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公司福利“不患寡而患不均”?
9 h/ u' Q8 [* R8 W
5 k9 m0 q6 L- L% r" Q8 _/ N/ S) A- h这很合理,但不公平, P1 n( o3 H% [' T1 p
4 Q1 A! [% _8 g以前在银行工作时,薪水中一大半是由各种各样的津贴组成的,这些补贴,同一级别工龄差不多的员工都一样,大家也没什么异议。但其中有一项“通讯费”,却闹出不小的风波。
3 G! ?# \7 ?9 S% a; {( p7 L
f' F& T/ g# P) A% I矛盾的起因是手机开始普及,部分外勤员工的通信费大大超过只在办公室的内勤人员。行里就把外勤的“通讯费”提高了50%,然后内勤就有意见了,给上面写了“人民来信”。
7 `0 B0 a% ^. r, Q
) H# A/ s$ d3 A9 K其实,这些以各种名义发放的补贴,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收入的一部分——凭什么要给一部分人“加工资”啊?而且,大部分领导都是属于“外勤”,这就变成了干部给自己加工资。
$ t) l$ U$ ?( s4 J( `+ P' A s" d! O+ J
最后,行里用了个变通的方法,给内勤加了同样数量的“服装费”——理由做办公室的,袖子容易磨破。这么一来,外勤加了通信费,内勤加了服装费,大家都扯平了。+ d( [( {8 E1 J6 x. Z* J
8 m7 |1 b( d: t+ }) M$ b# R
仔细想想,“内勤”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奇怪的是,外勤们对这种“煮熟的鸭子飞了”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抵触。
1 H: p! H8 E5 z, N9 z$ }: R3 `( T B- v% l
这个心理,我可以解释一下,因为我当时是这“外勤”中的一员。像这种摆在台面上的“不平等”的钱,拿了容易引起同事间的矛盾,反正也没多少,不如不要。) U& _ ?' C3 N/ S! L, q1 z
4 \2 [+ @. l K0 O
可你要觉得,大家都很讲公平,那也未必。外勤在外面跑,是有额外的好处的,绝对比“通信费”高。但这些都不会摆到明处,大家反而觉得,能有“外快”,这是人家的“本事”。
% Y* D# W' i* r2 L; X: p+ C8 o; P( P5 s
摆在明面的利益要绝对公平,否则就有人得“红眼病”,而私下里的不公平却可以接受,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体制内企业的弊病,但后来,从外企到民企走了一圈,才发现,用“平均分配”的来定义公平,是一种普遍心理,跟体制无关。
% |5 x6 ~4 `0 V+ r+ T. ~# c$ y3 t4 r: ~1 k5 ~$ ]# z
比如工资奖金大家的差别大,所以公司要求员工严格保密,但各种福利没法保密,就不分职位大小、年资长短,绝对平均;' O3 q0 N/ m4 b! `8 Z! q; E: [
1 ~; K" v0 Y( O* @, y再比如KPI,因为结果相对透明,大部分公司都不会在KPI上拉太大的差距(除了销售提成类的职位),体现在考核的设计上,大部分的考核项都为让大家平均分钱,只有少数考核负责拉差距。( E9 \/ i4 n& G6 N+ s" _
" C1 ]. i9 L0 F. R
即便如此,事关公平,很多事仍然难以摆平' `) X9 u& D' v/ {- m# y
* G: W1 ]; f) e" @
一家私企,给员工发出差补贴,按工资比例发,结果工资低的人不干了,有个小姑娘说了一个理由把HR给问倒了:“出差补贴你倒是知道按工资比例,可迟到扣奖金,为什么不分工资高低,人人50块一次?”: [" ?! X. p. g: ^7 g" w7 U$ U: C
. m- g0 W9 {( O% x* O这就叫“不患寡而患不均”。
6 `' w) G Z5 ?8 k, h' l, U+ ?# l! f i, N: P9 W5 R7 k8 L
“平均主义大锅饭”是改革开放初期就大力批评的,但事实上,这是最基本的人性,是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这也其中是一个从“管理学”诞生之初就有的老问题。: A7 k" `4 k& J% n1 C7 |) P- C
0 q S! s: k* b1 r( }3 j2 U6 s* G让我们把视线转向一百年前美国的那场著名的“管理学试验”。% F3 m* Z, m5 r& S5 [' k3 E, W
