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528|回复: 36

关于运十的转帖----请998大侠来说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7 19: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看到一篇说运十的帖子,阿拉看了将信将疑,现在看东西都云里雾里,不知道该信什么{:soso_e113:}
* I" v& V0 G+ U& k5 ^- c. Q) C- L  有知道的朋友也来说几句,大家一起思考下运十停掉的真正原因。998大侠对这段历史比较了解,欢迎大侠发表意见。/ K9 K3 P' @8 a* Q

" I/ O1 u/ c# b  }8 C在上海飞机制造厂的一个角落里,孤零零地停着一架外形独特的大型喷气客机,它已经15年没有升空(1984年国家财政停止拨款、1985年2月被迫停飞),它就是时至今日仅存的一架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四发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飞机,它的性能和技术水平大体相当于当时美国已研制成功的波音707。当看到“波音”、“空客”在我们的领空满天飞舞时,我们切不要忘记,在这架飞机身上,记载了中国航空工业曾经一度辉煌的过去,也反衬着航空工业今日的消沉。  
) Y7 \9 x# m# Q* F    80年代初,围绕运十的试飞成功,新闻媒体曾作过许多报道,但到了现在,除了业内人士,运十几乎完全被遗忘了。1 z2 o, X; H. I) L% [5 c
      一、运十的立项和研制5 T' \9 b" l+ J0 }$ M- G  o
      谁能想象得到,我们自己的大型喷气客机,是在“文革”中的1970年立项、仅比欧洲“空中客车”晚两年上马的呢?( `: G! t+ J! j6 j1 A9 x7 G! t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当时的中央领导,对发展空军、发展航空工业高度重视。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战争创伤还没有来得及医治,中央就下决心成立空军。毛主席说过:没有裤子穿也要办空军。“一五”期间上156项工程时,毛主席说:我国是一个大国,世界上有的东西,我们不能样样都有,但是重要的东西如飞机和汽车,我们就一定要有。
7 K6 z5 O' N5 M      1954年,中国第一批飞机及其发动机试制成功,两年以后,中国首次试制的歼五喷气飞机获得成功,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之一。% s! q' @& s% K+ ]: T
      还在1968年,我国轰六(仿制苏联图-16喷气轰炸机)试飞成功后,周总理就提出:“能不能在轰六基础上设计一种喷气式客机?”陈毅元帅说:“我这个外交部长,出国不能坐自己的飞机,地位就与别的国家不同。”
8 l/ H' I8 a# p; o* Q0 l& }      1970年8月21日,国家计委、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向上海市下达了大型旅客机及其发动机的研制任务,这就是运十客机,代号“708工程”。与“708工程”同时立项的还有“701”(长征4号火箭基础)、“718”(“远望”号导弹卫星发射测量船)、“728”(秦山核电站)工程。这些项目开始时研制情况有的比708稍有逊色,但后来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D2 b6 d( x) F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708的研制和协调总装基地放在上海,因为上海工业基础好,要充分利用。1970年9月,三机部首批支援人员到达上海,由熊焰、马风山为设计组负责人。
1 C0 M0 V( h8 {* j3 R/ M1 X. j" J- Q/ C      1972年2月,在军委听取航空工业小组汇报的办公会上,叶剑英同志指出,搞708“这是全国人民的事,是中国人民的光荣”,“这是第一架大飞机,要从全国的设计人员中挑选出比较好的,来审查计”,“在军事上也有很大用处”,“缓办远轰,集中力量先搞708”。) p5 x! q/ ?0 W2 ]( K  }
      1973年,当有人提出买英国的VC-重O大型客机专利进行试制时,周总理在1974年2月批示:“同意不买这种专利,我们进口飞机品种已够多了”,从而保证了自行研制运十不受干扰。+ K8 h" x) k0 D. w; B2 p+ ]3 d' [
      在当时发展社会主义科技事业路线的指引下,在两弹一星成功经验的鼓舞下,从全国各地各部门调集的500多名技术人员,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革命加拼命的创业精神,协作攻关,历尽艰难,终于于一九七八年完成了飞机设计。一九八零年九月二十六日,运十客机首飞成功,从立项到首飞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 l1 a! Z1 r, d" z! M( `9 x
