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D; a( {1 k3 g; D2 u: O中国石油系统几十年形成的安全操作规程,就像一层层围墙,保卫着一线工人、周围群众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即使一层围墙被破坏,安全依然存在。但当多层围墙被破坏时,噩梦就随之而来了。 2003年12月31日深夜,中石油川东北气矿井喷失控事故第8天,重庆市开县天鹅湖宾馆。
, W! ^) b# O! \ 来自不同省市的7位老人在各自的房间里忙着写一份材料。他们是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局事故调查组专家组的成员,专家组组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分校?沈忠厚,副组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苏义脑高级工程师?中石油?。
3 |; S u4 z# {0 J 记者在采访多位现场一线工人、四川石油管理局技术和管理人员、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专家组专家后,将所采集的数据和资料请两位资深钻井专家和多位技术人员进行分析,终于像剥洋葱一样,剥出了事实真相,却也给我们带来满眼的泪水。
9 o1 O, u3 u" C7 q3 [( }井喷或可避免 在事故现场,中石油四川局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石油天然气钻井时要从中空的钻杆中利用压力泵注入泥浆到达钻头,喷出的泥浆能够减少钻头与岩石的摩擦,并冲刷掉钻出的岩屑。泥浆由专业的泥浆公司负责配制。
$ J8 Z% }- |2 k8 h% H 钻井时,钻杆内外的泥浆形成一个液柱,把地下气体封堵在地层里,而所谓井涌就是地层压力大于井内液柱压力,井涌失控导致天然气或石油从井口喷出。; M7 l, \0 Y, j+ o) |2 H" u! z
根据中石油公布的资料,发生事故时,钻井队正在起钻,即将钻杆从井里提出。专家们说,如果起钻速度过快,钻头就变成了一个井筒里的活塞,一般会产生抽吸压力,使地层中高压气体进入井眼?这种现象被称为气侵,并且导致井内液柱密度下降,不能对井内的天然气体产生足够的压力,严重时会引起井喷。) b: k4 [) b8 r4 E( o% h
因此,专家们分析说,发生事故的原因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起钻时没有注入足够的泥浆,或者是泥浆的密度不够,二者的结果会使井内液柱压力减小,导致地底有毒气体涌出。# x7 E7 o# q, A# J% d* X
即使井喷了,也是可以控制的 井喷是石油钻探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因此,各国的石油工业都有一套完善的防喷操作规程。& _% g' W7 l4 `! X0 l5 n8 O" u
四川石油管理局局长兼党委书记陈应权说,从发现溢流1.1立方到关井需要6分钟,但是有专家问:“关闭防喷器6分钟时间还不够吗?”: X5 \% g3 \% K. ^ n5 l+ U
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的一位专家说,中国一般采用的都是油压防喷器,正常情况下很快会关闭。这位专家拒绝告诉为什么罗家16号井在6分钟内没有封井。多位专家提示,这里是调查井喷失控的核心问题。
: ~0 w% c2 Q( x* ]+ j, ] 根据当时值班司钻陈益平的回忆,当时陈和队长吴斌立即开动防喷器,关掉了钻柱与井眼之间的环形空间,但是泥浆很快从钻杆中间的泥浆孔冲了出来。8 `$ t, c) S L. n" q* S! s
一位国务院专家组的专家说:“当时吴斌召集所有队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抢险,一部分去通知周围的村民,这些措施都是合乎规范的。”- o0 F& ?- U4 q: h- n) S1 w
目前没有证据说明,吴斌当时是否在刚刚出现井涌、冲击力尚小时就开始抢接顶驱,专家分析说,这将成为确定责任的核心问题之一。
/ v, u* P" T9 M8 J+ ^ t6 C 还有消息说,顶驱当时发生了机械故障。但专家拒绝对此作出评论。7 `$ h5 ~3 G, ^0 W& H" c1 o" F
专家认为,即便如此,依然有办法控制井喷。4 ^$ [" o: K' F4 K6 N; F
一位资深的钻井专家告诉记者,这个时候如果切断钻杆,让剩下的钻杆掉进井里,让防喷器自动封住井口,同样也可以控制井喷。专家指出,这是一种积极的控制手段,但不是安全规则里必须的,钻井设备中没有切断钻杆的设备。- X6 n! s& w5 F( F7 E/ i1 `: N0 e
类似的办法,还包括松开防喷器的卡瓦?防喷器卡住环形空间的设备?,让钻杆全部掉入井中,同样可以封闭井口。
% M* N; D5 w! I/ l3 t$ ] 但是,遗憾的是,钻井队并没有采取上述措施,即使后来有了防化设备后,也没有采取。
; t3 f0 o' ~, H, r; x( n一点火星或许就能挽救200多条性命 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2003年12月24日16时,技术人员对井口原有两条硫化氢放喷管线实施点火成功,对地下喷出的硫化氢气体进行了燃烧。
' i( X+ M* [/ g+ u. z6 y 一位在重庆工作的开县人王先生致电记者:既然点燃硫化氢能使喷出的气体变为无毒,为什么不在井喷后立即点燃?8 e7 Y; e, ]# e$ S6 Z$ R/ N
记者就此分别向两位资深的钻井专家咨询,一位专家说,如果井口立即点燃,必然导致整个钻井设备被烧毁。这位专家判断说,16号井使用的是电动钻井设备,属于比较先进的设备,价格也不菲,川石油的工作人员讲,整个设备总价超过数千万元。( ?+ B2 \( V+ Y4 e, O/ k: F
另一位专家也说,如果在井口点燃,可能导致井口破坏,以后封井就非常困难。, q4 q; j0 q; e+ g2 D1 I6 E3 ]
川东钻井队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就像父母爱孩子一样,让石油人把自己辛辛苦苦钻出的井点燃,是很难的。
$ k6 a: W6 j# \- @ d; s/ K( h1 s 王先生对记者说:“你们应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究竟是开县老百姓的性命重要,还是石油公司的钻井设备重要?”
, D o8 k- X7 c0 h9 S难以抹去的记忆 截至记者2004年1月1日发稿前,一位和国务院调查组关系相近的开县人士告诉记者,调查组已经有了初步的结论,专家们对于四川石油管理局的责任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调查组认为包括3个原因:
! v5 G! u: A( A7 b$ g 1.泥浆液的密度不够?造成压力失衡;- E. ?6 D& O7 z' q* w! z& D: \% D
2.顶驱没有及时抢接或抢接失败?导致井喷无法控制;' y6 A) X ], b$ k. ?5 Y
3.没有及时点火?致使硫化氢飘逸,大量人员伤亡?。
4 C- c. o: N2 `- }4 p3 T据《瞭望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