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65|回复: 7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及企业的应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4 12: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发我们企业内部学习的一篇文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及企业的应对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企业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非常关注: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外各种负面消息很多,尤其是欧洲;另一方面,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一些行业和企业感觉非常困难。今后若干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将怎样,会遇到什么样的矛盾和问题,我想就此谈一下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国际经济环境:中期不看好
(一)美国经济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最前沿的国家,其经济发展的状态与科技革命的长周期相关。如果科技发展出现革命性变化,美国经济会有一段较长时间的繁荣期,如电力的应用和计算机的发明催生出一代全新的产业,否则只能保持比较低水平的增长。目前,世界科技创新还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的迹象,所以美国经济保持低增长应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美国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原因是金融创新泡沫破灭造成大量财富损失,很多美国的公司和个人购买了金融衍生产品,最后造成了坏账。这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信用危机,由于对公司和个人的信用不能进行准确评估,所以银行不敢贷款;二是需求萎缩,公司投资和消费者开支都会减少。但是这些问题对美国来说只是短期问题:信用危机可以重建,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财富损失也是一次性的。特别是由于美国特殊的国际地位,国际资本不断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回流到美国,而且美元是国际性货币,美国拥有铸币权。虽然美国债务比重也相当高,但不会出现债务危机。


美国经济中期真正的问题是:金融创新做过了头,导致了泡沫和危机,那么今后美国靠什么产业带动经济增长?近几十年来,美国的产业发展一直受到后发国家的挤压,美国的钢铁工业基本已经退出,汽车工业受到日本、韩国、德国的挤压,日子也很不好过,通用汽车已经重整过一次。后发国家的挤压迫使美国在产业前沿进行创新,但是这种创新一直不太顺利,互联网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都造成了泡沫,说明对这些新产业的预期和估值过高。奥巴马上台之后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英国和法国也都有重振制造业的规划,但是实施起来很难。因为美国现在的制造业只占到GDP的17%,主要是高科技产业和军工产业,其他产业因为没有成本优势基本都转移出去了,这种状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总之,美国经济中期发展不会很好也不会出大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明显的优势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又受到其他国家挤压发展空间有限。


(二)欧洲经济
欧洲国家面临的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的问题完全不一样,实质是欧元区一些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不足以维持其过高的社会福利水平。在欧洲一体化的背景下,这个矛盾表面化了。这是为了实现欧洲一体化的政治抱负所付出的经济代价。


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但是其人均收入水平和福利水平差别并不太大。
大约是2008年的数据,欧洲国家人均月收入折合人民币:法国2.2万、德国2万、意大利1.7万、西班牙1.6万、希腊1.2万。除此之外还有福利因素,比如希腊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退休金占原工资的比重)居然达到了95.7%,排名全球第三(第一是沙特、第二是冰岛),而美国只有40%。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是收入和福利高,结果必然是本国企业成本高、产品没有竞争力。这是一个本质性的矛盾,没有高的生产率却要维持一个高的生活水平,从长期角度看是无法持续的。

对于一个主权完整的国家,遇到这种矛盾可以用货币贬值来调节。货币贬值后,企业的成本降低,当然国民财富也会缩水。但是进入欧元区后,货币手段只能由欧洲央行来使用,任何一个单一国家已经无法运用了,因而所有矛盾都集中到财政的方向上。首先,高福利需要财政补贴支持,财政压力会非常大;第二,为避免经济衰退,政府需要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增长。财政没有钱只能借债,借债还不了就出现了主权债务危机。为防止欧元区解体,欧盟不断采取各种救助措施,前提都是要减少财政赤字,这意味着相关国家政府开支要减少、社会福利水平要降低,这也导致了欧洲一些国家国内的各种抗议。
不管救助的结果如何,在一段时期中,欧洲各国的政府开支和居民消费都会下降。希腊如果退出欧元区,其本币会大幅贬值,购买力将下降;如果不退出,则必须接受欧盟规定的财政纪律,也意味着财政支出减少、社会福利减少。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欧洲市场的购买力会降低,而且这个趋势可能要维持若干年,也许会伴随欧洲一体化的整个过程,期间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会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0%,欧盟经济不景气对我国会造成很大影响。


