* G/ @. S另一个原因,是外界的信息,实在太多了。 ) c) r# P" f. m" J( d
在这个信息时代,有一门专门的技术领域,就是教你如何抓住别人的注意力。 9 O: U6 i: N, j% Z
不得不说,我们日常所见的媒体自媒体,对这一招实在是炉火纯青。
, @) ^1 J7 A0 e$ V
大脑喜欢不同,于是,他们就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噱头,追求「独家」「爆点」,以「奇」来吸引你的眼球。 0 D4 s* |8 x* {: S2 x* b; F6 _, Y
大脑喜欢情绪,于是,他们就用民族主义、二元对立、情绪宣泄、站队对骂等手段,来激发和煽动你的情绪。 # v9 c" t; K3 m' Y
大脑喜欢故事,于是,到处充斥着「故事课程」「故事思维」「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用故事影响别人」; ' _% ^; E3 A, D
大脑喜欢窥私,于是,大量的花边消息、小道消息甚嚣尘上,哪怕只是捕风捉影、毫无根据,也能被人煞有介事地调配出一道大餐; 大脑喜欢囤积,于是,各种碎片知识、「豆知识」蜂拥而至,用好听的名字来包装自己,简化掉背后一切支撑和逻辑,只为灌输给你「知道」的满足感。
$ A# ?& |& ~1 c+ ^
…… 在这些精心设计的外部「喂养」下,我们的大脑很容易产生一种现象 —— 我称之为「知道的幻觉」。 2 g N4 f# O1 D5 @2 B+ B
什么意思呢?一段信息,只是进入你的短时记忆,还未被写入长时记忆,但在大脑看来,它已经被「记住」了 —— 于是,我们开始对它失去兴趣,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信息上面。 # a. g1 N: ~5 o$ ~8 [# r1 Q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有两方面原因。
: V' q& X I1 J) L) ~2 U- w* _
1)绝大多数信息会通过精心设计的刺激,来不断争夺你的注意力,让你时时刻刻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中,注意力不断「被迫」在各个信息之间游走。 : o9 w/ A1 k' a# s% a2 `
为了接收这些大量的新鲜刺激,大脑必须尽可能缩短在每一个信息上所耗费的时间。因此,它会欺骗自己「记住了」,把「熟悉」当成内化,来尽量节省时间和认知成本。
% \ f+ c% b- h! P
2)大多数信息为了降低你的接收成本,都变得越来越「舒服」。尽量让你不动脑,「不需要思考」。信息被打包做成一个个罐头产品,喂到你嘴边,打入你的血液里。 # m& O4 N/ D; p" g$ y) o
这就导致了,大脑在理解和认知时不需要耗费脑力,也不会遇到任何障碍 —— 这也会给大脑一种「我懂了」的幻觉。
% |' t- I# P/ ]
久而久之,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变得涣散,如同长时间不锻炼的肌肉一样,难以集中和聚焦。 . x2 \3 b6 O$ [) Z9 e
这也就导致另一个后果: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信息,我们就会开始「排斥」。
2 L7 q9 x- V8 G# p3 s( |) b& M2 B
不妨问问自己:你已经有多久,没好好看过、思考过一些复杂的信息了?
$ R0 k4 u6 Y7 l4 p" r
你每天接收的信息,是否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缺少了大量逻辑和信息量的闲聊,故事,八卦,短句,图片,标题? * {7 K/ [: C, g3 o+ y) D8 E" P
长此以往,你能记住的,也就是这些不成体系的碎片而已。
$ F0 f0 f! \1 g4 E0 p) D 四9 _7 h7 d% P) l/ d a$ E) l! E
所以,我采取的整套记忆策略,就是外化和内化并存。 # o6 o) }) p, p) c; ]
我有一个习惯:无论任何时候,只要想到任何有用的东西,都立刻记下来。要做的事情,记到待办清单里;除此之外的一切聊天记录、读书笔记、灵感想法,全部记到电子笔记里。
8 J6 W( L/ x" Y1 s
然后,再定期安排时间,去整理、优化它们,让这些笔记「流动」起来。
1 a. {. y: O& B2 _' X+ V7 ]- e
在这个过程中,最核心的做法是什么?
