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你看见一盘酥烂挂酱的红烧肉,喷香扑鼻,你就想来碗白米饭,吃了它。, v y8 u4 F1 a0 d0 W8 P5 N0 D+ |
5 H O1 S+ t# o8 P后来,你吃过许多红烧肉了,自己也做过了。你看见一盘红烧肉,就会下意识的考虑:这是五花肉还是肋排肉?这红色是炒的糖色还是老抽上的?八角分量如何?是不是下了桂皮?这肉煎过没有?是炖的还是蒸的?这盘肉在你眼里支离破碎,分成无数细碎点了。甚至你还会情不自禁的去分析:这地方产猪吗?如果不产猪,猪肉是哪来的呢?下厨的阿姨手脚干净么?用什么方式挂猪皮上的毛呢?……- g/ C6 D. p' i9 K* g6 ^; g
4 H. \- L* @+ H3 i+ i! j/ \最后,你叫一碗红烧肉,看到的就是红烧肉,酥烂挂酱,喷香扑鼻,你就想来碗白米饭,吃了它。
/ h$ n. h* l1 d+ f/ f为什么你不会再情不自禁的考虑了呢?因为其一,你已经自信到了不必用这种方式来下意识的自我证明“我是懂红烧肉的”,你深知自己随时可以判断一盘红烧肉的好坏之后,就没有这心思了。其二,你确实也已经吃过了太多红烧肉,所以你会对世上红烧肉的诸多不如意处不加介怀,而去专心感受红烧肉那具有共性的美妙部分——肥厚重味,别的管他娘。
4 ~3 J( @ |' r4 W# M1 b9 X9 X, }8 w; y9 K
简单来说,最后之所以你看红烧肉还是红烧肉,一是你放过了世上的红烧肉,二是你放过了自己——当然,前提是,你确实懂了红烧肉,而且你知道自己懂了。4 \7 W5 `5 o' v! J( U0 z, s
5 h5 e. P; s2 T, F* f) o* K这就叫:见肉是肉;见肉不是肉;见肉还是肉。
: ?3 n. N; s0 O& }' T
. \' v9 x( D* [7 @这里的红烧肉,当然也可以替换成其他许多词。$ k1 l8 {0 L! a3 \6 K
世上一切智慧,其实都可以归纳为:) v# l) ~+ Q; g% g! p9 ]; M' Y
对尚未被归纳为知识的或尚未被自己接受的东西,给出相对准确的判断。4 Q4 C1 S5 h) s5 P" }# B: j; g
" w0 Y; d( F7 ]8 L( V( G1 U9 P G
换句话说:
1 R% ?7 ?2 J0 G+ s- l- j! V知识是个圈。你知道得越多,圈的半径越大,你就知道了越多先前不在你知识圈内的东西。7 R) `5 C p' c! B. ?+ \& C
所以知道越多,越觉得自己知道得不够,就这个道理。4 R- B0 F# n* c% B
而智慧则是另一回事:它使你有能力,去判断不在你知识圈内的东西。" T" F: @4 V! \5 A Z
- w8 g: t: o- G' b. T有些人(非常少)天生有智慧;而更多人则是通过归纳、演绎和总结。' T2 _% y6 U# s5 K9 e! K2 a, ?
9 z1 Y& ]: V3 }$ g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就是获取知识,思就是从知识里提取智慧。0 `+ p( w- i1 [- U3 {, M
孔子又最讲究举一反三。举一反三,不学而能归纳判断其大概,也就是智慧了。
2 C( ]$ ~9 ]- o
+ @" s/ Z. G6 n
! \) r# ?8 f: v: U- y点评:$ ^/ v& K. `7 U
; w- x$ u b) G6 y, J. [8 @8 G/ P* w
能教授的一切,毕竟还是知识;而归纳推演、触类旁通,却只有自己能做到。
! A4 ~7 E( x) [1 S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