(三)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和美国经济有相似的情况,日本的产业发展和科技水平已经到了世界的前沿,没有新的技术突破很难有大的发展。日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泡沫后进入“失去的十年”,进入本世纪后略有好转,2000年~2007年GDP年均增长1.7%,但是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又进入负增长,接下来的地震、海啸、核事故对日本经济造成很大打击。
日本中期经济发展的前景可能比美国还要差一些。第一,日本是外向型经济,国际市场不好对日本影响比较大。第二,日本经济的调整余地很小,财政和金融手段已经基本用尽。财政方面日本国债占GDP比重为185%,是所有发达国家中最高的,日本的国债是内债,与欧洲不同,不会出现债务危机,但是进一步借债的余地已经很小。金融方面日元的利息基本为零,已经没有降息空间了。
美国、欧洲、日本都属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很高。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前景不看好,只是说今后一段时间能够实现的经济增量有限。发达国家的经济体量大约占世界经济的60%,所以世界经济中期也不看好。这种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会很大,因为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减少,会导致中国的出口增长下降,并将面临更多的贸易摩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4 12: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阶段性转折
中国经济连续高速增长已经有30年。1979年到2009年中国的年均GDP增长率为10%,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是什么因素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未来能否继续维持高增长?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中国经济能够连续30年高速增长主要有以下四个支撑性因素:

第一、相对较低的要素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和环保成本。长期以来,低的人工成本是我们的传统优势,我们的环境成本相当部分没有计入生产成本之中因为污染没有治理。低的要素成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于:一是我们的企业有低成本优势,竞争力很强;二是对外资吸引力大,跨国公司是全球配置资源,要选择在成本最低的地方生产,外资来投资建厂,当地就有GDP、就业、税收。


第二、高的储蓄率。这是华人的特点,中国人不愿意借债,无债一身轻,储蓄倾向很强。即使在美国,储蓄率很低的地方,华人也是有存款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有30%的储蓄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储蓄率一直超过40%。这个特点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储蓄是一个国家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


第三、国外有技术来源。产业发展光有钱不行,技术和资本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产业。前些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技术起点很低,我们需要的技术都是国外成熟的技术,甚至是过时的技术,所以买技术很容易。能很方便地从外部得到技术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极大的促进,使投资和产业的形成非常快,完全跨越了自主研发的过程。


第四、较大的国内市场。我国从短缺经济起步。以前许多商品是凭票的,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一个消费热点接着一个热点,消费呈排浪式的,市场是现成的。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存在大量有回报的投资机会,这一点很重要,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需求是无限的,但在一定收入水平上有回报的投资机会是有限的。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把企业培育的很大,并使之经受国内市场竞争的锻炼;国内市场饱和后企业会转向外向型发展,并依托成本优势实现海外扩张。

上述四个因素中,除了高储蓄率之外,都是“穷”的因素,或者说是后发的、赶超的因素。这四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恰恰构成了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条件,所以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不是偶然的。
这30年,我国主导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基本都是:收入提高、市场形成;国内储蓄与国外技术相结合,马上形成投资和产业;依托广大的国内市场,企业可以发展得很大;国内市场饱和后开始外向型发展,利用低成本优势占领国际市场。具体来说,大致是这样的情况:


第一波,1979年~1984年,以轻纺工业为终端的产业群。
改革开放是启动性因素。当时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城市职工工资上涨,但有钱买不到东西,说明市场形成了。这期间我国轻工业年均增长12.8%、 重工业年均增长7%,轻重工业增速差别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1984年前后,中国日用消费品的市场短缺消除,轻纺工业的国内市场饱和,开始外向型发展,利用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挤垮了其他国家的同类产业,使中国成为轻纺工业的出口大国。


第二波,1985年~1990年,以家电产业为终端的产业群。
日用消费品需求满足后,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升级,家电成为消费热点,家电产业发展的市场形成。这段时间是中国家电产业从无到有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依靠引进技术和生产线,彩电、冰箱、洗衣机产销量都是十倍甚至十几倍的增长。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城镇家电市场普及率已很高而农村市场跟不上,国内家电市场饱和,国内家电企业开始外向型发展,使中国成为家电出口大国。因此欧盟从1991年开始,正式对中国彩电实施反倾销措施。


第三波,1990年~2000年,基础设施产业群。
进入90年代后,我国居民家电需求基本满足,而汽车和住房的市场还没有形成,居民消费热点趋于分散化。但当时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非常突出,交通、能源、通信、原材料都很紧张,这为多个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整个90年代是中国基础设施大发展的时期,通信热、电厂热、港口热、公路热,带动了机械、石化、电子、原材料、建筑建材等产业的发展。以通信为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通信条件还较差,交了初装费依然装电话难。1990~2000年是我国通信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这期间我国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增长了34倍,局用交换机容量增长了14倍,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增长了2700倍,技术都是国外引进的。到2000年左右,国内通信业增长开始趋缓,像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转而开始外向发展,依靠低成本优势占据了相当大的国际市场份额。


