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机器人发展迅速。它们以多得惊人的形式,出现在各种场合。有的能像人类一样行走,像四足动物一样爬行,像蛇一样游走,像昆虫一样协调自如。
2 |4 z9 ]* o, g2 y7 v X: p8 A

6 p. z6 n: f: j( y. x 像昆虫一样协调自如的HEXA 进化赋予了动物不同的造型和特点,以帮助它们占领陆地、海洋和天空。大自然的这些设计,成为了机器人工程师的灵感来源。现在,就让我们踏上现代机器人工业的基石,来一次“仿生之旅”吧。 - C# P; _& U; y& T, w

* D8 ?2 y! a1 A# y. U5 \ 足以以假乱真的fembot 我保证,它们都不会咬你的! . u" n8 w" ^7 j
蛇蛇机器人
$ b: A y9 f" x0 `* D1 ?7 ] 
6 Y: ]1 M, H% p9 D9 |
) S: y& K& N" m: [ 首先登场的是蛇蛇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基本上是由约16个单独的电机和驱动机组成的。通过改变各个关节,我们可以调整它的三维形状,让它蜿蜒卷曲等等。这个机器人显然在“蛇行”,但研究者们并没有去复制蛇的骨头和肌肉,这毫无必要,他们从一开始就只想复刻它的灵活性。 蛇蛇机器人可以像蛇一样攀缘或钻入狭窄空间。更特别的是,它还可以做到真蛇也做不到的事,比如这样:
$ W& U! P4 S0 W2 p" r. c/ }
6 ]8 o* z7 G2 Q* @1 |! [( v m: U
Salto 3 v9 h; I- F# {( l0 \0 z" v. x9 i
蛇蛇机器人短期内还没法跳起来,而这一位Salto则擅长弹跳。它模仿的是婴猴这种小动物。婴猴在起跳前会处于蹲伏状态,这个姿势可以储存很大的能量,再在一瞬间内释放。
+ K3 v2 U N2 u* X

- k$ v; U: Y: r* J4 D# P 2 z$ O% H) x: r# \
婴猴 Salto这个“独腿侠”可以像婴猴一样弹跳。但这只是起跳而已,在物体间弹跳更是一个挑战。Salto在空中的朝向由它的当前位置、速度目标位置和目标速度来控制,它只需要选择落地的方向,探测与物体的接触,然后施加短促的力量让自己弹起来。 . e; Z3 L( F" g# `, A
; H+ C: |, d5 y( S6 t
$ o9 C5 i. K/ W4 x) o
机器蝙蝠
8 |8 Y4 ]) A" P9 J3 Z# B+ @ 2 v$ b$ h4 i5 u0 C
" g$ x7 I- @# S( s7 ]4 z# r
加州理工大学的研究者们发明了一种机器蝙蝠,它有碳纤维骨骼和硅酮翅膀。机器蝙蝠又是一例科学家无需严格模仿动物的例子。这些翅膀的关节数量是9,而不是蝙蝠翅膀的40。自然选择花了几千年塑造蝙蝠,但是机器人学家直接取经,还做了简化。
) l4 v, E: f7 p7 c& A2 `: u
DyRET 1 p" w( E2 k1 x; [" d" V6 x, m
除了模仿动物,机器人设计还可以直接取经于进化。例如DyRET,它可以像婴儿一样,在摔跤中学习走路。它会尝试不同的姿态,然后选择在特定环境下最好的一种。在雪地中,它可以自动降低重心提高稳定性,就像自然界的动物一样。就这样,它适应了环境。
+ s+ g% ^) a* R2 ~2 o5 C 微型机器人 ! `+ P; ~2 t* Q& C3 P8 w: l" w
微型机器人可以搭建复杂的结构 机器人还能模仿集群行为,蚂蚁就是其中一例。蚂蚁擅长两件事:毁掉你的野餐以及合作建窝。微型机器人能像蚂蚁一样,它们有些运胶、有些搭梁,最终建造出惊人的结构。利用这些微型机器人,我们可以制造专门用于抓取和移动的零件,例如电阻器和LED的机器人,这意味着微型机器人可以合作搭建出比3D打印更坚固的复杂结构。
+ v3 G% A( Q' o MicroTug 1 W: `" r/ j9 t' i# Q. a E
! U, Y( V7 c* b
斯坦福的MicroTug的移动方式更有条理。受壁虎脚底的吸附性启发,这个小家伙可以奇迹般地提起相当于自身体重2000倍的重物,这就像是人提起13.6吨重的物体。秘密武器就是橡胶微毛,它让机器人牵拉重物时能牢牢吸附在地。通过协同运作,它们甚至能拉动汽车。
, ?1 c5 Y i5 x( Y( Y! O2 P
机器鱼 
/ N9 q2 K9 u4 ^3 p ' G$ s1 p7 D! E( Z
仿生学还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动物,比如这条来自MIT的机器鱼。它通过往尾巴两侧泵水来游动,其控制信号并不是无线电波,而是声波。这个机器人某天将会无需人类控制,自行在珊瑚礁内穿梭,为科学家带来前所未见的视角,来观察珊瑚生态系统。 7 ]5 L: N, } J/ a8 b& s9 b! w
向大自然“偷师”,仿生机器人正在大踏步前进,并将走到更远的地方。 7 m. H% c4 w/ M, K; {$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