      二、运十的主要技术指标9 E; S+ i1 h- q& [" v8 T
      运十飞机的研制采用了近百项新材料,一百多项新标准、新工艺,获得了研制组织工作的宝贵经验。机体国产化率100%,除发动机向国外采购配套外,航电和机械系统国产化率超过96%。它的研制突破了苏联飞机的设计规范,是我国第一次参照美国适航条例FAR-25部标准研制的。整个研制过程没有依赖过一个洋人,她是我国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飞机。同时,运十大量引用了国外先进技术,绝不是象某人所说的是“闭关自守的产物”。可以说,708工程的实施,给我国航空科研设计带来了质的飞跃。
$ Z2 m* W( {% W/ Y7 q/ e      运十客舱按经济舱布置是178座,混合级布置124座,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最大巡航速度974公里/小时,实用升限高达12000米,最大航程8300公里,与波音707是同一量级,但不是波音707的翻版。
& D( c3 l; a3 E! `      运十共试制了两架,一架作静力强度试验,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一架从1980年9月首次试飞上天后,先后飞到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郑州、合肥、广州、昆明、成都,7次飞到拉萨。至1985年2月停飞为止,总共累计试飞130架次,170飞行小时,没有发生过问题。运十的系列化发展设想也曾着手考虑。4 m9 _* x! n$ k. }" C* G
      运十的座公里耗油量优于伊尔-62和“三叉戟”飞机。80年代初,“三叉戟”飞机仍是我国民航机队的主力机种之一,运十能在主要性能上超过它,对航空工业还比较落后的我国来说,其意义非常巨大。
* i- v7 |4 D5 \5 c6 r2 V, \      运十的研制费用总计5.8亿元人民币,而西方研制一架民用大型客机的费用一般是15-20亿美元。6 f) F$ o' B4 V* O6 I) w% l; e
      运十取得的初步成果说明,我国是有能力把研制大飞机的愿望变成现实的。" \; H8 s% F! p5 q  A5 T
      三、运十成功的意义
. m# K4 h- G4 \+ w- G      运十是由中央直接指挥、中央各部委、军队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262个具体单位集体创作、大力协同的产物。她的研制成功, 使我国拥有了自已设计制造大型飞机的复杂技术,这不仅填补了我国民航工业以前不能制造大型飞机的空白,使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掌握了制造100吨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而且在Y10研制的10年中,还同步研制成功了与JT3D-7性能相当的915发动机,并成功地装在707上进行了飞行试验。最难能可贵的还在于培养和锻炼了队伍,为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机工业打下了基础。这是我国航空界的一笔宝贵财富。1 }# e6 }8 ~- `; W" o3 \
      当时,国内舆论界称赞它是“自力更生与引进国外技术的一次很好的结合”。西方对我国运十研制成功给以极大关注。路透社说:“在得到这种高度的技术时,再也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了。”波音一位副总裁看了飞机,了解了情况之后说:“如何研制大型喷气式运输机,你们也毕业了,我们不过早毕业而已”。美国道格拉斯一副总裁看了飞机之后说:“你们航空工业一下子赶上来了15年”。
7 G. u! I& T5 s* A5 W      航空工业从它在世界上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先导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集材料、机械、发动机、空气动力、电子与自动控制、武器等最前沿技术之大成,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国防实力的象征。我国的航空工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多年中,它与我国的航天事业比翼齐飞,迅猛发展,各个系列型号的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陆续飞上蓝天,而运十的研制成功,正是我国当时航空工业飞速发展的集成和写照,使我国航空工业的规模和科技水平一跃成为仅次于美苏的第三大国。" V2 d/ O# W- G+ Q& J' i+ v
      航空工业是军民两用的,大型民航机是军民通用的,同时也是加油、预警、指挥、电子等各种飞机的载体。象运十就可以较容易地改装成军用运输机、加油机、预警机、指挥机,在军事上有着重要意义。' J6 Y: f' k2 }8 N; g
   