第四波,2000年至今,以住房和汽车为终端的产业群。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入新世纪后几十万元级的消费开始启动,我国住房和汽车市场开始形成。这十几年中,汽车工业和房地产业是发展最快的产业,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汽车技术同样也是引进的。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引进汽车技术已经是附带条件的了: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只转让给了合资企业,并由外方控制;外方的技术只能用于外方的品牌,而且产品不能出口。同时,信息产品市场,金融、保险、媒体、娱乐、教育等新一代第三产业,环保、节能等产业的市场也在形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4 12: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关于中国企业的应对问题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好我们难以左右,只能正视并妥善应对。中国经济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实际是好事情。我们过去的高增长靠的是“穷”的优势、经济发展处于低收入国家的阶段,现在这个优势被削弱了,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中国人不太“穷”了,中国经济发展整体上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阶段。这种阶段性变化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是迟早要到来的。我们以往为中国经济发展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这个转折能够尽快到来。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上,中国经济仍然具有一些重要的优势,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


一是中国的资金充裕。储蓄率高虽然会引起消费不足的问题,但毕竟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尤其是外汇储备。就资金总量而言,中国自己积累的资金足以支撑自身的发展,可以完全不依赖外部资金。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可能缺技术、缺项目,但不会缺资金。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是有钱的。


二是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仍然是产业发展重要的有利条件。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仍然是国内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如果我们把国内市场的筹码运用好,也仍然有换取技术的机会,如三峡发电机组和高铁技术等。另外中国的主体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前沿仍有不小的差距,我们仍有很大的学习、模仿和赶超的空间。


三是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被削弱是相对而言的。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被削弱是与更不发达的国家相比,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层次上去比。如果我们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层次之上,我们的竞争对手将是发达国家企业。与这些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成本仍然是有优势的。

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是在国际经济形势不好的大背景下开始的。我们困难,国外企业也困难。这对中国企业来说也许是个非常重要的机遇。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并购取得技术、品牌和渠道,从而促进国家产业结构和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
即使从短期调控的角度讲,中国和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有比较大的调控空间。一方面,我们的财政、金融方面的政策余地还较大,财政方面发债、减税,金融方面降息都还有一定空间。另一方面,仅仅从短期刺激增长的角度,中国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可小视,这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国外的基本经济主体是中央政府和企业。企业是发展主体,中央政府是调控主体,我们中间夹着一层地方政府,是三层结构。中国地方政府在行为上都已经公司化了,经济能量非常大、投资欲望非常强。所以,想要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只要让地方政府能接触到钱,马上就可以见效。当然,这种方式刺激出的增长往往是有代价的。

但对于习惯高增长环境的中国企业来说,以后一段时间会感到很不适应,压力会非常大,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主体部分。前些年由于有成本优势,我国的制造业规模发展的非常大,存在非常突出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所以,制造业企业今后几年会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的后面是成本上升,人工、原材料、能源、环保成本都在上升,企业根本无法阻挡,只能接受;而在企业的前面,生产能力过剩又会引发过度竞争,产品价格仍在下降,企业想通过产品价格把生产成本上升转移出去根本不可能。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度压缩,甚至出现全行业性的亏损。这种由于过度竞争引发的行业性亏损对产业发展的损害非常大,足以把一个行业的投入能力和发展后劲都消耗掉。以往,中国经济总体上处于高增长的扩张期,而且是一波接一波的,前期过剩的生产能力会被随后的经济扩张所消化掉。所以前几年的重复建设、生产能力过剩并没有造成非常严重的、持久的后果。如果后面没有新的经济扩张了,这个问题会变得很尖锐、拖的时间会很长,我们的企业会面临非常大的考验。

面对这样一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中国经济整体和中国企业面临两个重大挑战。第一个,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产业升级问题。在外部技术来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通过自主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我国进一步的产业升级,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尽管速度会低一些。第二个,眼前的挑战主要是制造业在目前产业层次上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过剩的生产能力如何处置,如何缓解行业性的恶性竞争,以减少其对经济生活的损害。


从国民经济整体讲,产业进一步升级就可以获得新的增长空间,就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升级不利,国民经济就可能出现停滞。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经济增长速度偏低时,会一次、再次地去刺激、提升经济增长速度,
但是扩大内需不能代替产业升级。从企业的角度讲,升级就会进入新的市场,从而避开现有产业层次上的恶性竞争,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如果突不出去,停留在现有的产业层次上,就会长时间地被过度竞争所煎熬。

在政府层面上的应对,主要是三个问题:第一是运用好财政、金融杠杆和基础设施投资手段,稳定经济发展,防止过度减速,实现稳中求进;第二是动用一切资源和手段,促进产业升级,促进自主创新;第三是妥善处理好制造业过剩的生产能力,让该退出的生产能力尽快稳定地退出。

