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师出高徒,此话不假。1999年,中国政府表彰参与“两弹一星”的二十三位科学家邓稼先等。他们中间,十九人是叶企孙的学生,两人是叶学生的学生,另两人也与叶有密切的学业关系。
" ?6 p. G5 q6 ?7 u* b* W6 b 叶企孙何许人也?央视节目主持人柴静写过文章,她偶然在一次飞行旅途中得知叶氏之伟大。叶是大师的老师。他是前清时清华学堂第一期的高材生。十三岁即考入。因其父是举人,家学渊源。后赴美入芝加哥、哈佛等大学,是物理学博士。他在美国的老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布里奇曼。- y4 T8 i/ U+ g+ M0 R
中国出过不少大师。如华罗庚,是被熊庆来这位大师发现的。早先华罗庚也没有什么响当当的学历。沈从文、梁漱溟等均受当时的高人引荐。
6 q i8 H8 Z5 A8 s4 S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大师可贵,大师的老师更是独具慧眼。 V7 h; c8 E z6 Q" t! b& r3 W
如今许多人慨叹“中国出不了大师”,其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常看“官衔”、“文凭”而忽略真才实学。大师的老师们,一是学问高深;二是品德高尚;三是胸怀宽阔,志存高远。他们不一定是“高官”,而是真正的高人。问题是要让这些不是高官而确实是高人的人有足够的话语权、推荐权和培养权。这可能也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一个重要方面。千万要防止内耗、嫉忌、排斥、堵截。
$ m7 g1 u* e: S; O 森严的级别
1 q: i2 K; k. A% D+ l 中国的官本位,等级森严,十分峻刻。不仅生者,逝者亦如斯。/ |9 n' c: z2 `) X% L
我在处理一件丧事的过程中,体会到此事非同小可。原本是一位老同志逝去前,嘱咐儿子:“我与你妈,一生为革命,南征北战,聚少离多,我死后无奢求,但得与你妈同穴而眠长相守。”他儿子说父亲一生清廉,别无他求,只此一事可否?我贸然答:“当然,当然,夫妻生死同眠,乃天理耳。 ”
1 g, I& z o2 r 但到了殡仪馆,馆长嗤我“不学习中央文件”。为何?老同志是九级干部,目前不够上雨花台,但可上菊花台,他夫人是十九级干部,对不起,不在一个格子上。他问我:“你知道什么人才能上八宝山?而其中又有一室、二室……都要按级别来。 ”7 w' K$ n7 T! z6 m
这就把我问住了。我夸下海口在前,至此难以下台。最后是通过地方,合葬于打游击的茅山之麓。5 K Y+ _9 ~8 l0 @% _) m
至于活人的等级差别,大家熟知,不说也罢,问题是死了还不得平等,或“从宽”一些,悲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