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会说,“我们中国人做的道具太差了”。其实,这是一种真实的现状和暂时性的无奈。冯小刚冯导曾说过:“中国不缺导演,不缺演员,缺的是服装道具人才!”
( \9 i) @, O, f" P“中国目前的影视剧,没有任何穿帮镜头的,可以说一部也没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道具师向记者坦言。" g3 g- F$ s( ]) C2 S; V; u
影视剧中的道具穿帮镜头,一直是网友津津乐道的话题,近期播映的《五月天追梦3DNA》、《步步惊心》、新 《水浒传》、《新还珠格格》、《黎明之前》等影视剧无一幸免。; g, u( @+ P0 K4 n7 M6 o/ k
记者采访得知,在影视业,道具是一个没有完整的专业培养机制的工种,基本靠熟人介绍入行,在实践中慢慢磨练成长,道具师群体鱼龙混杂,整体素质不高,影视剧频频穿帮也就在所难免。8 p9 {) y% F6 ^7 h2 K- \2 x
不过穿帮归穿帮,并不影响道具师们闷声赚大钱。记者调查采访得知,目前中国影视界的道具师数以万计,他们通常干着蓝领的活儿,拿着高级白领的工资,月收入过万几乎只是最低标准。
1 w5 ]1 P# S1 |$ F3 r% O而在目前的中国影视界,好的道具师比好演员还稀缺。9 B* _; e1 c# q$ w: H
7 K7 D' T) A# [# F) B9 O, Z2 A
提起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不管是普通观众还是媒体,先想到的都是导演、编剧、主演,然后是摄影、美术、音乐、服装造型、后期剪辑等,很少有人会想到道具。
& T1 s; W; ?7 V3 n- a$ f2 a全世界大大小小的电影颁奖典礼,也从来没有谁把一个奖项颁给道具师;即便是影片片尾的职员表,也很少有把道具组成员的名字全打上去的。. s1 ~- u! ?5 a# m% b
不被外界重视是道具从业人员目前所面临的处境,但对于一个影视剧组而言,没有道具师就几乎开不了工。
7 }: |: e. f3 G- [8 g# R9 Z+ h; K8 a$ t7 o+ l6 {' o0 c
之所以说没有道具师就开不了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道具(含置景)是一个剧组里的最大工种(不算群众演员,因为他们不会从头到尾跟着一部戏)。5 ~/ j6 ]9 W4 u2 F
前段时间,记者在观看王晶执导的《财神客栈》时发现,该片片尾的职员表里详细列出了每一个道具组人员的名字。
& L! g/ a" e. Z1 P' i$ D具体是:道具组长,1人;道具副领班,1人;特别道具,3人;陈设领班,1人;陈设道具,5人;置景组长,1人;道具统筹,1人;道具油漆,3人;现场道具,8人;道具木工,2人;雕刻工,2人;置景油漆,3人;置景,15人;道具油漆,1人;陈设道具,1人;道具,3人。
$ u9 \( b( i( b) o' `+ L5 k9 U- U加起来,《财神客栈》的道具组的工作人员是51人,远远高过演员、摄影、美术、音乐、服装造型等工种,位列全剧组之最。! }* H( t) I5 O( m! `
而据记者了解,对一部电影而言,道具组50来人只是中等规模,像《赤壁》、《集结号》、《金陵十三钗》这样的超级巨制,道具组加起来可达百人甚至更多。即便是一部小片,道具组也得10来人。
, c8 f' [* T: _" Y# h从业者数以万计
' E x, Q3 k$ v( T只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稍有增长,2011年,中国电影产量就将达到600部,电视剧生产量超过15000集(按每部40集计算,接近400部),加起来接近1000部。
2 k/ \. d7 J5 z( \如果每一部影视剧的道具组全按中等规模50人计算,一共是50000人。不过,一个道具师一年不可能只进一个剧组(影视剧的拍摄周期一般为3至5个月),如果按每个道具师每年进4个剧组计算,全国的从业者为12500人。
7 r3 h* g$ |3 }3 }2 A; ^0 Y, o% u当然,这只是粗略估算,具体数字可能更为庞大,因为普通道具员多是散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人员更换很快,流动性很强。7 Q8 }# V& j, h