9 N$ d; I6 ~( V b/ I
一元化。 5 ^: m& s8 h( a& l
许多人的群体记忆系统之所以失灵,就在于他们没有好好地优化它的结构 —— 信息被随手放在「方便省力」的地方,没有规则,也不整理,一团乱。
9 h& |0 u! \1 y* M. }$ o
这就导致了:一方面,由于谷歌效应的存在,信息被从大脑中转移出去;但另一方面,它又没有妥善地安置,导致「失去了」跟我们大脑的链接,变成一个个孤立的碎片。 0 g+ L0 b( q" R ]! `
如何改善呢?最关键的一步,在于给自己设定一套规则:
) \8 v* z3 a D1 b& h' Y
无论什么信息,我都放在一个地方,用一套规则梳理清楚;需要的时候,我再从这个入口进去,查找、调用,即可。 8 R1 J: z) z1 R8 K/ H7 `
不要小看「一元化」的作用:如果你有5个入口,那么,1条信息就是5种可能性,2条信息就是5x5=25种可能性 —— 它的复杂度是呈指数增长的。 ( L5 O; }) B0 t6 {0 a
这相当于在变相增加大脑的负担。 / e+ w. h2 n7 U' L* D
像我在笔记里,就做了一页工作台,上面记录了所有项目的索引。对于任何信息,第一步收集,第二步整理,挂钩到项目索引里面。 这样,无论什么信息,我只需打开这一页工作台,就能很轻易地找到。 ) H, I/ g1 P- u d C
你可以使用任何工具,只要顺手,能够建立一整套「一元化」信息储存的规则,就可以。 / n/ \' F: P" m+ c* B
五
: j/ e1 X- h: _( {# h这是外化,而内化的部分呢,我会通过这几种做法,来锻炼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以记住更多的「线索」。 # O k0 s4 w3 u4 O
1. 提高信噪比
. Q+ ^ Z" Q" X4 `( B" M. q) [
信噪比是一个信息学术语,指的是信号除以噪音。信噪比越高,意味着无关的噪音越少,那么,我们记住、回忆起重要信息的能力,也就越强。 4 Z9 E$ R6 K3 ?
如何提高信噪比?最关键就是「减少噪音」。 3 S7 J5 Z# Q) h1 i; Q
如前文所述,大多数信息其实都是噪音,无甚价值,唯一的结果就是污染你的记忆系统。所以,尽量屏蔽掉它们。 + d- ^/ ~- [6 @' ^7 }
你要做的,是建立一个阀门,一套有效的「信息筛」:
h3 p# k* U+ p
不可靠信源,不看; 过于碎片化,不看。 不感兴趣的主题,不看; 价值不高的内容,不看; ) l. K. |, s$ g( G; B! O" a" j
W' x0 M9 a7 S
不要小看这些噪音。大脑有一个特点,会把相似的事物放到一起,归总记忆。所以,如果这些「噪音」跟「信号」的主题相似,就会严重干扰大脑对真正有价值信息的记忆。
4 @" A; e$ Q, L7 J( c
长此以往,你就会容易分不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哪些可以相信,哪些需要打问号。
9 P5 S' R. R. m6 Z, Z( V1 g
2. 锻炼短时记忆 ) |& u. j: z$ p% b- L3 g
短时记忆在整个记忆系统中,扮演的是「桌子」的作用 —— 一切信息,你都需要先摆在桌子上,进行初步加工,随后才能分门别类地存进「仓库」里。 - U2 J2 r! n& s. o
所以,简单粗暴地讲:桌子的大小,就决定了你能够加工的信息上限。
$ V9 M$ {$ N/ p" }% p
尽管我们的短时记忆被限定在 4 个单位,但大脑给我们留出了一个机会:它并没有限制每一个「单位」的大小。 % C2 ~( `% N: m3 o2 d
也就是说,我们要训练的,是把碎片化的事物,重组、整合成一整个「组块」的能力。 ) C& V$ E8 s! P! n6 m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强迫自己去计算和记忆一些长的、复杂的信息,比如:
" J; p% v! ~; a6 W$ G/ x# w
这可以强化自己的「组块」能力,让记忆不再成为一种负担。
% k5 M: y* ?! M* q: X+ F/ @
3. 回想和输出 / F: ?% l% R5 ~ u* h
记住一篇文章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是读完之后,回想它的主要内容,把它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写完再去查阅和确认。
' r3 O" S2 l. k6 j) q+ _2 Y4 g
