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发布的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显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人。高技能人才短缺,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因一直未能得以有效破解,所以一经提及,难免再次成为焦点话题。
! \# h9 L6 J% u6 `
9 \) W$ R' c2 P) a; T 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对于高级技工的渴求日益迫切;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每年都会曝出“万金难求高级技工”的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国工匠”遭遇1000万人的缺口,不能不说是一种忧伤和遗憾。“大国工匠”短缺瓶颈,为何难突破?“政府不重视”“中国人缺少‘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机构太少”……人们多数会归咎于此类理由。
$ w# z# O! z6 J2 w- g4 L
. Y9 a4 T, w+ _1 Q x2 U" m3 A 事实果真如此吗?仅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工匠精神”几度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人社部印发《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华技能大奖”年年评选,“技工荒”持续成为媒体焦点话题……显然,上述理由并不能真正说明问题。- z) F2 e1 w4 y6 x' [# p
( Q8 q. w4 k* }& Y: v2 ` 那“技工缺口”为什么一直不见缓解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由于在国家转型发展过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决定性的原因则在于,大众心中都有一个“不愿意甚至不屑于当技工”的心结。
& Y% X# x9 {. I- V7 v
K$ Z0 ?6 N- ~# s. t7 O 国家如此重视,薪酬如此之高,就业如此之难,为什么大家仍然不愿意当技工呢?社会人才观存在偏差,对技工认可度不高、尊重程度较低,恐怕是最重要的原因。长久以来,在很多人心中,大学生才是人才、体面工作的“代名词”,而工人则是“双手油污、浑身汗臭、收入低下”的“代名词”。近年来,虽然国家倡导加强职业教育,但是各地各级的大学也在持续扩招,有些大学甚至出现招生名额大于报名人数的现象,也就是说只要报名就有可能被录取。于是乎,大学生就业再难,人们也愿意让子女接受大学学历教育,只有为数极少的农村贫困家庭才倾向于报考职业教育学校。
; U' R9 r" P/ m: R% I
; r# c% Z2 B0 ? `2 e O7 [4 u4 V7 O 与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偏低、认同感不强相伴而生的,是职业发展渠道单一、上升空间和成长模式狭窄。具体表现就是,无论月薪多少,在现行体制下,技工的出路几乎永远被定格在车间第一线,繁重的劳作和无休止的加班,往往会伴随其全部职业生涯。无怪乎,一个月薪三四千元的白领岗位能吸引大学生哄抢,而工资上万元的技工岗位却无人问津。
1 l& ~9 \; l# M" C; |
, Z, x0 S6 u$ ~8 J& W& _! V 为破解“技工荒”,不少企业和地方都以重奖和高薪的方式,来吸引和激励技术人才。让人无奈的是,很多时候高薪和重奖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但与此同时,却有不少技术工人申请到国外“打洋工”。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甚至德国,都有中国高技术人才获得工作签证,涵盖电焊、水电、安装等工种。为什么中国技工要舍近求远?除了经济收益高这个重要原因外,恐怕就是在国外从事技术工作,社会地位并不会低人一等。比如“水电工”这个职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有“含金量”。
6 t ]$ D' O; A- E/ J/ F; R0 j) F4 f ; u! X4 H& ^; B, B* Q! g8 w7 A! o6 c7 X
总之,要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人才观,营造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社会氛围。在提高技工人才收入的同时,更要注意突破其成长渠道的瓶颈,让年轻人看到当技工也可以有尊严地活着,也能看到事业前途和人生希望。唯有如此,才能迎来技工人才的春天。
. t$ e9 ]4 Y3 j( F, U& h5 N3 b, B9 ^6 R u, b- u) `3 p
^( ^1 d% b) H. N
' ?1 i5 _! _" G转自:光明网
/ o$ |: V1 c b原作者:罗旭9 @. Z5 c4 u2 c9 t: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