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LIAOYAO

LIAOYAO PK mfka (PK题之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9 14: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坐等学习,汲取精华
发表于 2013-12-9 16: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理越辩越明,两位大侠不要太急,慢慢的多抖出一些干货,我等可以多多受益

点评

同意此楼观点。两位大侠可以多方位辩论,但不要动肝火。这样才像技术辩论。  发表于 2013-12-12 10:25
发表于 2013-12-9 22: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MFKA你倒是接招呀,就在下面唧唧歪歪。丢人!楼主不要理他,这么大年纪,白活了!

点评

向挖零翼大侠的螺栓了。。。多半个多月了,呵呵。M也不容易,码了这么多字,找了这么多资料。  发表于 2013-12-12 15:04
小兄弟,被你逼得又闹腾出来了转  发表于 2013-12-12 15:02
年龄都快大我一倍了。哈哈。你倒是接招呀!哈哈  发表于 2013-12-12 11:57
黄海是我:你多次无理攻击,让你不是怕你!你本事来咬我两口!  发表于 2013-12-11 22:58
LIAOYAO: 你这些兄弟伙都看不起“PK之三”,象狗屎一样文件(到目前为止,下载次数:1,PK之一和PK之二已经清楚楼主输得只剩内裤了),不用接招胜负已经分明了。  发表于 2013-12-11 22:57
小哥,不要这么说他,正常人不会有这样的行为,根据这段时间观察和在网上找得 “被害妄想症” 的行为表征有吻合。  发表于 2013-12-9 22:3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3: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看看 铜锌相图 ,从图里可以看出H62是(α+β)相,H65是(α)相,冷加工会使黄铜硬化,(α+β)黄铜比α黄铜更易于加工硬化,即H62比H65更不利于拉深作业。
& S$ A5 y1 }5 x* Z1 X
" h' ]! v" _( J( o8 h/ B" T5 Z+ U一般相同牌号的黄铜板也有不同硬度可以选择,就是在制程中控制变形产生的加工硬化量以达到不同硬度值。
, x% U( R* ~) k: ^9 ~* U$ x" k7 d1 H5 g
同理,深拉深是属于高加工量的范畴,因此在选定拉深率时,就应该尽可能的选缩径比小的数值,拉深率0.5的缩径是加工前的50%,拉深率0.8的缩径是加工前的80%,所以首次拉深可以用加工量大的拉深率0.48~0.5,二次拉深只能用加工量较小的0.73~0.75,三次拉深就得比二次拉深还要小的加工量,这个道理是浅而易见的。
6 t0 V& q: y3 |
: h! C* G$ _  t: H4 d7 k对同一胚料而言,越往外侧材料在拉深中之加工变形量越大,加工硬化量也是最大的,在必要时得先去除外侧过硬化部分的材料才能够继续拉深作业;或是在拉深过程中有效利用动态退火的机理以减少加工硬化度,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深拉深加工。
6 z+ W* A9 c6 k5 U; k# x$ r# ~
2 T) s7 _; L.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发表于 2013-12-10 08: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看人干架干的这么和谐。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0 13: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要强调 n值在拉深的重要性,忽视这个参数就可能招致失败的结果,尤其是深拉深件更是要将 n值考量在内,这样在拉深站数设定时自然会趋向保守态度,宁可多拉深道数也不会去减少拉深道数。% q: l; C( o0 v% f3 i* ]% O
$ b$ p+ [7 F; T0 Z- A) K) N
      凹模R角的选用也要考量硬化效应,要用大R角或带斜度的凹模使材料容易流动,减少非必要的阻力也就是减少硬化程度以利于拉深。+ I1 K4 g+ [# ]$ u0 `* ^/ [/ ^
: D: q9 I* U1 m6 o
       从以下截屏数据中可以看出黄铜比纯铝的硬化值大,而反PK题之一未提硬化效应的影响,反PK题之二却强调挤压成型的高度上锯齿形或倾斜的结果,这是材料特性的负面教材。1 n  A+ R1 \, H+ B+ s2 A5 @6 I1 D
       一路说到这儿,无非是说明金属冷塑性加工是要以被加工材料特性出发,再去计算和设定加工过程中所需的工艺工站。因设计者思维考量因素不同,材料取得选择不同,其结果工艺工站就会不同,只要能正确完成零件拉深的方案都是可接受的。+ D) H" ^8 I, ^" |8 Y* [, ]1 F

% s# `7 `  p, V7 Z9 L1 p+ }/ V金属材料的形变硬化指数n值可按 GB/T 5028-2008 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拉伸应变硬化指数(n值)测定。
' I' [; i. b! j
: X3 H2 `& `6 ^  D( h( J1 o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0 13: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过了材料形变硬化后再来说明拉深破裂,在不同区位的破裂各有其原因,例如在筒底破裂,则是凸模R角小了,要加大R角;在筒身破裂,则是材料流动阻力过大,要适当的加大凹模R角或减低压料力;在筒口R角破裂,则是明显凹模R角小了,要加大R值或改有斜度的入口。这些失效的例子在某些拉深书籍里都有详细说明,只要去读就可以在短时间成为“拉深专家”,至少忽悠一般程度的拉深技术员还是可以的。  ^_^) a% T3 |% P3 \
9 T/ o/ S% f$ q
      球形件拉深的特点是在开始拉深时,凸模与毛胚的接触面积很小,接触面要承受全部拉深力,使得该处的材料发生严重变薄,因此在允许的情况下是要避免球形凸模,通常是会尽量留大平面(保留原始材料软态特性);且因接触面附近的板材未被压边圈压住,容易起皱。因此,球形件的拉深相对难一些。在反PK题之一的2#说的 “因为半球型圆筒比平底型圆筒,拉深要容易一些。” 就是负面教材。; j2 o$ B7 M( I$ A1 }4 ~: `