* R" P# H  ^1 c" A" h8 s3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9: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运十下马原因的分析
6 l0 f2 H& w4 D  l+ d$ u9 Z5 q  ]% c' n9 j( R+ R
  
0 b, W) e; C0 Q$ o/ I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关乎国家战略实力与地位的重大项目,竟然连一条能摆到桌面上来的理由也没有,甚至连一个决定下马的正式文件也没有,就在大功告成之后被毫无道理地终止了,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前途和希望的已经呱呱坠地的运十被活活地饿死在摇篮里。运十的下马,表面上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是技术不过关,其二是没有经费,其三是没有市场。
( s1 h' @2 w2 ]
; J. C9 y  U& S. }  4 X+ k$ o6 H3 `9 u4 I8 t! A
    1、果真是运十先天不足有致命的缺陷吗?$ Y  m# Q& {# O2 Q0 J* E4 I
; v' I7 |1 [8 A5 ^% b( c" ~
  " ?) F5 \$ N1 O6 x+ `9 Z  [) _
    在运十研制过程中,其设计规范、适航标准、机翼气动、结构和系统综合等各方面都达到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水平;设计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相当充分,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选用新材料76项、新标准164项、新产品305项,并在国内首次将计算机用于飞机设计;试飞结果说明其高速性能比波音707还好,油耗低于三叉戟而和波音707相当,安全可靠易操纵和机场适应性好,试飞起落130次、飞行170个小时,飞了北京、上海、哈尔滨、乌鲁木齐、昆明,甚至还飞了拉萨七次,都没有发生过问题。; s, R! m' H1 J2 K, B- L* c
' a+ y& E6 i% V' v; B
  
, u! j% ]4 |8 o; @" V: w    当然,运十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当时提出的主要问题有:(1)飞机的疲劳试验尚待进行;(2)当时选用国产高强度铝合金LC4韧性较低,对缺口敏感性、耐应力腐蚀及疲劳性均较差;(3)油耗较高;(4)噪音较大(都已有改进方案);(5)如何达到适航性要求,由于国内缺少权威的实际工作机构,还有较大的难度等。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其中第一个问题只是需要追加资金,将试验继续下去的问题,而质量问题只有在继续研制过程中才能得到解决。这些问题恰恰说明了,我们研制干线飞机已经前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如果坚定不移地继续研制下去,相信到了今天,运十早已趋于完善并付诸实用,并且有了若干改进型,至少应该像运七那样得到国内市场的认可了。
( `/ s" I' a1 {# |6 t" Z. Y7 s, o" W& S, n
  
' Y. H$ R* u& \. E/ l    任何重大技术和产品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的优越和臻于完美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发现缺点、不断改进中实现的。美国的波音、麦道飞机在大批量生产许多年后还在不断从事故中吸取教训不断通知用户更换改装部件。这在科技界已是常识,怎么能苛求于运十呢?哪一个活人在做因噎废食的蠢事呢?0 _: `: V/ d+ `$ m  a$ o$ e) l
, {) \* E0 p( u, X7 S' ^
  + L& }3 a# W# s8 G- R
    2、果真是国家财政困难、运十研制费用过高而难以承受吗?/ D$ u1 C# A8 T  H! Z1 F6 N
- F% }0 k' L& y1 _. k$ ^
  % H4 l1 \- Y, v) G& e+ ?, r
    运十的研制费用仅花了5.37亿人民币,而国外同类型飞机的研制费用至少几十亿美元,显然,运十的研制费用是十分低廉的。
# a2 r9 {( S: Q
9 ?0 K0 Y" F5 D( K, w  6 f+ @$ ~5 t& `. Z. q
    运十是由于在1984年国家财政停止拨款而不得不停止试??处于“浩劫”时期,那时都能拿出钱来上马搞运十,那么到了一九八四年拨乱反正许多年后,而且是在运十试飞成功三四年后,只需要继续试飞定型就可以投入生产使用了,反拿不出这笔钱了吗?很显然,决不是这个原因。
/ i, }3 E9 ^- v6 M( B+ _" z, J* U% M# B; ]7 j. i
  