1 r+ S$ F4 }& F+ _7 V( s( J一个见了大头鬼的管理学实验
+ x+ k3 x; P' d6 z
1 y. B4 q* v6 {" Q+ F; r我在《管理学的第一位大师,他的理论决定了麦当劳应该烤多少个汉堡》里讲了“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一系列著名的科学管理实验,总体上而言,是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改进劳动动作的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H: O2 j8 R, |- L8 W9 C
) `5 Y( }) T2 U! U& q
例如“铁块搬运”实验,泰勒从75名工人中挑了一个经验最丰富的工人做为测试者,让他尝试各种动作和流程改造,总结出成套的新生铁块搬运工作方法,使工人的工作量,在同样的疲劳度下,从12吨提升到了47吨。* q5 f7 l" I0 r- S) j* _
; x& M/ i: s( G' M泰勒之后,很多管理学家都希望都通“劳动实验”的方法,找到提高劳动效率的关键因素,“霍桑实验”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但这个历时8年的“管理实验”最终却得到了一个“反科学管理”的结论。, X N2 j% G- x' ~% z E
7 x5 |& Z" ?+ m“霍桑实验”最初是一个很简单的课题,实验假设“提高照明度可以减少工人疲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按照这个设想,工人们被分成两组,一组使用正常光,一组使用更亮的光。
4 c; k; h. s9 t- o- r6 H6 ^
) i6 i( p; l; _5 U0 O' k. r/ J果然,实验结果显示,随着亮度的增加,工人的产量也增加了!那赶紧写实验报告吧,还赶得上学校的评职称……且慢,为什么不拿到更多的证据呢?让我们把亮度反向调弱试试看吧。6 r' M/ o( t# u+ `# \
& |7 K& g5 M7 `3 W0 Z于是,改变管理学史的一幕出现了,随着亮度的减弱,工人们的产量……依然在上升?!啊,实验者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再调弱光线,可产量仍然不下降。一直调到只有烛光般微弱,实在是看不见了,产量才掉下来。
0 S# n& v; B$ S8 L) H- X1 R: v
. j$ S* F: s. Y' u3 _0 b% Z! h' y实验人员再仔细分析实验报告,又发现了一些不合常规的地方。前面说还有一个对照组,他们使用的是正常的光线,可他们自从进入实验后,产量也在上升!真是活见大头鬼了!
/ f0 u' P' v9 r, I/ D0 F# N! D" V v7 i
实验做了两年,实在是搞不下去,当时的学术界也没有染上改实验结果的恶习,眼看论文就要泡汤,管理学的大救星——心理学来帮助了。& j! Z; q9 ^* ~, `' J& W A7 v0 e4 p
. I9 g/ `' _5 F: s' O* x8 q
有人向实验者引荐了哈佛大学心理学梅奥教授,他详细地了解了实验经过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但是他没有透露,而是重新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这就是“霍桑实验”的第二阶段——“福利实验”阶段。# @% i; @% M2 k; m- V
, r0 i0 ]2 J/ y- K在实验中,梅奥教授设计了不同薪资支付方式,福利待遇的形式、弹性劳动时间等等,观察分析这些不同的“福利”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但结果却发现,不管怎么设计,生产效率永远都是上升的,换句话说,工资和福利都不能产生有效的激励。8 _' y u8 e+ l
" D5 y6 C6 T, p" b2 W实验又进行了两年,实验人员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了,但梅奥教授心里却越来越亮堂,因为这个结果恰恰验证了他心里的想法。
$ ?- Q0 [% _' |$ |
8 r1 X$ N9 ?5 a$ @于是实验在第四年进入了真相大白的第三、四阶段——“访谈实验”和“群体实验”。
8 e& ~& _7 F& w& O: e( e% w
9 f! ], {, D! i, s+ D2 _潜藏在工人中的“黑手”
4 l# _, C+ D! S9 p; a+ C
