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魍者归来 于 2017-11-30 21:59 编辑 3 A" o2 W' \6 i
* J5 A( F8 a, [/ r) Z; d
接上期:3 w2 k. p* Z2 P+ K% c
【魍生技】我眼中的“工匠精神”之三——去伪存真
9 E @' v# v8 k* F, mhttp://www.cmiw.cn/thread-771359-1-1.html! }* v5 q$ v/ R/ X1 L
(出处: 机械社区)
C$ G, `1 o" d9 q; K0 O7 q, f* [5 d" @' b# M' n: X5 N6 r1 f
当我们沾沾自喜于日本这个民族的文字都是汉唐时期的“舶来品”的时候,殊不知现代汉语中“社科”、“文化”、“教育”中的词汇,70%都来自日本。根源就是日本将英、法、美等国的先进文化翻译成了“汉字”,又被晚清民国时期我们的“日本留学生”学了回来。【1】“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无论前半句还是后半句都是非常靠谱的。
& B# C) ] j! J. m, i
- r$ v9 K1 g# A+ l在“工匠精神”这一问题中,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就跟“汉字”和“日语”的关系类似。实际上,“工匠精神”是日本国家级商业运作的产物——日本将高端的商品向国外输出,并不断像用户灌输“我们的产品是最好的。”这样一种观念。当脑洞大开的创新、不错的质量、简洁的外观、“日货确实高端!”的言论轰炸……这些元素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一种叫“情怀”的东西就诞生了,当日本民众自身的特性恰好与这种情怀相呼应的时候,“工匠精神”就自然而然走向了前台。【2】实际上,日本自己不断强调的是情怀和高大上,而“工匠精神”确是其他国家的民众吹捧起来的。当然,上一句只能算是一种大胆的猜测,列位可以选择性无视。: R8 c, t2 b6 a1 ?2 p4 A
3 u1 R5 u- v* I% ]
从哲学的角度看,“工匠精神”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民族)的人民都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是他们表现在了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侧重点罢了。如果各位有幸去过北京的朝鲜饭店,一定就能切身感觉到什么叫“服务”,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舒爽,无论是餐碟的细心摆放,还是对用餐者饮酒的温柔劝诫;无论是上餐的合理顺序,还是服务生举手投足间表现出的“礼”……那绝对是国内的服务业无法做到的,哪怕是那些号称五星级的豪华酒店。
3 }/ _% `* y1 Q
, X/ T! a# l0 E: C2 {“工匠精神”的本质,应该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为了保障自身利益所坚持的最根本的执念。它不存在“有工匠精神”或“没有工匠精神”这样的概念,而应配“多些”或者“少些”这样的描述才更贴切。一个老板未必不想做出最优秀的产品,问题是市场给不给他这样的时间和机会;一个员工也未必不想把各类技术钻研到极致,问题是钻研的过程中谁来掏房租和奶粉钱。
5 U4 s _2 T# `) |5 d
/ p9 s7 Q. m8 }, ]% q+ R9 u“工匠精神”是不是救世良方,还有待时间的验证,但对于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把心底那股执念用在何处才能获得最高的性价比呢?学习知识,给自己充电的时候,“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没的说;从事文化、餐饮、教育等非科技行业的时候,一定要把“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如果从事的是非新兴的边缘行业,则要量力而行。. f! w2 W: K* x
, f: [- G$ P3 b2 d
! ?( a, I& i* M7 k- d* y时间淘汰不掉一口美味的寿司,却能瞬间粉碎做工精良的软盘……当“工匠精神”用到了错误的方向的时候,我们就离理想中的目标愈来愈远了。只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工匠精神”有着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双重保障的时候,“工匠精神”才不会变成一纸空谈。6 z0 |- T' X1 h! s& ?' C
9 x1 j& ^, j* M, ^
# M6 E" L( x$ |
. a8 h" L+ o: R% C. C! C) b& r参考文献及内容出处:
7 J4 t) S# j2 g# x【1】看鉴——都说日文来自汉语,但70%的现代汉语来自日本你知道吗?, f3 C7 {, f5 @4 C$ @
【2】知乎——日本的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 A5 y! n7 m; O. h2 w* v7 O
0 t* e7 W! g3 \9 ~2 r" }& ]3 g9 U注:本文为原创吐槽,未经本人或“中国机械社区”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0 n/ v4 d3 m$ e& h* p* r G" O' h5 n- O# ~
( O% n$ S, ?3 T+ y8 B
5 _ y5 U& h& `'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