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未来第一站 于 2017-7-17 11:11 编辑 0 p* f" z( W7 W" B- |5 \- k* V$ K! I
6 Q( E1 Y, F# X9 C% r u
近年来,大学生到职校“回炉”现象逐年增多。一些偏重于实操的专业,类似数控加工技术、电气自动化、汽修保养、机械工程等,成为“回炉”大学生青睐的方向。不少职业学院甚至开设“大学生班”,进行专门培养。专家表示,当下,“高职学生缺乏本科文凭,本科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难题仍待破解。
+ n5 E+ G* Z: u& {; W5 c
5 r3 k/ |1 l q- j' W) o
, Y5 ~# {1 M6 z8 A 拿到文凭的大学生“回炉”职业学院,这种现象已经有很多年了,现实中也不乏一些成功“转型”的个例。但是每到毕业季就出现这样的新闻,不免引起一些质疑。这些质疑认为,此举浪费社会资源不说,更像是一些职业学院招徕生源(生意)的“炒作”。实际上,也确实有些职业学院总是拿些“个例”说事,以强调自身的重要性和吸引力。* `3 o# `6 n" q2 J2 F% `; w
6 F0 ?. V4 h, q$ c) T, H# N e
不过对很多用人单位来说,文凭确实是一块“敲门砖”,没有这个东西,技能再高,也进不了门。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职校往往愿意“炒作”其对大学生有吸引力的根源所在。某种程度上,媒体也好、职业学院也好,之所以喜欢“炒作”,那只是因为,要扭转人们对文凭的执念实在太难。
, q5 F) ~, B7 U4 K( c8 @! ~1 Q4 X & D x- M; h- L- m0 Q
问题并不在于职校以大学生“回炉”来作为炒作噱头,而在于当下高等教育在对接市场时确实出现了一些困难。在大学生还是稀缺产品的时代,这些困难可以通过实践弥补,“干中学”、“学中干”,最终可以成长为有“道”亦有“术”的全才。而在这些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屡创新高的背景下,就业难凸显,市场自然会越来越挑剔,那些直接就能上手的技工当然更受青睐。
9 z* Q1 J9 I7 a% P8 _
. Z- e* r3 S6 a$ M1 l
+ v9 ]0 r: B/ T4 v, t" \# C# Y5 z' G/ Q& P* Z2 o, R
与之对应,很多大学没有意识到社会的变化,或者虽然意识到了却因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没能及时转变观念,找到路径,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甚至一些本身应用型较强的工科院校,学生也鲜有充足的实践机会,而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双重矛盾。
/ r i, |6 _$ |" h; ?* K B2 G # c+ ~ C/ H% \0 s
也因此,当下之计,一方面,继续推动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可以进入职业学院,愿意继续深造的则进入大学。政府、教育部门还有社会也要转变观念,要真正认识到这是分流而非淘汰。青年需要出路,而社会也需要众多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并无高下之分,而只是路径的不同而已。. h d; T: P# B0 `
3 J/ w3 Z& m8 g! d" d# k
另一方面,当下的高等教育也要有所改变,至少在对接社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要多想一些办法。特别是那些本来就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科院校,尤其要引起警惕。大学当然主要是一种通才教育,但若是总是流于空疏清谈,甚至形成一种鄙视实践的风气,也就走向了反面。
% d% @1 a: H* B f. {! R6 j/ \& D ( |( D0 n; W6 l: m
实际上,大学生职校“回炉”,本身也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个体在社会洪流中的主动调适。每个人都应该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至少也该有这种主动拥抱变化的意识。这不仅关乎个人福祉,也关乎社会进步、公共利益增进。
/ \7 O0 _; ?/ Q8 c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改造自己,也许有人就是博士读完了突然发现自己需要学一门手艺,而掌握这门手艺最好的途径就是去对门的技校,技校无关学历,只有技能。
+ L& E0 P, a ? T; \9 q) o4 U# _4 j" H' C2 M9 ]& l/ I& e
& W- x8 `' I3 Y! P7 h4 s
1 t/ a! a; w4 m, S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