# a0 @- P$ k; f {1 [在还没有加入实验时,梅奥教授就注意到了一个大多数人忽略的细节——这些工人在参与实验之前,都会被工头们叫去谈话,告之实验的意义。
5 @) n O7 a$ H! X/ M$ U
; k' [' ?- [+ v0 Z3 R今天我们都知道,这种暗示行为会破坏心理学实验的有效性,但当时的管理学还是工程师主导的“工程学”,人是被当成机器研究的,就像在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一样,需要考虑微生物的感受吗?5 M1 y0 g* Y6 x$ V/ O
, T' X. z: F1 P+ Q
可作为一个心理学教授,梅奥立刻意识到,工人很可能因此而产生荣誉感,而偏离正常的工作习惯。但梅奥教授并没有阻止这个行为,因为他敏锐地感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他需要更多的证据和观察。0 a1 @( H. X! j
% W; P- r) A$ U4 p
“福利实验”结束后,梅奥开始大规模访谈。$ i E; S( D3 }- h: ]$ `, s
! ] T. M4 d0 X首先他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工人确实因为有幸参与实验而故意提高工作效率,但访谈的目的并不在于此。/ _6 x, x' C( x' B2 [
4 d& D. K' l4 u/ B# c9 [
梅奥在与工人的谈话中,要求工人提出对工厂管理的看法,还可倾诉个人生活问题,最后记录下每个工人每次谈话的长度。于是“霍桑实验”至此产生了第一个有意义的实验结果:
# n$ n0 r3 Z" E: {
9 e1 ?. ]) I0 I% I1 c. }) A1 o1 R工人们“大倒苦水”的时间越长,他们接下来的工作效率越高。
( z+ o2 w4 I$ q( w% V$ K
" P( m$ x7 ?3 A/ A* z3 v, W/ n这个结果使梅奥教授团队信心大振,实验进行到最有颠覆意义的第四阶段——“群体实验”阶段。5 |8 v# B1 |) D- c; S: \, h
2 r0 l$ T3 o/ ^$ _
表面上,第四阶段的实验仍然是“失败的”。这是一个“计件工资实验”,可不管计件的标准怎么提高或降低,所有参与实验的工人,竟然每次的产量都谜一般都差不多。实验者还测试了所有工人的灵敏度和智商,发现最高的那几个,居然在工人平均产量之下——难道这些人都嫌钱太多了?
% `+ a* S* d: D6 n: A J4 q( p
$ l: D( {9 O/ Q* K. c* }% F可工人们万万没想到,他们这次面对的对手不再是只看数据的工程师,而是一个心理学家。在这个实验中,梅奥改变了以往只观察一个实验变量和产量之间关系的简单做法,而是全程观察与事后访谈相结合,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这才挖出了潜藏在工人组织中的“黑手”。
& g/ C9 ~+ Z: F# R, s* w T5 `, q! \$ ]- i3 E: o9 T' a2 r
梅奥观察到,那些最聪明灵巧的工人在前半程确实是效率最高的,但到了后半程,他们会观察工友们的进度,从而主动放慢工作节奏,甚至最后一段时间,完全处于怠工状态,才能将自己的产量保持在平均水平左右。
5 v+ N3 h6 }. ^1 ?# ^
/ H1 h& J2 g X通过访谈,梅奥了解到,平时生产中,如果有工人连续超过平均水平,就会遭到工友们的肉体惩罚。3 J/ y7 c' \& A& d: o
3 e! D8 b) Y! C0 t. @" \但这个“黑手”却不是什么有组织的黑手党,而是一些工人们历来约定俗成的惯例,以防止个别工人太卖力,导致工厂提高劳动标准,引发其他工友的失业。2 H& q# t& H; H: l/ M" ^
) H( O1 V) ]- r' U
这个惯例生效的具体过程更值得研究:规模比较大的工人们会自动分成若干十几个人的小团体,每一个团体都有一个自发形成的头儿,一是保证这个团队所有成员按“规矩”办事,同时也负责保护团队成员的利益不受工厂的干扰。/ O( a3 Z2 b* n0 \. U% z' o
F( v" ]3 u A" f2 n$ R" s% ~9 b* `到此,霍桑实验中的一系列反常结果的原因终于浮出水面,工人们害怕这些实验冲击他们的饭碗,从而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行为。这也导致了之前很多“科学管理实验”的结论失去了立足之地,因为那些结果也可能是人为操纵的。
4 \& m, x* n" i$ X; U# G$ U* U# X; t; y- r6 Z$ r4 Q6 ?
