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见大家讨论‘工艺’的困境了,其实中国‘工艺’的困境反映了人的困境,中国的‘斯氏工艺’大概快要走到尽头了,有时俺开玩笑,说:许多重要的加工工艺都是在我办公室确定的,对于这点,你就应该感到形势不妙,而不是有什么娱乐心态,玩热工艺,玩锻造、铸造,有多少家伙不服可以跳出来叫板的?大概不会很多,# O$ k. A) M' w+ B5 P
+ y9 ^, B- e1 p6 u8 D+ X) V
谈到‘斯氏工艺’,这个东西在战时是必要的,设计那个东西的家伙一旦叛徒德国,他未必带得走所有技术内容,他可能没有见过怎么把烧红的大轴丢到水里去淬火,反观德国就不行,其‘克虏伯’模式就容易被攻破,人家俘获了‘冯’就基本得到了你的一切,
! w9 E- K* o; ]! Q7 P
1 `# t/ D. b& U. J" ?5 A( G% F1 e 米国在战时玩的是另外一套东西,就像他们用’纳瓦霍‘印地安土著传递密码一样,他们的图纸不写公差,也不写热处理,只有一个简单的材料,让你摸不到,而那个掌握全局的家伙,基本没有可能性叛逃到德国去,
2 d: ~$ ^3 r% [5 E- ~+ H8 V% H& n0 S& Q% {" R
其实你看‘工艺’这个词汇,翻译过来就不是一个准确词汇,既不是鬼子的‘制造’,也不是鬼子的‘普鲁塞斯’,与中国古老的‘手艺’相近,看上去,更像玩手艺,而不是玩一个工艺过程,并且没有什么延续性,也没有传承性,非常类似于‘手艺’,手艺这个东西,就不是工业的概念,工业是一个系统性的东西,而不单纯是手艺,+ E* @) k3 N; g! \) `
; m9 Z5 ]% y) k 说回正题,为什么在中国工艺这个东西不受重视?许多家伙都不理解,40年代是受重视的,50年代早期也是受重视的,后来不受重视了,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在于前面提到的那个‘斯氏工艺法’,有这个东西,就没啥工艺了,
' ^9 K/ I# N. ^2 N8 M/ z
7 L5 w i& ?; C$ b: _5 s 在米国画图,俺举过例子,用1035,你就写上1035,其它你甭管,后面有人家‘普鲁塞斯’负责,人家会决定用FS1035,还是其它东西替代,假如当时S42CrMo正好有富余的材料,就用了,与你设计没关系,( D3 c9 y% i& T1 B* @7 d3 V9 E' r
# F& A$ U! T* d9 [4 }' o9 M
当你把工艺这个东西在中国给规定死了以后,‘工艺’这个东西就没有活路了,你规定了35钢调到187-220以后,这个材料就死了,再也没有生命力了,
; Q3 I# e4 G( j! \( \5 S/ M! u: f3 x- H. t% S. l1 O3 ]
当‘工艺 ’这个位置在国内被弱化以后,那个写工艺的家伙也随之被弱化了,他20岁毕业,分配到工艺室,开始写工艺卡片,一直就写A3 的焊接卡片,到A3改称‘Q'的时候,他只是把原来的词汇改一下,一辈子,他在技术上是不进步的,或者说进步的幅度非常小,他写30年这个东西,到他该写以’SM‘ 开头的材料的时候,他根本就无从下手,4 P K* x) t3 I$ }( p1 F
1 j# M5 B9 q6 E: i+ x/ w w( t
许多老工程师,比如玩一辈子机加工的,玩一辈子热处理的,玩一辈子铸造的,到新时代,瞬间就可以被打垮,被淘汰,这种例子非常多,出来一种新刀具,就可以淘汰一种以前的加工方式,出来一种新的材料处理类型,就可以淘汰一种热处理模式,就像翻书一样翻篇,很简单的,5 L" ^ @* @/ ^4 w/ M
% I4 s8 p" a: F+ u1 |/ _6 I
设计不一样,再封闭的岁月里,也要出国去考察,也要去买设备,也要与鬼子合作项目,甚至可以坐到’诺斯洛普‘的格子里与鬼子画一样的图纸,而工艺显然就没有这个机会,他们穷其一生,坐在他最初的那个椅子上坐到退休回家," D( ]$ ?) c7 |
, X# u( k5 J/ G5 T! u# k) T7 R
俺说过好多年了,也许早该改变了,但没有谁去寻求改变,不论是管工艺的,还是做工艺的,没有谁去寻求改变,这就是’国情‘,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机械心得、领悟|主题: 122, 订阅: 91
- · 采用|主题: 929, 订阅: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