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宇涞是我小学校友,在我隔壁班,我们两家住在同一栋楼里,每天结伴上下学,夏天的时候还会约上三五个小伙伴,一块去矿区合作社的小广场那里玩。小学毕业后,我留在矿区读初中,莫宇涞则随家人搬到了沈阳,在那个通讯手段比较匮乏的年代里,两个人也就算断了联系。
5 Q( ~+ e+ a' d8 ]
% h. R0 k& T% [2 N 再一次“遇”到莫宇涞的时候,已经是大学了,当时“校内网”正火,直接搜索名字就能添加好友,也是那个时候我开始尝试搜索以前的小伙伴。莫宇涞读了首都某大学的国防生,电子专业,那时候在校内(后来叫人人)上的动态很少,可能因为保密吧。多年不见,我们两个人也早已生疏了,相互之间,与其说是聊天,倒不如说是在客套的寒暄。
6 ?7 `0 f& r. y% B; {: f" O: n" `( v: c2 |$ w$ w# w4 e6 R
大学毕业后,我老老实实去了国企混日子,莫宇涞则被派到沈阳某个部队做了维修技师——主要负责重型单兵武器电子瞄准系统的维护——在和平年代,这是份很清闲的工作。说起来,除了刚入伍那三个月的军械,后面莫宇涞基本属于放羊状态,虽然隶属于部队的编制,但不用出操不用拉练,简直不要太爽。
: t/ R" i7 U! e# m; w( k$ A
9 {' E3 \& R9 k& m! I- K& q 部队的仓库里有几台轻型机床,都是那种老式的车床、磨床之类的,也是为了枪械维修方便。闲暇的时候,莫宇涞喜欢自己鼓捣一些小玩意,用报废的武器零件做改装。也是这个时候开始,我们俩聊天的时间才多了些,他没学过机械类的课程,就自己买了些教材来看,所以有时候会问我打听一些机构上的小问题,有时也会分享一些经验心得给我——比如用报废零件改造的“笔枪”之类的。* G) y) ^1 n W% }3 L+ y
5 ]0 J: e& W" n% M# N
16年初的时候,军区组织了一次“比武”,莫宇涞这样的技术兵,也被拉到现场展示才艺。莫宇涞DIY的武器装备也算是在“比武”中小小惊艳了一把,大概年中的时候,莫宇涞就接到调令,转战了首都的某武器研究所,待遇和空间都提升了不少。不过也因为研发进度和保密需要,我们之间的联系也开始变少了,但彼此的生活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就足够了。2 x+ m* Q: b( s/ y7 \6 S, t
, A* Y6 H* h% ? 所以说,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毕竟,我有一个朋友,叫莫宇涞。/ e7 c8 M9 {& j; k6 `) ?! r
% p. H8 H/ h8 @0 N0 A
/ n4 o v% Q4 X1 C( z
6 U: C3 j/ v; X; [* s6 c% S
8 j" I' L5 ?, W8 e上期传送门:6 @% j) ^! O& z1 `3 J
【魍生技】我有一个朋友——徐虎
, C' `. v4 J0 r- x$ e- i% B2 P+ e: U" b$ u2 q
6 b6 t3 d& o) l2 }% }8 P$ w6 B( z4 }+ n5 ^7 l) y$ G U
0 p5 v8 }5 S, g' e6 C3 a' o5 a J- p
8 @: i, t: U# {$ h" W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