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657|回复: 29

简化设计典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6 17: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看个傻逼设计。上面没装东西的方钢是增压缸,增压缸是圆又无需平面装阀,为什么用方钢掏,还是锻件,而不用管材干,原因是画图工是傻逼,这是一个问题,滥用方钢及锻件。
; X# C+ O  O/ k) u: W/ C3 K6 m  [9 {( l1 u
第二个问题,这是三段:主缸,增压缸,后缸盖(兼阀板,就是装储能器的那个玩意)。这三段可以做成实物上的两段,或把主缸和增压搞成一体,即前两段一体,或把增压缸和后缸盖搞成一体,这叫后两段一体,结果搞成三段分体。就要增加零件,比如主缸和增压缸的衔接,在这个衔接的外部,有卡环和压圈(图中黑的,这个压圈设计得也傻逼,又是方钢),在这个衔接的内部就要有增压活塞杆导套,在这个导套的外圆,就得增加两道O形圈。如果在那搞成一体,是无需这些零件的。
' m# f: ]$ W$ T! F7 G' f8 \1 l# q9 X' V
主要是这两个问题,三段分体及滥用方钢。至于细节,看那储能器阀板么,油路不复杂,我曾站旁边琢磨了五分钟,去掉了八个工艺孔,不知道是怎么设计的。  这是我们本地画图工设计的,被土老板称赞,说设计得好,一直用到现在。
, [& i2 n0 n$ v8 t3 `# [1 B
, M9 O( z% c* p$ M7 X9 O, n$ b  R, n8 {; 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基础|主题: 799, 订阅: 9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6 17: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真知灼见 于 2015-3-6 17:57 编辑
- w# [  S1 r/ ], c6 D* {- Y; ^$ g5 I
" E5 J# Q8 `! m, W4 H- Q7 Z- H# d) r$ n( ^这是我的设计,原理一样。 我搞成前两段一体,即主缸和增压缸用一根外径220的棒材掏。 行业内有的是后两段一体,但没人是前两段一体。 当时我考虑,主缸和增压缸都是圆,当然是两个圆搞成一体用圆棒掏出来对头,本能地就这样设计。这样就把主缸和增压缸之间的内外衔接统统扔掉(增压活塞杆导套是一体的,外部压圈卡环也没得)。  Q) b% {- M- i

, H  @& l, t2 w" J另外主缸头部和铸件的衔接台阶也和缸一体,你看那为什么车细了一点,因为20的衔接镙丝有点放不下了,车细处缸的壁厚还有20,强度足够,就是镙丝拉掉,缸体也不可能拉断或坠断。而没车细处的缸壁厚30,因为那里承受30MP增压力。3 W3 \, R* E, R* a0 F
- l! l4 ^2 A" p6 }  J+ z9 ?( v
这里有很多细节讲究,不一一道来了,比如增压缸和主缸间的坡度线,为什么定在那,那是给表孔定位,表孔太靠前就把活塞密封件给喇了,这样定一下位,打表孔时易掌握。表孔就打在那条线上。
! |9 u7 |4 C2 \6 J; d, n
/ ^, t( E& F5 e% l; O8 F4 z% A" Z+ p, l$ y0 }
3 R2 L; ]* Q, N6 N: h) d* O* C
& I, k0 D# u$ p6 b. G$ R5 b" C8 J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点评

估计我也是个画图工的水平  发表于 2016-11-9 12:44
发表于 2015-3-6 17: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啊!
 楼主| 发表于 2015-3-6 18: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缸盖设计成这样,与增压缸的连接台阶和后缸盖也搞成一体。这个后缸盖,或叫压射阀板,也是外径220的棒材铣四个面,没用锻件。' }2 L. [. y, M, o% g. ^1 v

) I: C% ~7 W' G7 v6 p; I, Z这个也叫压射阀板,设计时考虑这个阀板体积要小,不要超过增压缸,如果超过增压缸,就只能搞压圈卡环连接,就象一楼主缸和增压缸那样连接,那个黑压圈。而如果阀板体积小于增压缸,就可以用插缸式连接,就是衔接镙丝插到缸壁里,一来省料,阀板小,二来零件少,在阀板上搞个一体的连接台阶即可。
3 o: q1 q% x; ^% h
5 ]1 b. J& C8 M2 R5 a6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15-3-6 18: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1)扔了三个连接压圈。 即主缸和铸件间的衔接压圈,主缸和增压缸之间的衔接压圈,后缸盖和增压缸之间的衔接压圈。
, Z% d8 `" J6 p. Y' p+ K$ S$ p: s0 d$ ^/ o3 s
2)内部的增压活塞杆导套,也是一体的。导套外圆两道O形圈,更不存在了。% g% l% k) B; U7 ^+ ^9 X
3 o; k5 y& O4 G8 R* Y
3)没用锻件,连后盖这块阀板也是棒材铣的,且这块料就是从主缸上截下来的,外径220的棒材。
6 k$ x1 H, K7 ~2 U7 B* r4 p! O" t& w8 v3 Y! A; p
4)体积重量,比原设计轻巧几倍。: n/ D! J( W$ h5 w3 N" ?* G9 G