$ q: F+ B; P# B1 O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低学历基本是道具行业的普遍状况,这主要跟这个行业还传承着“学徒工”式的带人体制有关系。9 a2 D) Q3 s( y" K1 @1 Z
影视制片人苏航告诉记者,影视的道具类工作由于大多数偏重体力活,年富力强的道具师自然更有竞争力,因此,现在的道具师中八成都是少年时就靠亲友关系等进入这个行当,跟着老师傅多年才熬出头,“我认识的一些现在混得还不错的道具师,大部分都是十五六岁就开始跟着老师傅进组了,哪有机会上什么学。”' b# O5 p, T! U6 W8 v# E7 _
据了解,道具类学徒工的起点低,起初的境遇也非常艰难,有的道具师接下一个剧的项目后,会自己带很多学徒进组,这些学徒基本就是现场跑腿的。心灵手巧的徒弟跟师傅关系处得好,慢慢也就有了独立接项目并成为道具师的机会。
1 P" V8 S( C! R* b% e. Z9 T提到是否要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道具师都说,“跟着干”就是最好的训练。由于工作比较杂,很多道具师都是万金油似的能手,木工、瓦工都得通一点,由于经常遇到的家具做旧、木纹雕刻等技术活,因此他们大部分的人也都有点美术特长。
1 q% E6 g7 \9 i) }* j) d8 u0 l这两年由于影视产业比较红火,电影电视的拍摄数量都年年增长,道具师也更加供不应求。由于现在就业不容易,而一些专业院校毕业的大专、大本的学生也开始在道具师行当中出现,但所占的比例不足一成。
9 W1 j O# `, l8 a7 {) O8 D4 x( e' a: [( O' K' w" ^
道具师的工作通常是按照导演或美术设计的要求,准备影视剧所需要的场景或器具,干的是手上的活儿。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基本属于“蓝领”范围。但收入方面,道具师堪比高级白领。国内知名道具师,《孔子》、《西藏秘密》等影视剧的道具师晖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好的道具师月收入可达数万,有经验的木工、雕刻师、玻璃工,月收入都能拿到1至2万甚至更多。即便是普通的道具散工,现在的工资也可以达到每天200元,“以前是100元,现在涨价了”。
7 t5 E2 d* k# }+ X3 E2 f4 U7 y* g0 z也就说,普通道具工一个月可以拿到五六千元,而会一门技术的道具师,月收入过万更是家常便饭。晖子还表示,据他了解,浙江横店影视基地有不少道具师都靠这个行业发家了。8 k: p. X4 r4 N/ t. G6 t
浙江横店影视基地的道具师老衡告诉记者,他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赚过5万,那还是多年前拍摄陈凯歌执导的《无极》的时候。“当时陈凯歌夫妇指名要我为他们搭建一个场景,就是张柏芝站城楼上脱衣服的地方。当时陈凯歌跟我说,‘只要把东西做好了,价钱就由你说了算’。”老衡说。/ J4 j o0 }( v& S
$ m1 O {6 W* U" N尽管从业者数以万计且收入不菲,但国内好的道具师却凤毛麟角,比葛优、姜文这样的大牌演员还稀缺。没错,现在道具行业的道具师们,虽然有技术,但无非都是一些木匠,铁匠,翻模师傅。若做一些简单的道具,技术绝对过硬,但要是谈到复杂一些的机械构件,这文化低确实吃了不小的亏。再说道具设计,学设计的人多数都是大学生,各大美院毕业,闭门造车的设计能力一流~可设计的东西不符合现实,在电脑上看图纸是一个样,做出来又是另一个样,甚至有些东西根本是做不出来的。两方面配合的不融洽,矛盾丛生,道具师觉得设计师想的简单;设计师觉得道具师能力不足……再加上我们国人总是有一个天性,一切以“差不多”为主,外形有余是细节不足,这才造成现今道具行业的局面。
+ Q! z, W0 o$ M/ ^5 M* a2 l
$ t' K" H! F" h3 y/ N7 U2 H( m! n* l《千钧一发》、《风声》、《西风烈》等片的导演高群书对记者说:“前两年拍《风声》的时候我就感觉到,道具水平不高太让人崩溃了。”高群书举例说,当时片子里需要一辆老爷车,“我希望这是一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老爷车。《梅兰芳》里一辆老爷车出现了4次,我不想这件事情发生在我的电影里。我们从美国找来40年代的车的模型,花了12万,最终却做出了一辆类似于三轮车的东西,实在太可笑了!”" P, N1 a* F m7 y h0 \# E- q