在我们国家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上,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市场问题,而不是资金问题。市场问题的后面仍然是自主创新问题。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突破目前的产业层次,进入新的市场,进入新的产业层级。在这方面中央企业的责任重大,因为中央企业都是大企业,在技术进步、自主创新方面应该率先突破。当前,对企业来讲,有三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注意。


第一个方面,就短期而言,要防范风险,提高企业的抗市场冲击能力。
具体措施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强化投资和并购管理。在全社会生产能力过剩的背景下,企业的生产能力有多大、规模有多大已没有意义,以扩大规模为目的的投资和并购都应该停止。所有的投资和并购都应该转向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商业模式升级。同时要控制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财务上留出大一点的空间。

二是加强现金管理,巩固资金链条。要细化资金预算管理,量入为出,留足资金头寸。强化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减少占压和拖欠。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各类企业的风险都会上升,这个时候我们不但要关注自己的风险,还要关注客户及供应商的风险。
三是严格各项管理,努力降低成本。一些企业在困难的时候下决心改机制、抓管理、降成本,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一般来说企业困难的时候往往是职工承受力最强的时候,此时下决心推动企业机制的转换和管理的到位既可以有效提升企业抗市场冲击的能力,也可以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打好机制和管理的基础。
第二个方面,就中期而言,要通过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重塑企业竞争力的基础,通过升级进入新的市场。具体的措施包括:

第一,全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目前,我们也许还可以通过某些机会购买到一些国外技术,但必须心中有数,这条路走不长。从现在起就必须下大的决心建立一套自主研发体系,恶补自主创新这堂课,使自己在技术上真正强大起来,对大企业尤其如此。通过产业、产品升级,不断提高产业层次,需要一定的战略眼光。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中集(中国海运集装箱有限公司)是中远集团和招商局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国内非常成功的集装箱生产企业。当时中集通过严格管理和技术创新,完整地掌握了集装箱的设计和生产技术,成为世界集装箱第一大供应商,有接近50%的全球市场份额。中集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集装箱这个产业的成功上,而是在巩固集装箱地位的同时,规划发展了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产品。第二代产品是机场登机桥,第三代产品是半挂车,第四代产品是钻井船。目前,登机桥、半挂车都已形成规模并已盈利;前三条钻井船已在英国北海油田使用,仍处于产业培育期。通过这种产业升级,中集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一个低层次产业的企业变成一个高层次产业的企业。如果中集停在集装箱这个领域不动,其竞争对手将主要是国内企业,甚至以后是越南等国家的企业,竞争将非常激烈,价格战很难避免。但通过产业升级,中集主要的竞争对手已是西方跨国公司,竞争格局就完全不一样了。企业自主创新除了战略定位之外,还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下决心增加研发投入;二是要完善研发管理体系,提高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率;三是改革体制机制,尤其是分配制度,提高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效率。


由于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困难,通过对外并购取得技术,是中国企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机遇。
尤其是美国、欧洲一批专业化的中小型制造公司,技术好、品牌好、渠道好,但目前发展比较困难,特别适合中国企业收购。这类企业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这些企业不像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不高、生产基地往往在本国,所以成本更高,经营更加困难。二是这些企业一般都是非上市的家族企业,收购比较容易。三是这些企业职工人数不多、工会力量不强,一般不会碰到非常棘手的裁员问题。


第二,努力提升商业模式。中国企业制造能力很强,但多数是给别人做配套,利润非常薄。如果我们能从产品制造商转型为项目承包商既提供产品又提供服务,商业模式就可转变,利润空间会大大提升。举个中央企业的例子,中材集团原先是国家建材局所属的一些研究院所、公司、工厂脱钩后“打包”成立的。成立初期集团内部非常分散,各个成员单位各自为战,独自向市场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主要是水泥装备,子公司之间有时还是竞争对手。2003年中材集团启动上市,内部重组力度非常大,原先的格局全部打乱,完全按业务板块重组,实现了集团公司一体化经营。整合的结果出乎大家意料,整出了一个集成能力,集团不仅能生产各种水泥装备,而且有能力做项目总承包。沿着项目总承包的方向努力了7年的时间,中材集团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零上升到37%,现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技术装备与工程供应商。此时企业商业模式的层次就不一样了。以前生产单件水泥装备时,中材和其他国内企业处在一个层面上,突破了这个产业层面成为项目总承包商之后,竞争对手就都是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了,如法国的拉法基、德国的海德堡、爱尔兰的老城堡等。中国企业与这些老牌跨国公司相比,成本和效率都有优势,只要能做得和他们一样好,竞争的结果是有利于中国企业的。目前,中材集团与这些跨国公司既竞争又合作,成为完全平等的商业伙伴。

