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没有管理更可怕的是过度管理(转贴)
; s& v, C% D7 f好友康至军在朋友圈里说“比没有管理更可怕的是过度管理”,我刚点完赞,他又发了一条“造成过度管理的三大罪魁祸首:商学院,咨询机构,和我们自己。商学院的纸上谈兵,咨询机构的化简为繁,我们自己的崇拜复杂。个体心理是根源,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我继续点赞。
5 t0 r6 u% O7 v3 X; C ?
; f( p0 q9 p. C我不知道康兄是如何定义“过度管理”的,估计着我们理解的差不多。按照俗语,可能有很多解释,比如瞎逼管理,鸡毛令箭式管理等等。抽象来说,我认为可以是一种对管理科学的教条式应用。7 k/ A2 H( \3 e3 K1 m
n* z+ s/ r% F* A; c$ C" G9 z我自己便遇到过这样的老板,让我哭笑不得。当时我们一起创业,公司只有十几个人。他按照大公司的思路,把我们这些人分成了五个层级。每天用稻盛和夫、马云来给大家洗脑,把人家后来取得成功套在我们当时的语境中。
0 I" I: T- R6 S
! j2 ?7 K" |- ?1 G; ]* q大家挤在一起办公,有事情就是喊一嗓子能解决的,一定要走严格的流程。上报给主管,主管再跨部门协调,还要有CEO的最高指示。这一趟流程走下来的效率远远低于喊一嗓子、大家咋咋呼呼在一起讨论的效率。# t7 L9 U2 ?; l U$ S. {; Y+ S
) |' j7 p. R- s5 _
不主张员工之间有私交,可是,如果没有私交的话,谁特么愿意苦哈哈地绑在一起创业啊?
& R' u, O. T. i1 R8 ^3 }+ u! |8 Z2 b0 {# d7 s7 K
那时,经历最多的就是开会,老板有云,大公司都是开会开出来的。他开会的目的也不是沟通,而是分配任务和监视行动。一旦遇到有不同意见,他就拍桌子,“我是CEO!”
( V' h5 b( P2 T$ _2 ^. M! y5 C
0 e# D9 [# P3 y+ D2 b我开始以为他是做媒体时间长了,自己被那些成功学色彩的企业家报道忽悠住了。后来发现这只是表象,或者说他不把大公司和马云那套搬出来,就会让别人认为他没有企业家梦想。2 y' X6 N. r2 c4 S: t! b
* t- c; f* S; \' V9 _1 w1 e
顺带说两句创业的事情。我自己经历过几次,后算是想明白了,梦想是说给自己的,实惠是用来捆绑团队的。当你的梦想让创业团队感到痛苦的时候,证明你的创业基本失败了。所以,我一直很反感黑马大赛这种东西。他们这些人排挤掉了创业的暗黑面,却把成分最少也是功效最少的那些伪光明拿出来分享,毫无道义可言。! B- [5 O( E# f9 g9 D# l
( {$ x) s# Y) G, F* D接着说我那位创业老板。对大公司管理方式的迷恋,根本在于他对于权力的欲求不满,或者说过多的创业家故事,最终淡化的是背景,强化的是个人英雄情结。如何成就个人英雄,唯权力耳!6 v3 Q% w) E3 r3 \! s [* @
8 X3 a: q4 Y3 A) C4 i& e在创业公司进行过度管理的结果是,我们整个产品运营部离职,早期的创业团队在瞬间就土崩瓦解,代之以高度职业化的新人。后来据我所知,这位老板现在很舒服,因为下属的职业化恰恰满足了他这个“管理者”的权力欲望,没有争辩,没有讨论。但是,也据我所知,这家公司早已人心涣散。
9 R$ d) J u# `: ]% {+ ?
) e0 L( p) r+ a8 v+ u ~康兄提到的三个过度管理的根源,我非常认可。 l3 R0 z$ ` ^6 S7 a% |2 M' e
u# J1 t0 W2 {+ C( n
首先说商学院。中国商学院是一个培养PPT演讲家的地方,这里就像一个顺畅的经理人流水线,知道如何找数据,知道如何构图,知道如何超链,……,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或者说不知道如何说人话。
$ [0 W+ X& i$ n2 X6 X3 H: \
3 W6 D- W7 b3 x5 H0 E+ s说个段子吧。某企业高管有不少在某牛逼style的商学院上学,一次在给老板汇报工作的时候,老板勃然大怒,“你们在商学院学的就是照着表格说话吗?”照表宣科是一个极为偷懒的方法。下面的人把表格和数据做好了,中层领导熟悉一下内容,然后就照着念给老板听。可是,老板要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你对于具体问题的思考过程。: x+ d: ?$ z& Q7 _. ^- u U# N0 k
4 V2 R& {% ?1 t我理解的商学院是一个思维养成的地方。商学即人学,人学即思考之道。认识世界的理论,才是商学理论的根源。就看现在战略学的几大流派,无非是几大认识论在管理上的延伸。 a9 h+ L$ v1 B
$ R. ~- A/ p" M' Y; n' T7 F# t
现在商学院教授的是什么?是工具化思维,一种外向思维模式。可是,从教授到学员,既没有科学管理的素养,更没有思维养成的意识,结果就是把自己也作为了工具。
* k2 i- {* a g4 i. w& o+ J3 ~ a8 t+ z; k
再说咨询公司。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十几年前《对话》做的那期“麦肯锡兵败实达”的节目,估计是后来跨国咨询公司公关做得好,很少看到类似的案例了。事实上,咨询公司扮演的都是文案贩卖者的角色,有IBM的人对我的一位好友说,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写文案”。文案漂亮,把一句话说得清楚的事情,一定要有自创的管理理念绕着弯子说一遍,这是咨询公司的普适路径。 B, i9 ~- j, U) E# w& e% {
9 G2 U( k0 x; M" I6 f
估计我要是往咨询圈子里扫一扫,骗子名单不会短。(顺便在这里征集一下关于IBM咨询的素材,可以加我公号,直接交流)4 K1 |; q* Q; {4 ]* D
2 o2 M1 E$ M' Q4 _9 ]1 x
咨询公司的做法常常是夸大其词,用各种案例来置换目标企业的现实处境。换来换去,咨询公司并不能为企业解决真正的问题,就像有的朋友说的,他们不过扮演的是企业心灵按摩师的角色。$ F8 f5 v' H8 j K3 {0 Z
# C: v. ^8 P, g# q
——“老板,来个大保健!”7 W, o! C* H2 ?8 o$ w" P
) s2 {- d/ V8 i
康兄说的第三点,个人的迷恋,就是我之前说的那位老板式的权力快感。当然,媒体要至少负一半的责任。管理类媒体早已偏离“管理”二字,而是打着学术的旗号在塑造偶像的这条路上走了很远。这种去严肃化的操作思路,也算是导致我不再踏入这个圈子的原因之一吧。2 k# p& l0 N, B `9 M; J2 `
5 a/ r( q3 q+ a/ j/ ]/ m, i
权力崇拜,借尸还魂,这就是——臭不要脸了。- u) f3 `) c" @8 z( N4 @
% n/ g$ g$ H" ^+ R4 o
末了,推荐康至军的著作《HR转型突破》。我们既要谈论主义,也要解决问题。康兄这本书就是集合问题与主义的优良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