1 W: B9 ~* a* _. n& \' u( U7 j  a    3、果真是国家没有这种需要,市场没有这种需求吗?
4 ?) C+ S) Z& y% t) v* i1 |1 W7 i8 M, A& v) z4 r
  
# H  X( Y; u$ m- z6 |    也绝不是的。正是从80年代初起,我国民航事业迅速发展,1980-1985年民航航空运输总周转量,每年增长242%。运力增长中,干线飞机占80%以上。自一九八零年起的十八年中,我国航空运输周转总量和旅客运输量两项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20.2%和16.4%,已累计花了150多亿美元,买了500架飞机。据预测,一九九八年至二零一六年,中国航空业还要买1600多架飞机,价值757.4亿美元。我国飞机的购买量已占波音和空中客车世界总销量的10%,这两家飞机公司已牢牢地占据了中国的干线飞机市场。社会主义中国对这种战略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目前已被国际垄断资本完全控制了。看来说没有需求只是不需求自己造的大飞机罢了。
- }5 U% S& y& }, g0 c' D! a% x% B8 L& v5 y" Q8 ]- P. U9 x0 X
  . J5 l) r0 V) }% S' n3 J% l
    那么运十下马的原因究竟何在?局外人无从得知,但从一些披露的事实可见端倪。
$ F- Q* r( g" G3 D
% L/ _9 i, B" [* R+ X# H  2 e! u: `) J9 J4 h
    80年代运十首次试飞之前,某人曾提出“倾向于停止研制”的意见。运十首飞成功后,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扬眉吐气。但有人不顾运十是毛主席、周总理生前亲自关心、国务院下达了两个文件、叶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听取过多次汇报并作过多次重要指示的事实,也不顾运十飞机全体研制人员的强烈呼吁,竟然将其污蔑为“王洪文那小子在上海搞了一个波音708”。试飞成功几年后,还把运十作为“拔苗助长”的反面经验看待,说研制运十“是一个决策上的错误”、“闭关自守的产物”,结果是想“一步登天,欲速则不达”,对运十横加迫害。这种态度和当年对造船工业持消极态度的“造船不如买船”如出一辙。这毫不奇怪,从古到今,从社会改造到科技发展,在每一个有意义的进步面前,都会有消极取消派。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不也有人曾主张下马吗?3 T" U/ s4 {/ [3 t& ?# v

) R9 T. M( J9 a  
6 A/ a5 a, c3 h/ S1 B) c( y/ K3 j7 \    就国外而言,美国的麦道飞机公司也下决心要“打倒运十”。这也也毫不奇怪,否则他们就无法进入并占领中国航空市场,国外敌对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哪一点进步不是恨得咬牙切齿的呢?& H$ h3 g/ j- ^
4 b' ]0 T' }; O+ i9 l" a$ R+ m
  " i& c7 m7 A+ w' K  T/ Q
    但是,运十也有强大的支持力量。
8 d& Q# W7 v7 T- s1 J' G. B5 y3 L% G/ Y5 Q9 k. q
  
& ~( b8 _# s, L# D+ C    1981年1月2日,国家计委国防局向中央财经小组写了情况汇报,提出运十应当继续研制并安排一些费用。1981年2月11日,三机部正式向中央财经小组请示,要求国家在1985年前为运十投资1.7亿元,拨流动资金1.6亿元,同时表示如果资金到位,运十飞机到1990年可交付16架,要求民航接收使用。1981年5月,三机部、上海市根据薄一波副总理的指示,邀请了包括范绪箕(航空老专家,原南京航空学院院长,时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吴仲华(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王俊奎(北京航空学院教授)等,以及经济、冶金、化工方面的专家共55位同志,对运十飞机进行实地考察后举行了评审会议,结论是:建议工程不能停,成果不能丢,队伍不能散。1981年8月13日,三机部和上海市又联合向国务院写了报告,反映上海专家论证会情况,提出运十继续搞下去,最多只需研制经费1.168亿元等三个方案。1981年内,三机部与上海市两次向国务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写报告,国家计委国防局也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写情况反映,建议批准继续研制,并希望民航采用,都没有得到批复。( }, b- \" B: a5 Y/ F4 D6 D* D, y

