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成为制约中国制造的一大因素。传统观念中对技术工人的偏见和戏谑犹存,职业教育难以吸引到优秀的生源,“选高校、弃技校”仍然是不少家长的共同选择,也是部分用人单位的选择,部分用人单位对技工挑肥拣瘦屡见不鲜。
6 F! P* g0 {- ^; Z; [$ R+ f+ t0 } / U/ [; ]8 x# F- O( u6 o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都处于野蛮时代,企业主把流水线的效演绎到了极致,工人则渐渐退化成一部机器或者一把大锤,但现在,流水线的这种极致遇到了瓶颈,年轻人越来越讨厌进工厂,单调的工作逐渐被机器人和AI取代,于这种背景下,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高级技工”的重要性,遗憾的是,中国制造浪费着大好光阴,不但没有培养出更多的技工,反倒是吞噬了越来越多的美丽天赋。相关调查显示,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是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更可怕的事实是,30年前中国高级技工占比就是5%,这意味着,我们压根没有构建任何技工培训体系,一滩死水而已。5 U4 T- b3 N* S: G& u
' G. D+ i6 H" |- z
可怜技工,卑微的存在感! x. r5 z. Q* O7 z8 p0 ]2 S1 F Y$ L
7 k/ g' p9 D4 P7 X/ W0 U1 G
“选高校,弃技校”,在多数人的价值排序中,技工教育仍然是相较于学历教育的次优选择。于是,在高校招生的筛选机制下,高分考生大都被高校“揽入怀中”,考不上大学的学子,退而求其次,才不得不选择读技校。
% a+ k1 _. h- e. r: h* y ; L. i* s) [* J7 { g3 N# H: Y
而事实上,通过技工教育同样可以获得体面的生活与人生的成功。4 H) d2 X/ X. L. |) n/ g. m1 ^
4 S5 |' r5 y1 z: \/ K& T! n
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很高,且无法只靠天赋完成工作,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练,于技能、心态、性格、环境都是非常大的挑战,比如一些机器加工部门需要常年跟机械打交道,环境的气味大、夏天热、冬天冷、且容易出现工伤事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可蹲在办公室里码字,也不愿意去尝试学习相关技能,更不要提什么攻克技术壁垒,变成先驱之类的想法了,更重要的是,在时下日益浮躁的大环境下,即便有些人立志在技术上寻求突破,也难以不理会外界的各种诱惑。
$ v0 {! `+ W+ K; z! ` 5 Y8 E; K8 k- k1 r, `3 _( m$ Y' M
其实,中国技工缺少存在感,最重要的还是制度文化使然,因制度的不健全,中国人的投资观念都是短平快,技工的存在感实在太低,社会更不会给予其应有的尊重。正因如此,普通的人是绝难享受“产品在手中升华”之快感的,他们更享受抢别人女朋友的快感,于是如你所见,学校里、中小企业里都不推崇高级技工的培训,应试教育中,学生专注书面指导和考试,硬背概念、强记公式、涉险考试构成了中国技校的全部生活,至于说实际操作或者试验论证,大多数的学校因经费紧张而敷衍了事,要知道大学、技校中的年华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学习欲望、精力、好奇心都是最旺盛的,我们却慷慨地、毫无察觉地浪费这大好的生命,没有构建起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也就难怪大学生找工作比上天还难了。/ H7 Y- |" w# P* a
8 ^7 g. s* N$ d1 b; k+ `5 ~$ o% D 学校的环境不理想,起码单纯,而一些腐朽的企业则更加毁人不倦了。事实上,中国很多企业推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文化,钻年技术的人常常得不到制度的赏识,在薪资待遇方面要远远落后于管理者;更畸形的状况是,中国企业向来内耗严重,很多“劳心者”没有把心思放到“育人”之上,而是放到“人玩人”之上,不懂创造式地开发利润,就只能盯着固有利润争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个遍体鳞伤,技工的成长轨迹本就与这种制度文化相冲突,没有存在感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了。既然没有存在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谁又愿意静下心来研究技术,中国技工于是渐渐退出了中央舞台。9 I) e# p+ m* `9 G1 k3 o
3 s6 Q$ W! n2 w* Q/ M- @ 尊重技术,善待中国未来0 ~# ~( y( E; C' c
' ]( ~. z& a& E* T1 J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亘古不变,中国社会、企业、学校剥夺了技工的存在感,终将会遭到报复,这种报复体现在产品溢价率低、人员离职率高、销售困难、企业运营难以为继等等,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开始了重新寻找工匠之路。
: r' r! z) D4 o( ~" ^" ]5 [
* z7 g# v+ T* S7 o0 I n& x 中国要想彻底解决“技工缺乏”的问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彻底地改革,首先从学校开始。另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充分证明了“全民高学历”的模式已经失败,社会已然没有必要以学历区分对待人才,我们完全可以效仿瑞士、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一般孩子在初中毕业之后,就开始寻找“学徒机会”,跟着师傅修炼技艺,这样学徒从15岁开始学习,到30岁左右需要面对家庭、生活压力的时候已经出师,从而更游刃有余地掌控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些高级技工没有高学历,但能获得高收入,从而获取社会尊重。7 s: s7 Q* J/ _+ N
: [2 A+ V# d0 ]# @1 L; f0 y% j c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级技工的培养需要时间沉淀、需要制度文化的认可和保护,只有让技工们有尊严、活得光鲜,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制造才有未来。
8 S) c- G3 h$ F% Z/ j/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