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471|回复: 4

外资在中国,“技术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1 14: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兴不起来:中国高技术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2强!


世界第二的喜与忧

      近日传来一则喜讯,我国高技术产业目前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跻身世界前两位。2006年,高技术产业总收入超过5.3万亿元,预计2007年高技术产业总收入将超过6.3万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预计2010年将超过10%。

好消息总是让人激动的,但商务部的一份研究报告又给笔者泼了一盆凉水。该报告指出,在高新技术出口领域,外资公司占了80%。位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前列的大宗商品如笔记本电脑、等离子彩电及DVD等商品95%以上事实上仍然以加工贸易形式出口。

喜讯中还特别指出,世界500强已有480多家登陆中国,并在我国设立了上千家研发机构,特别是集成电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化发展成效明显。这又引进笔者的一点疑问: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与所在国关系有多大?能否等同于中国的研发机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又能多大?

所谓技术的溢出效应是指跨国公司在实现技术的当地化过程中通过技术的非自愿或无意识的扩散,促进了当地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截至2007年7月,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61万多家,实际利用外资达7200亿美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研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海外研发的首选地,但整体技术溢出效应并不理想,特别是中西部的外商投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就全国来讲,大约只有不到1/3的外商投资企业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而且合资和合作企业的扩散比例还低于平均水平。

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甚微,但外资的“挤出效应”却是不得不防的。所谓外资的“挤出效应”,就是指外资与中资企业争夺有限的能源、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和市场,使得优质要素向外资企业倾斜,挤压本土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

在中国,外资进入行业主要是竞争性行业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在这些产业中,外资企业因享受种种优惠从而加剧了FDI(外商直接投资)的挤出效应。特别是一些生产效率并不高的外资企业通过各种超国民待遇在国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挤压了更有效率的本土企业。其后果必然是行业整体效率下降,与引进外资的初衷背道而驰。

有专家指出,只要中国不是海外投资大国,就根本谈不上出口大国。与外企在华的巨额投资相比,中国的海外投资就少得可怜了。外企在华投资的实质,无非是将本国的商品生产搬到中国,不仅利用中国的能源,也利用中国廉价的人力资源,在占领中国和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大量返销本国。结果造成中国表面上的贸易顺差,也造成了“顺差在中国,利润在外国”。商务部的这份研究报告也指出了这一点,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仍然处于产业分工链条的低端,外贸依附度高达70%以上,出口贸易额的57%以上来自加工贸易。

为什么GDP在高速增长,国人感受却不明显?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比如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创造的增加值就应计算在中国的GDP中。还有一个概念是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所有国民在一年内新生产的产品价值总和。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居住,其经营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如果计算GNP的话,欧美国家会高出非常多,因为它们有大量的资本输出,把外国的“领土”作为它们控制的生产基地,获得了巨额的收入。

近几年,我国GDP的强劲增长究竟反映了什么?是中国本国企业的增长,还是外国资本在中国的增长?在跨国公司“斩首式”并购中国龙头企业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认真想一想,究竟是我国GDP的哪一块在强劲增长?GDP增长的质量如何?

同样,我们也该反思“中国制造”的真正含义。“中国制造”通常理解为“MadeinChina”, “MadeinChina”决定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外国资本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的GNP将明显小于GDP,GNP增长率也会明显低于GDP增长率。

  很显然,“MadeinChina”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而不是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中国得到了GDP,外企得到了利润”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国人的收入也就不可能与GDP同步增长。

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存在一样的问题,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先天发育不足,是指中国近代既缺乏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没有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更缺乏扶持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氛围。科学技术基本靠自生自长,发展极其缓慢。清廷和民国当局欠缺对科学技术的正确认知和远见卓识,工业和科学基础基本为零,用“一穷二白”来描述旧中国是恰如其分的。但中华民族仍然坚持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培养了一大批科学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工业和科学建设才正式开始,海外赤子们也纷纷归来报效祖国。但中国与国外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在引进156项之前中国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国家。

后天营养不良,是指对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不足。虽然新中国大力发展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但中国的底子太薄了,直至98年才解决物资紧缺问题。改革开放后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被用在解决“有”和“无”的问题上,用在解决“大(规模)”而不是“强(质量)”的问题上。对高新技术产业既缺乏必要的重视,也缺乏资金支持。现在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自然需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这既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力量强大的体现。但也带有一点被迫的成份,原先的“四高一低”(固定资产高投入、经济高增长、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了!据中科院测算,目前仅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而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不过9.5% ,可谓得不偿失。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问:中国企业和中国产业究竟该不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该怎么定义?如果再这么含含糊糊、语焉不详的解读,中国企业和中国产业将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概念。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中国产业安全之争,必然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中国产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能盲目的生搬硬套国外的产业概念,更不能人云亦云。因为发达国家是资本和技术输出国,所以这个概念是适用的。但如果中国使用这个概念,不但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反而可能多闹几个国际笑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2 18: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原来如此,受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2 1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所难免

在中国大力引资中所支付的巨大成本还包括:我们所给予外资的特惠政策使外资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势头凶猛,大片市场被挤占、国有品牌被消灭、众多行业被控制,技术引进和创新能力被挤出或弱化,国内企业提升和产品升级换代被遏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2 19: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商务部公示这样的报告 ------虽然很多老百姓心里是明白的,所谓的高GDP只是某些阶层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中央政府预计增加8个点,省级政府就想增加10个点以上,再往下甚至有直接改改以前的数据的

[ 本帖最后由 扬天测量 于 2007-12-12 19:2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2 20: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个人的能力实在有限,不可能与一群人PK,毫发无损。嘿嘿,外资的待遇=国企待遇=私企待遇,等号成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6-3 19:07 , Processed in 0.05223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