同样,记住一些关键线索,最重要的,就是多去回忆它、调用它 —— 这样,大脑才会认为「它是重要的」。
$ w) Y. z; p7 J5 `, X
平时可以多做做这些练习,从长时记忆里调用储存的信息,来增强自己的回忆能力。比如: % A0 |) p/ Y! a+ V0 o% \
每天记录一次日志:今天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想了些什么? 试着回忆最近看到的东西。比如,最近看了《我们与恶的距离》,它里面的每个人物叫什么? 把遇到的新情境、新事物,跟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问自己:它会让我联想到什么? % L* }4 |$ \9 x6 Y0 Y3 c- P, V# I6 F
6 O, ]2 M O' @ o- `
试着让它成为你的日常习惯,在走路的时候,等待的时候,无聊的时候,都可以做一下。一方面可以消磨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大脑不断去反刍信息,提高记忆力。 , Q* D6 F6 y% @' c# |/ b2 \
4. 保持良好的睡眠
0 k. r8 z- P* R: y' t% S& [6 z
这一点可能很容易被人忽略。
7 L2 U' J/ z& s+ x. ~. q" ~/ q
实际上,心理学早已发现:睡眠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就是「修剪」我们的记忆:把不重要的神经元连接清除掉,从而强化、凸显那些更重要的信息。
" D- ~2 B' s, K n$ @- x; F: F. N
所以,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睡一个好觉之后,神清气爽,昨天遇到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了 —— 这其实,就是因为大脑清除掉了冗余的神经元连接,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全貌。 ; Q. H1 p5 H$ |5 n3 S" l% x# G
你要做的是,保持每天至少 6 小时的睡眠,并且要做到规律和稳定,在固定的时间点入睡和起床。另外,尽量改善环境,包括舒适度、光线、声音等,避免被打扰。 : p' S4 l3 ~3 x: c/ X# Z# k& }
如果无法保持良好睡眠,可以午睡补觉。研究发现,哪怕 5 分钟的小睡,也能起到一定「修剪神经元通路」的作用。但最好还是养成良好的作息。 $ g/ C% {! T; X( h# \/ ^7 D" I
六$ _; N/ b# ^+ A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打破迷思,建立对记忆系统的认知: ) w; r" [& p4 L ~& K; l5 ~4 ]2 v* x% O
1)记忆系统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者是紧密连接的 —— 内部记忆通过「线索」跟外部系统相结合。 2)我们并不需要「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我们需要的,是一套有效的外化系统,并良好地驯化它、运作它。 3)我们对「线索」的健忘,本质上是注意力的涣散。所以,提高内部记忆力,本质就是保护注意力。 你有什么强化记忆系统的心得吗?无论外部还是内部,都欢迎在留言区分享出来。: ) 5 ?% o! t t% j" w" y$ U2 c& J
最后,聊几句。 5 `) S: V$ z/ b# G7 w3 [
现在常态是每周一更,周四 21:30 ,力求彻底、透彻地讲透一个问题。
2 ^. x* X" x. X6 P/ k2 E g6 y. L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有值得分享给大家的东西,会放在周日或周一推送。 ?& I; \" H [5 `* p7 T. m8 C
比如「闲聊时刻」,以及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书单推荐、互动讨论。 $ c( J$ K M3 u. ?/ j' \
L先生说
8 e8 @! K1 A1 u, z! c2 R, [
% G2 _ D4 u* a- L; \) j
$ Z& M& K. R m9 h0 B' U$ B: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