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说点真正‘技术无解’的事情吧! |
| |
点评
因为大部分都以利润为重点,风险更是关键
| ||
| |
| ||
点评
支持害怕大侠,不会就去弄,总比吓死强。当年搞原子弹,外援撤走了,老总发话了:捡柴禾也要把原子弹给我点燃了,放响了,结果砰的一声,还不是有个响动
还是支持害怕大侠的,感觉998大侠说的也是有道理的,但就是一个字“虚”,除了侃外没有实际的东西,动辄银子阿拉的干活,动辄玩来疯去的感觉,都像是外星人才能设计的东西。里面有理论的部分,缺乏实际的部分
注塑模具有类似的现象,铸件冷却后会缩小的,所以模具都要经过多次修改的。
我们公司就是把美国的技术偷来的,暂时没有数学模型,做了一系列产品后总结了经验公式。
讨论技术没有点火药味就认真不起来,认真不起来就出不来结果
还真不太理解 数学模型 是啥东西 是指设计过程中的计算么?
绝不否认数学模型的作用,只不过是认为像轧钢丝这样的模型不应该是一定要非常高深的学问才能建立。仅此而已。
重新试验。因此如果有了模型,就能时半功倍,知道那种外界条件的变化对产品有何种影响。可以事前控制。
彭老师是这样的,俺们在企业中,多是针对某一具体要解决的问题而深入研究下去的,所以也能解决在生产中一些具体的问题。但是如果外界条件变化了呢?因为涉及的方面多,可能就不知道如何变化的趋势了,所以还得
数学建模不是很了解,不过cae了解一些,是不是类似的东西,这个有专业的软件可以处理的
哈哈,不多说什么了,可以试着玩玩看,5年能玩出来,就很了不起,10架冷连续,想随意摸索一下,可以试试,
超人的连续滚压线,不晓得是先有模型还是先经验估算。不考虑结晶组织上的问题,则虽然是冷作和热轧的本质区别,感觉其中道理有些近似。
前面这位说得很在理,有些模型估计也是复杂到难以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达出来的
会模型的不一定是大师,大师肯定有模型,只是会不会用数学表达出来而已。
轧辊直径150~300cm,是个不小的家伙,靠经验估算与实践修正去玩要花的银子可不少。
评分 | ||
| |
点评
这么牛的公司,核电的主泵好像是最厉害的,你在那做技术待遇怎么样?
| ||
点评
不玩这个的,就看一个乐呵巴,
| ||
点评
直到今天,鬼子给建的轧钢厂,也就提供3个模型,试完车就走,其它轧制方案都得自己玩,新厂子就得高薪找人,人家在纸上随便画点东西,就值数万、数十万,你不请人家,自己就是不会,孔型这东西特深奥,我不完全行
而作为系统工程。可能每个单机不是最好的,但是在系统中是最适用的。
通俗地说,这就是做单机和做线的区别。做单机,你只要考虑机子本身的质量功能,但做线,就能考虑前后机子的匹配,有时虽然说每个单机的好的,但可能连起来就顺溜不出来。。。这是因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一个现有的东西的改进,或山寨一下,都没有关系,而从头玩一个东西,一个系统对象,什么都没有?怎么下手玩?这就是一个问题?10架轧机,每个出口速度都不知道,连轧关系什么都没有,想连起来?哈哈,
|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9-6 16:02 , Processed in 0.09963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