/ P% i4 N' W$ v/ \- B) m$ y      PK题之三也是球形件,和PK题之一的差别是一个浅拉深一个是深拉深,两种零件的拉深工艺安排就不会一样。以下截屏是浅拉深的工艺之一,在往下的楼层中会逐步的说明PK题之三的方案做法。. t5 J  n) R6 v- v

4 z# W9 g0 o) }3 z5 z* Z  y/ X
2 r& d/ s; s  j4 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老鹰 + 100 佩服钻研技术的人。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23: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续前述。' Z# f! A" A3 a$ l5 [4 i

4 x  R* M- C; s! k+ Q7 t5 G8 H; f       这种2/3球形产品是要先拉深后再缩口,一般是不会选用涨形的工艺,原因很简单,涨形是先拉口径后再涨肚子,要从42的直径涨到55的球径,一次涨形是有困难的,二次涨形工序就多一次,因此本例就不采用涨形工艺。
; L! T! @# [& P
* X' u4 t3 |/ n/ q6 d, f- I/ a       在PK题一已经说明胚料的计算,在这里就不赘述,直接用3D取得体积后再给予修缘量就可以暂定胚料直径,再考虑是浅拉深和H70的材料,可以选较小修缘量,又缩口前要修筒口长度,因此又不可选过小修缘量,就按资料上的大值来决定。& ^* `+ f6 M4 V+ h& e# |' F

7 m* ~  C& @4 _0 c( R4 m       拉深次数在胚料决定后便可计算之,算得两次拉深就足够满足产品所需。接着是修筒口长度,从R/t 比高达53倍便可大胆用 t/2 当中立轴线算展开,用2D CAD直接测缩口区弧形展开长,这长度就是半球以上的筒口长度。修缘的方式有多种,可以车修(PK题二录像中使用)可以旋切(Trim)也可以挤切(成本最低,筒口端质量也最低)。( G: H* N* ?! W& @- ?* z, Q

* @' p: o4 E' a; J- f/ H       最后就是缩口,缩口系数m愈小,变形程度愈大。表5.4.1是不同材料、不同厚度的平均缩口系数。表5.4.2是不同材料、不同支承方式下缩口的允许极限缩口系数参考数值。从表中可以确定一次缩口就能完成产品。
/ i5 u6 s! B$ d0 N# Q
% E6 F5 v" ?% t7 B0 h: W       总结,PK题三使用了落料、拉深、修缘、缩口等四种工艺。
6 M, Y8 V# Z( v$ i( m! s& ~+ n
5 m2 Y. Q" n0 g4 L2 O0 L

3 S2 q) h$ q; S  c
3 y( R  h, ^8 u) V/ Z " N; \' `$ Q7 F& J1 u

6 K0 \0 b1 ?9 a% O4 p4 t$ Aa)无支承  b)外支承 c)内外支承

点评

精华好贴顶起! 说到缩口,我有一个外圆(盖子的外圆)需要向里翻边,压实。这也应该需要缩口,否则容易起皱。 详情看移步这个帖子:http://bbs.cmi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9168 虽然这非拉深,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7 22:27
发表于 2014-2-7 22: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LIAOYAO 发表于 2013-12-13 23:00
: K. |& M0 `& G4 G; B再续前述。+ x" M" p" w3 {9 p
7 V+ \% K) t- {9 `4 q) e! R/ H. ?; g
       这种2/3球形产品是要先拉深后再缩口,一般是不会选用涨形的工艺,原因很简单,涨形是 ...

, }5 h2 ]( u1 w精华好贴顶起!5 _) o* N& z$ b
说到缩口,我有一个外圆(盖子的外圆)需要向里翻边,压实。这也应该需要缩口,否则容易起皱。
* B: m* v9 i; s& }0 r; X) Y* Z详情看移步这个帖子:http://bbs.cmi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91682 Z- b& b* m) x- S
+ H0 m' \% ~) }$ z) i. ?: r# ?
虽然这非拉深,但是感觉冷作成型原理差不多。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S5 @# `4 _, M2 _感谢LZ无私分享!$ F% h- z, h$ A+ e* j& P$ ?- J

# g+ B: E8 _( ?
. X* c- d2 B0 ^6 [" v0 j; G/ Z
1 W. s$ ~; ?5 f' M% N2 }4 p8 G* B$ g6 s, e; \9 C" c

) q8 ?; D/ Y$ s+ X

点评

谢谢LIAO大侠。忽略凸起的圆弧(这是拉深出来的),就是一个圆形盘,现在要将圆盘的外圆内翻180°,然后拍平,形成2t厚的加强筋,俗称死边。  发表于 2014-2-8 15:01
条件不足,表述不清,不能理解该帖的说明。  发表于 2014-2-8 13:21
发表于 2014-2-8 12: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这边都是搞机械的,这要是放到模具论坛里,可能早就盖棺定论了

点评

模具分版的人的确有点少。朋友是做什么方面模具的?  发表于 2014-2-8 14:5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9-16 00:57 , Processed in 0.06475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