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 W! n4 Y6 H' ^% `7 ~
建议看看吴闲云的《博弈三国》,不一定对,但有一定道理。
% O* x4 `7 P4 p) w" y) f, e0 [
. f# f. O5 T2 E6 M+ J4 ~# {. Y4 N% U& L0 w4 }: V# D/ {
董卓把京城的财富全部转移到凉州后, 一把火烧了京城, 转身就走了。关东联军仅仅只能占领一个废墟, 虽然没有多大收获, 但威胁已经被解除了。 : ?8 C% t- m5 Z0 V4 u
# l* ?4 y6 ~4 M. N7 e3 t 现在, 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们坐在这一片废墟上商量: 下一步究竟该怎样行动。无非是两个选择:
9 r* J: I- z- F# g7 X& U
, Q; L8 K2 N9 M8 q* h4 d7 G 1. 继续追击董卓, 赶到凉州去消灭他。
8 p) B$ }3 |( J$ y8 a
# ?5 X/ O$ I: E5 F3 Y, Q. D7 l! l 2. 放弃追击, 就此结束战争, 各人回家。 # g1 F7 v) c. C5 T! U
8 Z2 ?0 R# Y" K- @2 }4 O* l$ c
这两个选择, 究竟哪一个更好? 可以通过比较法得出结论:
7 c) f6 ~! s, ?( o# P' J, I* _. T+ C* f2 L3 Y( ~
董卓已经主动放弃了进攻权, 又主动放弃了防守权(京城), 仅仅只保留了一个退守权(凉州), 因此, 董卓的选择权只剩下一个: 退守凉州。 # g& ]7 _( z( f3 ~) L
K0 u# w- l7 S
而关东联军则攻、守、退三选皆有能力做到。选择权越多, 则越占优势。也就是说, 董卓已经不打关东联军了。而关东联军则是既可以打董卓, 也可以不打董卓。从而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应该更具优势。 # E& x+ M- L+ E. T0 S$ K* e3 Y
; r8 w; c8 m8 u
那么, 关东联军应该采取继续追击的策略才是首选。即使后来确实打不过, 再退回去也不迟嘛。
& ^0 p" ]" S1 U e% h+ ?- Q
: F2 F0 g v* I* T o- e 但是, 大多数人却都不愿意再打了, 选择了放弃追击。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一个次选的决策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 # V5 Q5 l: n3 q3 B
, C; r0 ?7 g6 K 第一、成功的胜算有多大? * m0 v4 S4 p; l3 |8 m
& d$ P& Z6 ]- a! R 董卓是主动撤退的, 并不是打败了逃跑的, 所以你赶上去打他, 结果根本无法预料。但可以预见的是: 董卓的40万兵力正在会拢聚集, 而关东联军的40万兵力正在战线拉长。这个形势对联军并不有利。
* O; F. _3 K1 k* e4 @: z" v* f7 w: O# J. k
总之, 没有任何数据可以支持联军必胜, 同样, 也没有任何数据可以支持董卓必胜, 所以, 这个结果是不太确定的, 应该是双方各有一定的胜算几率。
8 ]- ]1 y) T- N6 ?' H* P
A, Y; \( I% l! w. V& B: h 我希望大家尽量不要在不确定的事物上猜来猜去, 没有意义的。优选法是人在选择, 不是神在选择, 这个问题既然暂时无解, 就放一放, 再从其他角度进行选择, 看还能不能找到比较确定的因素。 3 ?" K5 F& u& Z `! p