为期8年的霍桑实验结束后,梅奥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详细记录了这些实验和他对管理学的反思,推动了管理学与心理学结合,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人本主义管理学。
: e X1 u% Z0 c' R! l- [- q) U; {; i! k
2 s6 [3 c* `% x在这个派系的理论强调,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管理者必须关注人的精神需求,用平等的态度沟通,而不是把他们当成“领薪水的机器”。1 `, q+ K: j* m* X B- j
4 k) {4 o# {/ X* n6 I% g
同时,梅奥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员工不仅仅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u. }9 u; y4 C+ y
! ]" Y+ Z' S0 V, c: V% M& i发现了一个上班的好处
+ P5 M' _2 C% E4 r7 s; H+ S
1 B1 [. t4 i) g+ X6 W2 u在霍桑实验之前的大部分管理手段都有一个前提:人是“经济人”,行为受到利益的驱使,只要设计出合理的利益制度,人为了利益最大化,什么都愿干。
% Z1 r5 E2 m' C
* c5 I/ q w6 _$ d! C z+ I& m比如计件工资的设计,是认为工人会为了更高的收入而拼尽全力。7 d8 u4 h4 x, Z* h7 l; Z6 l2 B
2 X$ E. I/ d. Z0 Q& j- v3 W* ]) O% q
但现实中,人同时也是“社会人”,行为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并不总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 _4 V+ u- p0 Z
% D2 H% t( x+ {: `. v比如第一部分的例子,“平均主义”是一种群体价值,很多人愿意牺牲一小部分利益,来获得群体的认同,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
7 m& y: P5 J! K6 D5 j
# _" o5 Z1 ~% F2 O7 H后人进行过一次改造的“霍桑实验”,发现:在一个人人都能彼此观察的大车间里,工人的生产效率是最低的,因为大家都会防止自己太过引人注目;如果每一个人都被隔开,效率也不会太高,因为很容易感到单调无聊。6 }9 \- U- p! a C# P
8 y0 f4 M3 U9 x+ p
而效率最高的工作环境是三五个人一个大隔间,实验者发现,隔间消除了“要与群体保持一致”造成的紧张感,几个人的小组又更容易建立“亲密感”,促使他们相互学习改造效率的方法。9 C X; x+ E& {
, O3 s7 P, [4 U3 L
“平均主义”过去被看成是落后的思想,这显然是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工作的意义不只是赚钱,也不只是成就感,工作另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是群体生活带来的安全感。) F0 |4 [$ m$ F; w1 C% a: ~, h9 b
- C( g# y! I! M0 u* P, T% W
就像有位朋友开玩笑说的: w& X" M. J) ~5 m6 X$ k( f* l
1 R+ s4 n _" C) S1 ]
以前,我曾经说过,即使给我一个稳定的工作,我也不会去的,但是今天我动摇了。因为我发现了一个上班的好处,上班可以合理合法的让一群男男女 女整天待在一起,就像学生时代一样,有男生,有女生,有好看的,有不好看的,有关系好的,有关系坏的。1 \0 w# K3 Z! u% A* L
+ D+ l) T6 m( Z) q. e
人神共奋
3 b1 V* G) o! m+ Q4 Z/ w- ^. S
+ Y( ~$ |( M: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