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管理供应商?Bob Liu (October 6, 2012 8:31 AM) | 评论(1) 3 b9 s/ N- R5 H* H3 v" Q( `- Z F
) ]/ v7 V. b; t3 V: I% s凡是个公司都有采购,但并不见得有系统的供应商管理,年营业额成千上万亿元的大公司也不例外。很多公司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管理流程,供应商的评估、选择、签约和后续绩效管理主要取决于员工的个人能力,没法系统保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及后续绩效。这些公司也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管理组织。采购虽说是管理供应商的对口组织,但行使供应商管理职责的还有设计、运营、生产等部门,这些部门之间协调困难,总部和众多分公司之间也是,结果是很难形成公司层面的合力,削弱了公司的议价能力,采购的规模效益也体现不出来。至于供应商的绩效KPI,很多公司有多个信息系统,但缺乏统一的物料和供应商编码,系统集成困难,KPI统计没法客观、及时进行,既不能系统指导供应商层面的改进,也不能有效地指导新生意的分配,形不成闭环管理。( A, @+ K2 y( l9 d: \
& U7 r2 Q# C) n& W- H1 w所以要进行系统的供应商管理。不过且慢,组建供应商管理团队、构建供应商管理流程、开发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都需要资源。资源从哪里来?现有的采购人员多年从事"小采购",忙于订单层面的工作,技能落后,几乎不可能帮你建立系统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你要么得雇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要么得找咨询公司,要么得花大力气培训现有员工。这些都需要资源。找老总要,第一个问题便是回报是什么?公司大了,要做的事太多,哪儿都需要资源,做哪些,不做哪些,得看投资回报。% b4 l3 G: M9 u! F
我想从三幅图探讨供应商管理的投资回报。2 q# j2 Z9 k# j2 k) |/ x6 m
! K& L1 I# s4 X' S0 n图1表明,战略寻源/集中采购让供应商的价值最大化,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供应商(绩效)管理,四分之三的节支会在18个月内消失殆尽。打个比方,战略寻源/集中采购就如高考,供应商辛辛苦苦考上后,如果没了后续管理,就如学生们"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绩效自然下滑,以前给的降价也会通过各种方式补偿回来。这就是图1中①所示的。怎么办?很简单的办法就是"继续考试" --- 两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这就是②所示的供应商绩效管理。但"考试"的效果有限,就如体育运动中不能以赛代练:考试可以维持成绩,或许可以提高些许,但没法显著地进一步提高。这就得从③着手,即在供应商协作和集成上下功夫。供应商协作和集成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通过精益生产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电子商务降低交易成本、通过价值工程/价值分析在设计上降低成本。三管齐下,才能把产品的总成本降下来。而要做到这点,离不开系统的供应商管理。; K: A, v8 I/ T3 E1 L' l* ?2 U; a# o
6 W* {( y2 k! a* R

7 y( d: C; q# l; D3 ]' }3 Y3 @4 l5 F8 C: R+ ]
如果说战略寻源是给供应商绩效打下好基础,供应商协作和集成则是让供应商的绩效更上层楼。前者主要通过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和谈判,后者则是从降低成本的方式降低价格,因而更能持久。对于大型本土企业来说,最近成十年大都进行了一系列的集中采购和战略寻源,有些数年都达到两位数的年度降本,在证明了采购的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公司对采购的期望。战略寻源和集中采购是一次性降本活动,比如当集中采购到一定程度,你就没法继续靠集中采购额来大幅降本。那更进一步的降本从何而来?公司必须得走图1中的③的路,即通过供应商协作和集成,把成本拿掉以降本。图2通过一个汽车行业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供应商协作和集成的价值。: j6 ?# ^; }) f8 H/ \" h
$ ^0 |+ P: h4 K" `+ n图2摘自戴维•尼尔森的书,它量化了图1中三种不同的供应商管理。在这个案例里,尼尔森选择一组汽车零部件,统计对象为日美的主要汽车生产厂商,分析其采购价格从1992年1998年间的变化。对于供应商管理差的公司来说,6年间光通货膨胀就让价格上升近17个百分点;供应商管理较好的公司能够部分遏制通货膨胀,但价格也上升7个百分点左右;而供应商管理一流的公司,除了能击败通货膨胀外,还能降本18个百分点左右。从最好到最差,相差35个百分点,意味着10亿美金的差距。
3 r' b# E; N- T4 O4 r d4 K8 h( g8 K- F' f4 P. [+ z, V* D+ |0 n

r% w1 }4 X; x3 c% n