2 Y- g5 n2 R6 L- \* m# O 第二、成功后的利润有多大?
1 J$ s3 ~9 c7 m
) p1 O' V& q* @4 K: U! D3 \ 关东联军能不能打赢是个未知数, 假设打赢了(这是最好效果), 消灭了董卓, 能产生多少利润呢? 这个应该比较好算:
8 x: ]/ i$ r. |0 N1 N- k/ N
& \) o2 R* ]. F2 {( ]/ P, h 皇帝下面依然是五府(三公、太傅、将军)掌政, 这些关东的地方官们能不能混成京官呢? 估计是能, 但能不能混进五府呢? 恐怕是不能。最多只有袁绍或是袁术混上了大将军之位, 或是两弟兄一个当大将军, 一个当骠骑将军, 总之只有一个名额可以进五府去把持朝政。
' O3 [* |/ Z" ~8 n8 s- l' g# i: }3 F" Y
这些关东的地方官员们即使混成了京官也比原先的地方土皇帝强不了多少, 在朝廷里不能把持朝政又受制于人, 甚至还不如在自己的地盘上当土皇帝划算。 3 ~2 x4 |. S" H/ m) |2 F7 j- g$ I
$ J; ^0 t' a# ]4 k; D
因为这些诸侯们已经是地方上的最高长官了, 这和当年的董卓在西北地方当最高长官是一样的, 皇帝怎么给他封官, 他都不会去的。
$ e4 [ V8 {4 A# f8 g* m& j4 L
# s7 t4 x8 k/ |6 _. I1 @+ R 这样一算: 冒着死亡的风险去打董卓, 即使打赢了, 还是回去当地方上的土皇帝, 不打董卓, 马上就可以回去当土皇帝, 打与不打得到的利益是一样的, 悬殊不大。那么, 上面那个无解的问题就可以不用解了。 - l/ g! Y) i8 p& D1 p/ k! U
" D; @. M+ ~/ ?! `" i
现在, 董老头子跑了, 对他们不构成威胁了, 所以他们一致选择了放弃追击, 因为费一趟力和不费力的收益是一样的, 你还跑去打, 不是脑残么?! ) R/ N ?) q* _" R' e
. j; J+ D Q2 g5 W1 a! ^* R) n 只有袁绍、袁术两弟兄才有可能成为进攻获胜后的最大受益者, 所以也只有他们才是最希望大家出一把力杀到凉州去的人。
( j7 A) |& b& ]! F& K2 e+ I& \5 }1 H( J6 ]# h
可是, 他们只是少数, 绝大多数人都是不会无偿卖命的, 在这种情况下, 不要说袁绍只是个盟主, 他就是皇帝, 他就是玉皇大帝, 他也是指挥不动了的! * H$ X/ K& }* e# |% c
7 v! `6 E; x9 n+ M' b8 m( b
所以, 关东联军没有继续追击董老头子, 是由可以预见的(很确定的)利益结构导致的, 请大家再不要把这个责任全部归罪于袁绍指挥无方了。书上之所以要那么写, 完全是出于某种需要而故意污蔑袁氏的。可以肯定地说, 这个时候的袁绍, 要比任何一个人都着急! 2 }& {6 F) o$ w1 Y0 D
6 A' J: i* Y7 z n& L) Q* N8 U 袁绍这个盟主已经调不动这帮诸侯了, 东西方形成和局的大势已定, 难于扭转。
+ C! ?! F- F6 F6 `/ W- M: [' r8 I, j. @9 V5 {$ Z# M3 x
曹操正是看破了其中的奥妙, 捏住所有人的软肋, 大叫道:“董贼弃逃, 此天亡之时也, 一战而天下定矣! 诸公何疑而不进?” 1 w" |9 [0 C. D; m9 r1 `7 h
3 j1 v; n# o X1 N# }: }9 K0 g j: Z
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 : X. j3 {: f6 Y: H6 o. b
9 }* a4 g& ]( a8 j
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以谋!”遂自引一万兵来赶董卓。 ; d4 @! `( Q9 W0 |
+ h6 M$ k8 K9 l3 B, r 曹操的这个举动, 并不是真的要去打董老头子, 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因为一万人去打几十万, 这是很搞笑的, 不需要细推就能知道结果。所以他一定会采用只追不打的策略, 做做样子给袁氏弟兄看, 给各路诸侯看。
, r0 Z1 j6 h8 p! Q# ~/ k. b
- X) @ h' Y+ z% `7 v0 @ 袁氏弟兄一看: 好! 只有曹操是和我们一条心的, 真正值得信赖的朋友!
! E3 ^. t- g% m. D+ z3 j I6 v% e2 G0 Y( m6 i% v n
各路诸侯一看: 好! 只有曹操是真正一心为公为国的人! 我们都不如他。
% C: H8 D' H a J0 b( I1 ?+ X1 D2 m; o! T1 m0 |/ o; M) M* }, I
这样演变的后果必然是: 若袁氏弟兄得势, 曹操将成为被重用的对象。若袁氏弟兄失势, 则曹操有可能被推选为下一个盟主。左右逢源, 为今后的发展, 获得了一定的政治资本。 , P9 [ f; }4 e
V+ W. i. w" u8 `" Y6 _
曹操单独去追击董老头子, 一定没有取胜的可能, 若只追不打, 安全应该没有问题的。但是董老头子相当的狡猾而老练, 差点要了曹操的小命。不过曹操还是逃回来了。 0 f& b1 _5 A; Y- i- q4 O
" C- ^; T. J( h- l( x+ X" m0 H1 m/ u C9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