: x6 H1 x2 S" t' u  $ T* U6 G; ^9 @* j
    1982年12月18日,民航总局向国家计委并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运十飞机有关问题的报告》,认为:上海研制出100吨级大型客机原型机确属不易,但该机安全可靠性得不到保证,经济性差,民航是否采用,只能在定型后才能正式表态。- C" w6 B/ J! m  u) M3 N2 e

' C( W4 T& i0 ?  
0 m8 w  e/ V7 p  d    眼看着当年在为国争光的崇高目标鼓舞下,付出了大量心血而得到的成果被弃置,1984年6月4日,上海飞机研究所219位同志联合上书,呼吁不要花巨额外汇去组装DC-9超80(即MD-82),建议在运十基础上发展我国民机工业。然而,这些意见没有被采纳。令人费解的是,国务院在其后的一次常务会议、一次上海会议上明确作出的“自主研制干线飞机”的方针,甚至最高权威人士在一九八一年也两次发出了“今后国内统统用国产飞机”的指令,都没有算数。这就令人奇怪了,在那时的中国体制下,究竟是什么人物在中国说了算数?到底是谁如此胆大妄为,对于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产业项目,竟敢停止国家财政拨款而将其活活饿死在摇篮里?7 n: @; P8 h* i/ h8 Q% A& V* D* v

  o; g& |: Q3 |7 w- i% j  
% t( y" m/ f* b    就在1985年,美国麦道公司做成了DC-9超80在上海组装的生意。尔后在西方《财富》杂志上吹嘘自己是怎么做成10亿美元的生意的,说“因为上海搞过运十,我们才与上海合作,如果不扳倒运十,美国飞机就不好打进中国”。4 t7 }. n: c. v3 J4 c0 o, `
- r( \2 |6 _! K" s1 O
  
* Y4 a4 E9 T/ [& A3 G8 R    众所周知,运十被拉下下马后,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重新研制国内干线大型飞机。于是乎开始了飞机选型、总设计单位定点、选择国外合作对象、编制可行性报告。这个可行性报告一直搞了6年,直到一九九二年初才上报,研制项目也演变成了中美合作生产MD90。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国务院下发文件,下决心研制150座以上的干线飞机,最后落实的还是与国外合作研制100座的大支线飞机AE100。在此背景下,主管部门又提出了个“三步走计划”:第一步,中美合作制造装配MD80/90;第二步,中外合作研制AE100,约在13年后的2005年服役;第三步,自行设计制造180座飞机,在18年后的2010年实现。
$ c9 |  X* e/ g- X8 z5 G% s9 o2 s- D# L) a
  ' {( n$ M1 n( j: @7 K# S) \2 L
    “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步,麦道被波音兼并,我们在上海的麦道装配线也就走上了绝路。其结果是,原准备做第三架运十的价值数千万元的材料,在为上海飞机制造厂和麦道合作作准备时,练铆钉枪用了!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曾经自豪地制造出自己的大型喷气式客机的工人们,这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 P. o6 B% D: o" [' m! W
& X5 A% l' x  ^0 o  
9 {( a/ a1 [! O* E    “三步走计划”的第二步,欧洲空中客车单方面毁约,被人耍了一个大头。+ Z# j" n/ X9 c% f

+ m/ l( M% H* b  $ z8 `% B+ d- b" u; r. J/ d
    到一九九八年,这一个“三步走计划”完全落空,美好的梦想落得两记重拳,而中国航空工业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成果仍然是20年前研制成功的、几乎被人完全遗忘了的、孤零零地停放在厂房里的运十!
/ d# n9 ?, n+ F: n0 U) c* W
: A5 a3 c" |% ^. A& [$ p

点评

运十安装四台发动机,人家西方国家已经采用双发了,四台发动机成本高,油耗高,所以运十飞机在设计时就非常落后,经济性欠佳,没法通过市场化竞争自然是越造越赔钱的玩意。  发表于 2013-3-19 20: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9: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运十下马的损失
/ g# N7 `' m( A% M2 u( K$ U. M+ w; f" M5 H+ ^+ _# m
  
