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1年底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消息,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从1996年的不足2000人增至2009年的12769人。
, d% A) F. L/ R1996年至2009年共选派78524人,应回国45553人,实际回国44555人,按期回国率平均为97.81%。: D) @$ d5 k5 w
然而,如果算上规模庞大的自费留学人员,数据就显得不那么"喜人"了。据《中国统计年鉴》 的数据显示,6 @+ [" c8 n+ K3 Y* F
1992年,中国留学生的净回归率达到了50.39%,而2006年该数字仅为25.09%。教育部的数据则显示,1978年到2007年,+ Q! X; C* h& o& L6 Q
中国共有121.2万人出国,但整体返国率仅为26.38%。而据《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的统计,1978~2009年底,
1 t/ b! p, X- u0 S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共162.07万人,学成回国人数仅49.74万人,返国率也不到3成。
5 s9 {2 x" b+ C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归国的海外人员,其学术水准也并不是都能让人满意。
1 B7 T6 ]" r P+ {! l% T 身处国外的华裔学者的总体水平的确要高于海归。
5 j) Z: s8 u0 v) U) V 在2010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高级研究员曹聪就曾指出,
' b5 N2 Z; i, _" }/ q1 M) R" F8 D& ^, P尽管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以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学者,% J& C1 {1 v% ~
大多具有在海外求学和研究的经历,但从国外院校获得博士学位者不到一半。) U6 |. N! M0 r3 n* z# x4 X4 ~
一方面,高校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足位以待;另一方面,当国内科研环境和投入都大幅度提高之时,
S5 R2 ~9 s$ l3 }4 U1 O真正顶尖的高层次人才依然不愿"归巢",甚至宁可违约也要滞留国外,国内高校的"引援"似乎陷入了尴尬之中,
6 ^' K$ J0 Z9 q' U& S; e6 X( {7 \4 C而这种尴尬出现的原因何在?9 B- K# {5 x$ d$ y! b+ B ~
在人才自由流动的时代,再拿出国留学不回国就没有爱国情怀来说事,已经有些过时了。# p/ |6 I* c: a# i8 b/ P; S) R. z
我们需要全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钱思进表示,! ^% j0 f; s; a: {" G+ v
在他的同事和学生中间并不乏"海不归"者,他们选择国外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不适应国内科研环境是一项重要原因。7 A. Y- y; ?6 _! [+ t
"在他们看来,相比于国外,国内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有着太多科学以外的因素,, ] n2 o5 H. U; j
而这些并不是仅仅提高硬件上的科研条件就可以中和的。"钱思进说,仅以科研经费为例,
9 X% Y& K; r' P! t! o0 s {% ^8 `目前相关机构给予科研人员的经费的确在增多,但是否能够分配合理?# A7 y- k) ~$ V7 V6 T. i$ c+ T+ K+ }
是否每个相关科研人员对经费的申请、分配和使用都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发言权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正视。
|8 p# b. s6 D' u. V" `# I @ 对此,饶毅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内在社会等各个方面,还遗留一个很强的习惯,
- V) J. m* H( R* E* P0 Z经常在考虑人际间的关系,这是阻碍我们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人花过多的时间用于平衡和协调人事网络,3 K: B! Y# e/ w. m$ i; [
这样的话耽误了做事,而且使一部分应该投入做事的人或某个人的意念和智力,不得不投入到搞人事关系中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O* Y4 d& d ~
"学校,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居然成了赚钱的企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也是不平等的,如果你没关系和路子,不太好办。$ m' q" ]& G+ F
还有,国内的各种人事关系复杂,活得会很累。何必去海归蹚这个浑水呢?"这段出自一位"海不归"口中的话,
& u$ x" O6 X* l/ u听起来也许有些刺耳,但如果有关部门能正视问题并作出一定程度的改进,那么在海外学子的眼中,归国之路也许就不会那么遥远了。
4 r+ z0 v( P' l! y3 e5 Q点评:7 h( @2 N/ o& ?/ ]1 i- L8 S+ p! ~
国内实际上是半奴隶半封建制度这无法否定吧(我这里不说党话,说真话)。
, e+ I" R8 R; z5 v他们一回来,就要面对极其强硬的学阀和帮派,基本是完全垄断的经费管理和机会,还有无数小人在折腾人,哪里能做事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