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321|回复: 12

抛砖引玉:并联机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 22: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aukzhen 于 2013-1-11 22:57 编辑
: Q1 P9 a1 z. ?& v! C  _3 }7 A7 ~  N- o4 s) o& H0 V6 w
看到论坛里有大侠们谈论并联机床,在网上搜索了一下8 @. L  I4 \7 d
3杆的
( ~. \/ Z1 Y- K- o0 ]) k  K) \2 B3 n2 s; {3 ?. z! G
0 M+ k- K( J: Q2 S) w, R% h6 h! ^
大家对这个东西有什么看法?
9 O! @% Q( S0 S1 ]: [+ h0 q这个东西会成为机床产业的大方向吗?4 t$ D( Z' L5 b" }! j2 x
中国研究并联机床的现状如何呢?- Z( ^' d9 z/ a* n) `
# r, ?+ I$ h, v- T. j
先扔砖!~ 大侠们接住: ~; Q( h4 @; D& T( C8 Z

1 S( Q# ^& u" L1 u- {* q! ?
: l8 M, ~2 J( }1 Q* Y5 o+ O
" Y# ^% I( B5 i+ h5 J* b+ I: o; C2 `再问下这种东西怎么控制液压杆的移动量呢?( B" C; j, M) v3 @)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22: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发一个比较清楚的加工过程
: c9 _( F( r' }& u; [( x! a# b8 w. J+ I+ K9 e( {8 T% R
发表于 2013-1-11 22: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椅子,手机看不见

点评

。。。。。上电脑看呀 ~  发表于 2013-1-11 22:41
发表于 2013-1-11 22: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这种东西一定会大规模的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它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相比常规多轴机床,它的结构大幅度简化,可以获得很高的加速度、适应范围广,它的难点在于控制。
' q; j0 \$ W4 f- U! w$ j
. g0 d) m, ~  B3 T2 m% Q第一个视频和第三个视频是三杆并联--串联结构,这个难度要略低些。1 b8 U2 D: x: }: j

* Z" I8 \$ O( W' c3 {' J1 T/ {# f& M第二个结构是六杆并联结构,这个就是常称的"六脚虫"结构,这个难度比较高。

点评

国内目前大多在做机器人,用于快速分拣、视像检测、钻孔等,重载、高精度的加工机床还没有看到有人做  发表于 2013-1-11 23:06
江浙和东莞很多公司开始做这种机床了,大多是3杆并联结构,在很多展会都可以看到,它们配套的零组件也开始有人做了,比如三角板、陶瓷球铰等  发表于 2013-1-11 23:03
大侠见过这种机床吗?国内多不  发表于 2013-1-11 22:56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老鹰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1-12 00: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并联机床在国外已经发展得很不错了,但是在国内还是起步阶段,目前还没看到国内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并联机床。原因一个是要加工好的零件要有高精度的机床,而国外的机工与装配水平还比较低,大部分靠人手,很难保证精度,同时做并联机床的零部件要求较高,自己生产不了,国过进口的话研发成本很高。还有一个最最困难的是,并联机床一般是五或六自由度的纯并联或混联的结构,其运动学算法很难。目前应用得比较好的就只有DELTA机构,但是机床是用来加工的,就会涉及到力和扭矩,在做并联机床控制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运动学,还要考虑动力学。国内的的控制器一般都是用于传统的串联机器人,或者通用的并联机器人如DELTA,要想做好并联机床,就要有高端的控制器,然后要开发算法!!这方面,国内理论不少,但是投入到实际应用的太少太少!!所以个人觉得国内并联机床的开发还只是受孕阶段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老鹰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1-12 00: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并联机床以后肯定会大大推广,但国产话就不知到什么时候咯。
发表于 2013-1-12 21: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我的头像就是。{:soso_e113:}
发表于 2013-1-12 22: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这个技术很感兴趣,在网上也搜了不少视频,也找到了部分机床设计资料,感觉未来有市场。
% ]8 w$ P8 O4 J% B& a; V; a, K同时本人想到今年有人找打磨手机外壳的设备,用这个最合适不过了。
& m# X6 i) ^  E6 Q% q3 X: M# j并联机器人的算法与这个相差不多,只不过机械结构不尽相同,并联机器人算法稍加修改就可以应用到这类机床上面,本人认为算法不是什么问题,关键是传动部件国内能不能过关,国产控制器未来一段时间会不会得到大幅提高2 i- z2 C8 ^. O0 q4 A+ J5 [" t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9: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侠们解释的很清楚 谢谢了
发表于 2013-1-15 21: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机床老师好像讲过。。。听说前些年国内很热门。。。但由于其臂刚性不足硬的东西加过偏差大,,就不了了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10-4 01:00 , Processed in 0.08903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