3 j1 _! B) D: V5 w# _    1、运十下马直接的损失是明明白白摆着的,5.4亿人民币的投资付之东流。
5 m8 _, |; j" ^! R; C
1 i- f, [  H" E8 g  
) w! n8 `8 e5 C- Y    2、我国航空工业在大型喷气式客机研究中迎头赶上的15年时间又退了回去(按本作发表的时间计)。
; _* _( F! d1 n( B3 H1 f# D
- a/ E% n" @5 @2 I  
  A% z' t* T- P6 D% K    3、更令人痛心的是沉重打击了自己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士气和志气,搞散了队伍。
/ E, W( }3 M* }& v' o$ j; U0 j; q: D8 D/ z) l0 k" M
  
! a3 l' {: ]  R! w    我国通过研制运十飞机,已经积聚起了一支科研技术力量,并且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实践经验,他们本来可以以此为基础大显身手,成为研制民航大飞机的基本技术队伍,就像航天部门今天的情况一样,可惜运十下马和国家在大型飞机决策上的问题,这支航空科技队伍至今还没有得到施展才智抱负的舞台(到本作发表时)。
6 r: v: y) f' H& S' A: H3 p# ~5 O8 \
  + `$ O, F! l  s6 ^1 O" s5 r
    运十的总设计师马凤山因气郁而过早逝世。积累了丰富的系统实践经验的研制队伍在白白浪费消磨了十五年后,今天正面临着最后的散失。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的拥有几十万职工、200余家企业、20余家飞机和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30多家研究院所的我国航空工业却面临着转产民品、自身难保、没有出路、下岗分流、发不出工资的空前严峻的困难局面(到本作发表时)。5 h0 p4 ~0 K+ _5 ~- Z

" |3 q5 J, _$ k/ |' \1 G9 I  
$ q4 n8 }/ A$ o% l8 h8 B+ e    1993年,台湾成功大学航空研究所、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及其航空中心的教授、专家,有三批访问上海,看运十飞机及录像后表示:70年代,国内自行研制大型喷气客机的成功,表明了中国在民机研制方面的巨大潜力。在此基础上,如进一步改进,有可能成为中国的A300系列,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F1 J5 R  X1 j0 H7 }- d

" J& O& w3 \$ ~! @1 D1 p% e* ~  . P1 j. k7 y+ O# a! E, H$ O
    1993年3月31日,台湾工研院院长看了运十后说:“我们为中国这一航空工业的重大成就感到自豪。”+ r: x7 e; r* o: g

+ ?/ K, X% w7 e8 E$ I/ i; j  
7 z2 W3 g* K) ?/ U4 p    韩国代表说:你们有了这样的飞机,还怕什么波音、麦道!他们都对中止运十研制深表惋惜。
) ^4 D2 E9 }' a& e9 c- ~; K: R7 @4 k: z4 N0 D! L3 [
  : O/ q. F+ g: R- ]
    六、运十,国人永远的痛' o" W) T! ^5 L! P# F" w
& v% d  B$ }8 R4 w1 ]
  % `/ i+ @( T3 n, j  d' ^
    30年来(到本作发表时),空中客车已经成为挑战美国波音垄断地位的巨人,我们的运十却半途而废。而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研制的运载火箭,今天却在运送美国的卫星上天,在为国家赚取外汇,成为国威军威的象征。
" z& e8 ?; [% x2 T+ E) w& U
0 Z7 `4 X4 o- b9 `' o* ^  8 z+ }) ~' L4 q; M% a$ Q4 G; E
    在运十夭折十五年后的现在,中国的天空上,干线飞机已是清一色的舶来品,而支线飞机还是“文-革”中研制的运七、新舟60。在军用飞机方面,靠从破落的俄罗斯那里购买的几十架苏27支撑着空防,想从以色列买架预警机也因美国一瞪眼而罢休。" I9 t# [6 B* L6 ~5 X; z