; M; r" ^+ Z: n+ T' ^5)外观也远比原设计好。- i5 m4 f; v/ I

$ E( W; `4 \+ v3 [5 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15-3-6 18: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全行业最简单的压铸机出自我手,性能国内第一。压射部分只用了22个自制件,而目前结构上百个(目前结构还不是一楼,一楼算简单了),阀从十九个简化到十个。里边许多简化细节,不一一提及了,比如液压。 * M; i: s( Q0 a" y9 v7 ]/ c3 k. s
' I& f6 J9 \/ V, f8 f- F7 p
这是我两个半月的心血,很多东西,别看简单,简单的意思就是过程复杂,结果简单。 比如我的大胆,这个储能器四百多斤,我敢底下不放支架(图上的支架是他们硬加的),为嘛,我计算毛,我一看东芝机,整个缸是大锻件掏的,比我重多了,都不放支架,我怕毛。 主缸与铸件的衔接宽度很重要,那里要是弄窄了,主缸会从根部就断掉,那个衔接不算宽(我棒材外径才220),但我敢干,因为我比东芝轻得多。这个结构是经受过考验的,机器震动很大,储能器震幅达几公分,主缸担着储能器上下跳,我站旁边吓坏了,但没出问题。 最薄弱处不是主缸根部,而是储能器底管,细了,壁厚不足10个,种种原因,以后肯定会加强。
8 ~3 Y+ D' ^7 i& I0 ?% R* R( e& ^$ w6 h; m" S' I

8 m* ?* A( Y5 F/ i5 S
% n- k6 W: ~& Z- @7 ^, \8 {6 i# `0 [
. M6 h! U. J' z3 {9 `: T( p6 z
; }8 V) W2 N: f8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15-3-6 1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真知灼见 于 2015-3-6 18:45 编辑 " T6 |: m9 ~8 n4 Y% y+ R

( G# a8 n2 V/ n! O9 I8 v) B别看简单,很多细节,做了大量新设计。你看这个阀板,叫快排,给缸前腔排油的(缸是储能器驱动,前腔要用插装阀排油),这个快排阀板里有插装阀(我自制的)。但阀板没后盖,插装阀怎么放入?  插装阀是从前部插进阀板的,直接捂到铸件上(灰口铁),阀线不磕崩了,同轴度怎么保证? 采用的是端面密封,就是阀线粗达一两公分,毛的问题。如果出问题,可以手工研磨,弄点研磨吵沾阀头上,一分钟就磨得不漏油了。而且这个地方密封要求不高,缸的回程压力,你说能有多大,活塞杆是空载的。
) }$ z1 \0 |4 v2 m( W
. U1 O9 X2 u, h$ C% m这点是我现学现卖,他们直压注塑机的大充液阀就是端面密封,也是直接捂到灰口铁上,论冲击,比我这个小阀芯大多了,没事。 所以懂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能力。 开始阀板是有后盖的,我一看传来的报价单,四百五,就火了,改,把后盖扔了,生生切下这四百五,所以人品也很重要,我一看什么东西要四百五。 那个自制插装阀芯呢,理论上花十块钱就可以车一个,虽然被宰了二百,但不是我的责任。要是买个63通径的插装阀,上点品牌的,不宰一两千,十块钱搞定,阀套都没得,要毛的阀套。& @7 V& b2 P6 O3 h! D: B+ I
$ R, d6 t. d! ]8 n3 R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15-3-6 18: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我电磁阀下面,都用直通单向阀,不占阀板,成本低(东莞机电市场,10通直通单向阀,12块一个,10通直角单向阀160),我阀板毛的地方放这些阀,就搞成直通的,管式连接。 电磁阀呢,他们都用16通电液阀,我通径小,但缸速看不出来受影响,又省了好几百,下一台改成电液阀好了。管路也细了,10个,泵的排量两百升呢,有点憋压,下一台改粗点。当时之所以用细管路,考虑到电磁阀都用10个,瓶颈效应,管路粗还有毛的用。当时 用电磁阀还有一个考虑,电液阀是两个阀叠加,卡阀机率增加,也出于可靠性考虑。 这这台机比别人简单几倍,应是国内可靠性最高的机器,就算出问题,检修也方便,因为简单。
, W/ s+ E& L7 Q3 l) t* ?& M$ }! ~7 m- ~! V
反正这里边很多细节。总结这台机两点吧,一是不涉及原理的简化,比如前两段连接,插缸式连接,端面密封,大幅度扔了零件。二是涉及中等原理的东西,也搞了点创新,再议。  但大原理不是我的,是瑞士的单回路结构。$ n( H8 `% L" H' [
6 O8 L" J* S" k. l# A5 d3 l; K
性能上是讲究的,活塞杆重量只有别人的三分之一,所以冲击力只有别人的三分之一,我这台机,冲击最小。 还有加速性能,采措了多项措施。建压时间对我是小儿科,三五毫秒吧,他们15毫秒就吹开了。/ z8 J" c& F) `( `  L* r/ U  l

: A) ^5 W' z' |: S+ ^" z
+ [! v8 _* k, _5 `& w) U+ B6 d! S' p2 d& J0 z9 U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发表于 2015-3-6 19: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没怎么用。设计得好不好,半年见分晓。本人对这块不熟悉
发表于 2015-3-6 19: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时候就得敢干

点评

对头  发表于 2015-3-6 21: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9-18 06:08 , Processed in 0.06472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