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324|回复: 77

设备管理工作者的七大认识误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5 09: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设备管理工作者的七大认识误区!+ J$ A* @, d, S5 {) y
    设备管理是保证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化生产的基础。由于长期受传统的维修模式和事后维修思想的影响,目前国内企业的设备管理中普遍存在七大认识误区,严重阻碍了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现代化进程。为了适应现代化设备管理模式的需要,设备管理人员必须走出误区,建立新的认识体系。
: }$ _$ n7 s  s  y6 z* f, T5 k3 G, F    ; ^! L; c) n$ d! V: L/ A
    误区之一:只要是设备都会出故障。
# O. ^" @+ f2 H2 G: `( D8 x& n    更正: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思想显示,只要以可靠性数据分析为依据,采用先进的测试技术和诊断方法,就可以实现设备故障为零。这种思想使维修工作有了较强的针对性,使主客观更加一致,增强了科学性,减少了盲动性。
$ J! h2 f/ ^6 [. z    误区之二:设备一定要定期大修。
3 o- Q3 `0 Q4 I! j6 o5 j3 m  W$ m    更正:近年的研究表明,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设备的可靠性日益提高,而设备的无形磨损日渐加速。60%以上的设备故障率曲线只有初始故障期,却无耗损故障期。盲目大修会引入新的初始故障期,增加设备故障率。由于设备不同部件的运动不同、负载不同、工作环境不同,因而磨蚀、老化、损坏不同,局部修理,即小修、项修、总成或组件维修更经济合理。
% O, l- k  b1 K5 }5 o# K* ^    误区之三:不出故障,很难找到故障的原因。
4 b, a+ C2 }' U( |2 p    更正:故障不会凭空出现,而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尘土、油污、应力、微裂纹、腐蚀、松动、接触不良、老化等问题都是引发故障的原因。所以,故障下面有大量隐含的问题需要我们去仔细观察和发现,这也是全员维修的意义所在。只要强化基础,从细微之处做起,如检查、清洁、保养、防腐、减振、平衡等,就能防患于未然,也是最经济的设备维修策略。
- o: O  `  B7 ^" u. Z3 a& y    误区之四:备件管理很难解决好保证维修和压缩备件库存的矛盾。$ ~4 w. T, ?. ]1 w3 i* E
    更正:只要把备件合理分类,关键备件作冗余储存,一般备件正常储存,不重要备件可短缺储存,还有大量备件作零库存,可以既降低库存成本,又不会造成紧急短缺。如:按照“关键性”对设备、部件、零件都进行A、B、C分类,从AAA到CCC,按照关键性程度,分轻重缓急分别作冗余库存、一般库存、可短缺库存及只存信息不存零件的零库存管理。+ Z/ ]+ Z$ D5 o; k& a5 f6 ]7 j+ X
    误区之五:让操作工参与维修设备是不可能的。                                                           
$ Q8 O2 J( D: c7 s0 S' `4 {2 h    更正:操作工天天接触设备,最了解设备各种性能;设备运行中的声音、温度、动作、气味、颜色等发生异常也是现场操作人员最先感知。因此,操作工是否能正确操作,对设备负不负责任,结果大不一样。随着设备自动化程度提高,操作会变得更简单、轻松,也使操作工对设备负更多责任成为可能。
8 s8 Q/ G8 ?: v% M. L* O1 {. H    误区之六:企业的设备管理组织结构是不能改变的。
" `6 b6 f5 {3 W( Z* k* D7 c    更正:设备管理组织应该朝着扁平化、专业搭接、工序优先、短路管理、淡化分工、模糊边界管理的方向不断努力。理由是:层次太多,制造更多问题,解决更少问题,管理周期变长,效率变低;生产现场如同战场,以工序优先为原则,同级可以指挥同级,使管理短路、反应快速;实施淡化分工、模糊边界可以使推诿扯皮变成主动补台;永远坚持因需设岗、以岗定人。  N1 l& E+ ]4 P3 ?
    误区之七:企业要有一支能够应付所有设备问题的维修队伍。
: J3 s! T) _6 v4 m* f+ g* t' S5 S) h8 \    更正:先进设备和落后维修队伍的矛盾永远存在。社会化维修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要做的是在维修资源的整合、维修管理上下工夫。. ^3 h, L! [7 }, u$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11: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                                      
发表于 2012-2-25 20: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文章,非常贴合实际中的情况,希望搞维修的和设备管理的都能看看。
发表于 2012-2-25 21: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嗯 设备的人 路过。。。
发表于 2012-2-27 20: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借鉴了  哈哈
发表于 2012-3-3 16: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点,很少企业会对这块小功夫。。都是请外面的维修队,或者厂家的来负责维修
发表于 2012-3-12 15: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可以学习,自己去实践实践。 谢了!
发表于 2012-3-14 14: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文章,非常贴合实际中的情况,希望搞维修的和设备管理的都能看看
发表于 2012-4-27 16: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文章
发表于 2012-4-27 18: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知道国产的设备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我想设备管理这块也没这么费神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8-3 11:09 , Processed in 0.07477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