当年曾在吴宇森的《赤壁》剧组工作过的彭师傅也表示:“好的道具师肯定比演员稀缺。一个演员演不了某个角色,可以找人来替;演到一半不演了,可以让编剧把他写死;可好的道具师一共就那么几个,各个剧组都抢着要,而且得从头到尾跟着一部戏,档期比演员还紧。”《金山》、《遍地狼烟》的导演胡大为也认为,合意的道具师很难找,“比如我要一张桌子,其实戏里的桌子不要那么结实,只要好看、符合剧情就行。但不懂行的道具师,就会给你把桌子做得特别结实,不仅费时费力,钱也花得更多,结果还不好看。”5 }4 t7 J! X" I+ |
8 a% G( u2 r# \道具师的工作充满艰辛,因为他们得不断满足导演、演员等人提出的要求,还要应付片场的各种突发情况。
( C# N5 c' s, z% r# B" E曾在《雪花秘扇》剧组工作的道具师凌子举例说,拍摄姜武饰演的屠夫痛失爱子后抱着一头猪坐在家门口发呆的戏时,姜武向导演王颖提议,这个猪一定得小。“我们费了很大的工夫才弄来两只体型比较小的猪,但姜武觉得还不够小。当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到哪儿去找小猪啊?但是没办法,这是你的工作。”凌子说。
% |% F) |/ A1 R2 z" R" U, P《无极》道具师老衡也表示,参与该片场景搭建期间,陈凯歌夫妇经常会跑到施工现场督工。“一开始,他们对道具师们辛苦做出来的东西很不满意,不停地催我们返工,还指名要我亲自做。当时剧组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一个月,我们只有日夜开工,每天早上6点干到晚上12点。”
/ A {9 N* h; D6 `6 g' D更大的艰辛,则来自于道具的制作和运输,这基本都是体力活,而不少电影的拍摄都在十分艰苦的地方,如《云水谣》、《铁人》、《刺陵》等,拍摄地在西藏、零下几十度的东北、烈日炙烤的沙漠这种地方,搁一般人,闲着都觉得难受,但道具师还得来回奔波干体力活。而影片拍完后,却完全不关道具师什么事,“纯粹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凌子表示。1 D9 A* A- r4 u7 U9 J
原因探秘) @. F4 q; L( Y8 L
缺少培养机制高素质人才稀缺
: s! Y( e& {2 I* L从事着“艺术工作”,拿着高工资,天天和明星大腕们混在一起……如此有诱惑力的职业,缘何还人才稀缺? l" Q7 L) X' v- E1 F# A* V1 ]
《孔子》道具师晖子表示,主要还是因为缺少完整的培养机制,“目前中国的高校,开设影视专业的很多,但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设道具专业。”通常情况下,进入这个行业得靠熟人,一个道具师的成长只能靠“实战”,“可能刚开始你在剧组就是一个普通场工,但拍的戏多了,看得多了,认识的人多了,慢慢地就做了道具师或做了别的工种。”4 J$ N1 I, I. r1 G
这种现状,直接导致道具师群体的整体素质不高,但一个好的道具师又必须具备较高素质才行——比如有较好的历史知识、会看设计图纸、能迅速领会导演的意图并能有所创新等,这是暂时还无法解决的一个矛盾。4 ?' u2 @3 X8 r% X: J2 M0 O
久而久之,道具师群体就呈现出一种鱼龙混杂的局面,影视剧的道具穿帮也就在所难免。+ L8 Z" c* e& a* p6 S! Y6 q% ]
《赤壁》剧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甚至向记者表示,当时不少道具师都是片场附近的农民,剧组需要的时候就来剧组,不需要的时候就回家干农活,“你不可能要求他们有太高的艺术修养”。
2 c& o; C% o; l" e当然,也有普通道具师最终“出人头地”的例子,比如《画皮》、《画壁》等片的导演陈嘉上,已逝的香港名演员成奎安等,最初都是道具师出身。( o& a7 ?8 P0 d' D
& ^* l, d/ h' w; I! N6 J" f2 w
点评:
; Y) g2 b9 L7 r哪行都缺人,人都去哪了; [9 }5 w }& a; M% d% V! O0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