8 _, e6 i. i* Q# c& _尼尔森在美国采购和供应管理界是元老级的人物。作为供应管理协会(ISM)的前主席,他先后供职福特、本田(美国)、迪尔、德尔福等公司。当他负责本田(美国)的采购部时,本田(美国)获得了美国《采购》杂志评选的"采购金牌"。本田(美国)获奖,主要得益于其一流的供应商开发体系和绩效提高。图2中的案例说的就是这点。在这里,尼尔森也证明日美不同的供应商管理方式,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案例中供应商管理最好的公司是一个日系在美车厂。该车厂秉承日本的供应商管理思想,强调供应商开发,即帮助供应商系统提高质量、生产和管理体系,消除浪费,推进价值工程、价值分析,从根本上降低成本,从而得以降低价格。这是深层次的供应商管理,要求双方深度合作、协作。美系车厂传统上与供应商保持距离,相互防范,采购降本手段单一,主要是通过谈判,做利润转移的游戏。长此以往,强制压价使得双方关系势同水火,供应商利润薄如刀刃。科尔尼研究报告表明,2009年,一半的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面临倒闭。底特律的三大整车厂,尽管刮净了供应商的最后一个银元,还是没法在价格上和日系车厂竞争,通用和克莱斯勒的相继破产,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c: ^' b1 N8 v' O6 l1 C
7 S1 d# M2 w/ v2 ^, r$ s) p
* r! ^: i7 s, f1 y4 \0 O9 k图3是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这是佐治亚理工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该研究搜集了885个有过供应链中断事故的上市公司,研究中断前一年和中断后两年的公司绩效。不管是销售额还是股价还是营业利润,都在供应链中断后受到严重影响。而造成中断的主要原因是供应商没法供货,不管是因为天灾人祸,还是财务金融危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供应链也全球化,供应链中断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如何系统确认、管理和控制供应商风险,从而降低供应链中断的可能和风险,上升到很多公司的议事日程。9 [' L! m- f, V2 m- P4 a1 l8 R3 A
( k1 K: }( b: C- r
. X3 P: n, w0 u' N2 N3 _; _9 Q4 Q, R3 ? & l3 i& R( n5 F
8 H% Z* {- s- k* n. S, \% G7 k( Q% c) h3 T: T/ c8 e
金融危机余波荡漾,供应风险不断,本土企业也认识到供应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2012年初我在国内,一个本土大公司问,有没有风险管理咨询公司可以推荐?没过几天,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也在问同样的问题。这两个公司都在高科技行业,问的人都是采购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两个月后,一个大型的能源公司先是问一个IBM的前高管,该高管转问到我这边,问题还是同样:有没有好的风险咨询公司可以推荐?这三个公司都是国内500强规模。三个看似偶然的事情发生了,显示本土企业对供应风险的重视。而供应风险管理是系统的供应商管理的一部分。
" k0 F2 U3 p3 ^1 e
, `3 w, o9 ]8 f0 c7 h( e9 z2 w+ n! Z. U9 G3 f+ m5 q2 Q& R
讲完了这三幅图,我们明白,系统、深度的供应商管理是增加供应商价值、控制供应风险所必不可少的。最后我还想讲第四幅图,即供应链的全球化。
, G3 O1 |& V- u8 T" o- [ `5 `! Y0 J7 g
5 x$ ]9 g. {1 y* F) V& q# o
1 Q3 M3 X! e. v- y
2 D5 L* _ _8 C1 D( Z5 C 图4说的是供应链结构的变化。在传统的两元供应链下,供应商以下次级供应商都在本土,集中在同一个行业,供应链的可见度高、可控性强。而在技术发展的驱动下,供应链在全球化、复杂化。就拿电子产品来说,大多电子产品是在中国加工、组装;不管是多简单的产品,他们大多采用芯片:芯片主要在台湾、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生产;给芯片厂家提供生产设备的供应商集中在美日欧;给设备厂商生产零部件的供应商则遍布亚洲和北美。这是个典型的全球供应链。供应链的跨度在增大、长度在增加,可见度和可控性在下降,受自然灾害、政治危机、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大,例如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芯片短缺、2011年日本地震后的短缺,在很多人心中想必还历历在目。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公司加强供应商管理。此外,金融危机下,供应商经过数度整合,议价能力增加,这也要求公司增强供应商管理、增强公司的议价能力。
5 ?4 _) k' h3 b* g8 T5 x+ Z6 {6 B
. }0 A u2 J4 K最后,就是本土企业如果要全球化,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全球采购,把世界上最优秀的供应商吸纳进来。在高度专业化的今天,没有全球一流的供应商,就不可能开发出全球一流的产品。作为管理公司外在资源的责任人,采购部门也被推到前台,可是他们准备好了吗?
" N8 x4 ^0 |# B% N; w1 Q( t6 M: a! n, j' }
: }7 ~; b: \2 `" g- O4 J* }3 o9 W4 s. S; z0 c( o! l( |
) _) @( T2 w' k9 ~; Q& T"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