从制造企业向项目承包商转变,是中国企业提升商业模式的重要方向。但这种提升对企业素质的要求很高,一是要适应并符合国际标准,二是要有国际化的经营能力,三是要有很高的企业管理水平。如中材集团就有一支300多人的项目经理队伍,每一位项目经理外语都很好,都能独立进行商务谈判,都能独立进行项目管理。中国企业要和跨国公司同台竞技,在企业素质上也要达到相当的水平。

第三,加强品牌建设。这些年很多中国企业是给国外公司做代工的,没有自己的品牌,本身利润很薄,成本一上升,利润就被吃光了。这样的企业要长期生存和发展,唯一的办法是品牌建设。品牌和附加值是连在一起的,品牌越好附加值越高;品牌好到一定程度,成本高低就不重要了。这几年,我们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如雅戈尔、七匹狼等,他们已没有自己的生产工厂,制造环节完全外包出去,自己专注于设计、营销和品牌管理。类似的业务结构调整在中央企业中也有中丝集团等。当然,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培育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第三个方面,就体制方面而言,要加强企业的战略和决策体制建设。


今后几年可能不太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会给我们的企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企业面临的风险会增加。经济扩张时期市场可以看得很清楚,经济紧缩时期市场特别不容易看得清,有很多陷阱;经济扩张时期企业出现失误有时还能挽回,经济紧缩时期出现了失误往往很难翻身。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从体制的角度我们特别需要强调企业的战略问题和决策体制建设问题。
战略问题不仅仅是要制订一个战略规划,而是企业发展必须有战略方向和战略的意识。前几年,我们发现一些企业不愿意受战略和规划的约束,总是希望在市场上抓机会,放手一搏。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对大企业非常不利,因为大企业一定要靠战略去导向,大企业一定不能靠抓市场机会去发展。如果大企业靠抓市场机会去发展,今天抓一个,明天抓一个,几年之后企业的定位是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就都不清楚了。

总之,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将会比较严峻,中国经济发展也会出现重大的阶段性变化。中国企业将面临考验和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的企业需要在三个层面做好准备工作。从短期看,要管好投资和并购,不能再盲目扩大规模;要控制好现金流、关注风险,严格管理、努力降低成本。从中期看,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重塑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努力进入新的市场、进入更高的产业层次。从体制方面看,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自己不犯错误、不出现重大失误是首先要做到的,因此特别需要强调战略意识和科学的决策体制建设,这也是大企业强根固本的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4 12: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传全部文件,部分内容论坛提示不良,无法复制。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及企业的应对.doc

54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积分: 威望 -3 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4 14: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复杂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4 14: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理是对的,但对我这种,更关心月工资多少钱,能买多少蔬菜米面的社会底层,毫无意义,加上我是粗人,讨厌理论流,而喜欢听故事

      由于下雨,机械社区一期小区淹水,水开始从地下室往上漫溢,于是住楼上的把自家积的水往楼下扫,住楼下的抱怨不已.
      于是楼上说,为了改善大家的生活环境,这栋楼要加盖得更高,这样住楼下的人就能住得更高,就不会生活在水深当中了. 虽然有异议,但楼下服从楼上.于是加盖楼层,大家一起更上一层楼.
      过了段时间,由于最初设计的地基承载不住,加上一直被水泡着,于是地基不断下陷,原来的2楼变成了1楼.
      这次整栋楼都意见一致了:要继续加盖更高,继续更上一层楼. 虽然地基的不断下陷,轻易就抵消了这个高度差异,而且下陷速度越来越快
      这时楼下有个人说,我们不能这样下去,最后这楼会塌的. 周围的住户,包括同一层的邻居们,都说他疯了,虽然大家心里都清楚他是对的.
      于是这人搬家了,从"3"楼搬到另外一栋小区的1楼,还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原邻居们聊天谈到这个时,都会笑得抽筋:这傻瓜,从3楼搬到1楼,还折腾这么累,还不受新邻居待见,笨得像只猪一样.哈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4 15: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shootbomb1 发表于 2013-7-4 14:36
道理是对的,但对我这种,更关心月工资多少钱,能买多少蔬菜米面的社会底层,毫无意义,加上我是粗人,讨厌 ...

太高深了  没看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4 21: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董事长说中国高增长的时代结束了,预计今后10年的GDP增长在5%-8%之间,现在中国的经济看看股市和黄金就可以了,价格大跌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5-6 22:25 , Processed in 0.06368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