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 O w. d/ e1 b! @. j( j
原来我要寻找的牙板参数就在自己手边,我随便拆开一盒库房里面的牙板,刚好是M12×1.75的牙板,先不管是否是6g的,(也许牙板兼容性很好,或者说只要螺旋升角变化不大,一副牙板是可以通吃很多公差带的螺杆的),从下表的简图可以看出这个是实测的搓丝板的牙型,虽然没有直接检测牙型R角,但是标了虚拟尖点到圆弧相切处的尺寸,也就是TC和TY两个尺寸,同时还测出了牙高HI,这个是搓丝板的尺寸,也就是说TC(搓丝板的牙尖)的尺寸我要标注到螺杆产品的牙底,TY(搓丝板的牙底)我要标注到螺杆产品的牙尖处。
/ h- @6 r/ j5 V( O3 V( T7 F" a7 [ J
" R5 k* A( B, ^# |
下图就是我将这些尺寸整合进去的状态,逆向推算出来了,牙尖为R0.175的圆弧,只是同时要满足牙高HI为1.11后,TC的值只能是0.23了(达不到检测表上的0.253),虽然没有100%还原,但是考虑到检测误差,这个还原度还是可以的。这下这个问题完全理清楚了,最终结论,搓丝工艺一样能够保证搓制的螺纹满足手册的所有参数,但是前提必须是搓丝板牙型圆弧角不得过大,例如之前举例的R0.3,现在倒是好奇牙板的加工工艺是如何保证R0.175的尺寸的,刀具不容易磨损么?这个可能是牙板厂家的机密了,不再深究了。
6 m$ q9 d2 l% M2 J$ h0 ]5 S . @' A/ k) {" O$ \: N& q
1 ~& _* A2 }) W1 N* H4 m
看来不能用这个理由来给客户解释为啥我们的牙形大径不达标了,总不能说我们买到假搓丝板了吧,不过那个《螺纹联接的理论与计算》里面说到的,
如图中所说的,螺纹受力的计算与只与螺纹底径和中径有关,大径没参与计算,大径不合格希望客户能考虑生产的综合成本,不要再追加该要求,不然的话,只能调整杆径,把螺纹做到无懈可击了。 / ]! A8 K6 J3 v0 B
8 S8 _& f+ i* @8 U+ ^1 w0 E# \) {, A& @0 z6 P
. H3 @! M) r# C- E0 r/ S" Y& z8 P * V6 Z7 A. f" \+ j, l$ v6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