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写了关于国货的一篇,原标题为《有条件的选择国货》,后来标题被改为比较醒目的《鄙视国货 实乃作死之兆》,引起些许争议。个人觉得有必要进一步阐述。
自我懂事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大哥大的。当时的标价,行货要5、6万,走私的也得3万多。要知道当年上海北京的一套两居室当时才一万多!现在看八十年代的对越战争照片,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军队还用不上那么小的“神器”。当年的摩托罗拉,拿着过时的家伙,跑到国内能吸走多少利益?他们能做到,因为咱没有,他们垄断。你有这玩意是大款的象征,你爱要不要。
现在,在中国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货物。你可以说他们没有垄断吗,从法律原则上讲,没有;从实际效益上讲,那是必须有的。曾经老板的老板给我们讲故事,说见到国内某竞争对手的老板。对手已经算国内这个领域最大的了,他们得意洋洋的说公司已经发展成年销售1000万美金的大公司。老板的老板当时没说,其实他心里想,这样的销售额,我们公司的一个部门两个星期就有了。但为了避免麻烦上身,还是很避讳说垄断这个词的。
我曾经听朋友忽悠看过几天经济学方面的书,和那些搞经济或者自认为懂经济的聊天,他们对垄断的概念还非常原始,就看有没有强制买卖。几个外企在国内占据95%的市场份额,攫取超额利润,这种事情,在他们眼里是不算作垄断的。有几个公司在竞争了,怎么能算垄断呢?但在我看来,他们就是垄断。垄断就一定要把对手干死吗?这种观念太落后了。我通过先发优势,通吃市场绝大部分利润,留点残羹冷炙给你,你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表明我没有法理上的垄断,而已。
提倡国货这种事情,民国时期就有过好几茬。但民国的工业基础决定了当时的国货不可能取得竞争力。个人当前在网上提倡有条件选择国货,是因为目前对国货已经到了妖魔化的程度。有种说法,国家扶持的企业,如何如何,以两桶油为例。是的,两桶油不行,是因为垄断,国家给了他们垄断的地位,个中原因,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
况且我所说的有条件选择,可不是扶持的意思。打个比方,有句古话叫做慈母出孬儿,说的是父母扶持帮助的多了,这孩子长大了不会有太大出息。但我现在担心的是“狼父饿残儿”。走到慈母出孬儿的另一个极端,孩子还没有学会走路,就给他一亩三分地,自己种,别跟爹妈要种子,饿死活该……于是小孩靠乞讨和啃垃圾勉强维持,父母上去甭管三七二十一就是一通骂。你个犬子,看你丫面黄肌瘦的,你能干成什么?
前几天,看社区有个哥们刚刚上来说了几句,觉得做高端才是王道。结果马上上来网友劈头盖脸地鄙视道“人家玩腻了的不想玩了,你还觉得是高端的”“他们把自己不想玩的留给你玩,自己玩更高端的,你玩了半天还和30年前一样”……
人家想玩高端,想多挣点,像更好的发展,又怎么了?都窝在低端死磕廉价,能有什么前途?
再往后面看评论,感觉很多人可能没有看完我的文章就开始上来点评回复了。有网友说我红卫兵思想严重,并且指名道姓地说某公司的产品出了什么问题,不免让我联想刚进公司第一天,培训师就给我们讲黑竞争对手的那些故事,我怎么知道,你不是竞争对手公司上来黑对手的呢?
我的思想嘛,马克思那是必须学过的,要不然考不上大学或者毕不了业,哈哈;但我也学过凯恩斯;略了解哈耶克(不知道网友百度前有没有听说过)。想侃政治上那些事实非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还是换个别的论坛吧。在机械类论坛上,讲参数,谈数据,是是非非靠数据说话,像有些玩政治的文章那样,一篇文章共引用仨数据,一个夸大百倍,一个缩小十倍,一个是日期,这种人玩不了机械……
对于粗制滥造的国货,给过机会没有把握住的,自然会被淘汰,这没什么可说的。对于不懂得适当选择供应商,买死贵死黑的进口货,又要拿出来和进口货竞价而死的国内公司,自然也会被淘汰,也没啥可说的。
最后还是说另一个案例,谈谈我会发表上文的原因。江苏有个压力容器公司,在承压管内壁要充气撑一根皮管。这种皮管05年的时候只能买日本的,直径10mm的管子,壁厚不到1mm,长度200mm,要价150块。当时有人托我到北京找找国产的替代品,跑遍北京几处五金集散地,割了一段又一段给商家留样,那些卖气动元件的没有一个给配出来。要知道,他们的气动皮管零售价3块钱一米,但他们确实没有找到愿意搞这种高端皮管的厂家。最后,曾经盛产假货的某地区商人接下了这活儿,专门开发出能用的相应产品,每根要价60。打那以后,每年需求近两万根,这买卖,还行吧~
压力容器公司节省了60%成本,皮管商的价格成了原来100倍。这种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情,延伸到想法上就被说成“红卫兵”思想,这种红卫兵式给别人扣帽子“红卫兵”的言论充斥网络各个角落,实在是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