+ d9 a: o- E3 H/ R2 u  
! b% E# F, d  \/ w    在祖国南大门发生美国侦察机入侵挑衅并撞毁我战机事件和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之后,我们突然发觉,中国在世界上的军事战略实力地位已明显弱化。在这些巨大的反差面前,反思运十的夭折,人们不能不产生思考,这到底是为什么?谁该为运十的夭折、为我国航空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重新拉大来负责任?
$ J' }% ]6 T/ }
8 A% T, w5 _9 n  
" S( u! k( |1 E" E1 e) Q/ _! j    因运十夭折而导致我国航空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重新拉大的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同样的状况还出现在其他许多行业。例如,建国后的前三十来年间,我国在对许多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控制中取得了令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的成就和进步,而在以后的二十来年中,其中的许多成就和进步早就无法维持,有些甚至大大倒退,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严重问题而处于束手无策的窘境。
" Y" h! X$ X- I3 I9 E, N. n
/ q/ _" ?2 R/ T. P) @  
9 Z' f- v3 q1 f5 x    近两年我国表彰的两弹一星功臣(注:1999.9.18)和袁隆平、吴文俊(注:2001.2.19)取得的成就也都是早在二十多年前完成的。那么,在这二十来年中,我国在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显著成就又有哪些呢?前几年就有人惊呼,我国科学技术面临着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重新拉大的危险,而实际上,这早已是客观存在着的严峻现实。几年前,国际权威的科技评估报告就已结论中国在国际上??,人们不得不产生疑问:这些年叫得震天响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是不是在放空炮?现实和政策之间差距如此之大,应当怎样加以说明和解释?4 `1 E/ J9 a4 K0 W6 w

3 M% L4 O- v" [: Y, z/ Q  . S7 I6 B- ], A
    中国的现实中,需要说明和解释的问题实在太多太多。扫黄,越扫越黄;打黑,越打越黑;反腐,越反越腐;农民减负,越减越重;国有企业改革承包经营的结果是大面积亏损、三角债;扭亏增盈、解三角债的结果是大批企业破产倒闭,最后一卖了之。如此等等,都没有谁出来给个象样的说明和解释,怎么指望对运十夭折的原因和责任给个清楚的说明和解释呢?
- ^$ Z5 }: g+ V% ~# \
2 @* {7 Q5 [; K% l; ~5 S  + r4 y. f5 @, `. w; u8 O
    运十的夭折,冤枉啊!从此,中国人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宏图大业、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壮志、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庄严承诺,就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
- c+ v* N2 S7 L7 ~4 i
: l' V/ Y: H$ [8 E8 o1 Q  
, i- F! T, f+ V8 l    运十,你是国人永远的痛!0 \$ j* ^( t$ j* ~, f5 J& g
% k  O$ h7 u+ G: m/ H2 [
  
( Q: s9 ~4 E+ e, q    我悲愤无以复加,欲哭无泪' Q" T, G/ x. O- r3 e6 r
4 j$ ]3 [9 `! Z9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9: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相关评论:2 n/ A  @3 P1 |( F" E3 h2 X4 x
) I% L, \/ R+ K5 d( O7 c, J
  " g. N5 [1 C  `
    1、像飞机这种典型的国家战略性产品,需要依靠坚强的国家意志以一贯之才能成功,领悟这一道理,从70年代以来我们又多花费了30多年时间。) e* w& y3 g! r$ q
8 C9 g+ f& o/ `+ J
  
6 M* c# A# S2 r( ~    70年代,中国喷气客机研制与空中客车几乎同时起步,经济舱179座、商载航程8300公里的干线飞机“运十”,仅比空客A-300晚两年起步,1980年首飞上天,七次飞到拉萨,获得了技术上的重大成功,但最终却因3000万人民币总装费用的断奶而于1985年中途夭折,独立的天空梦想让位于中国民机工业“三步走”的计划。而“三步走计划” 到一九九八年完全落空,干线飞机腾空的大门从此对中国紧闭。
  N; G5 [* N0 t% P, m
  G* [. g  G$ R% \2 p  
# g0 u* F; k* q    后人绝对难以理解当时的利益对峙,而对峙的一面就是爱国研究者破釜沉舟的自力更生精神。
$ d- V- H* |# O  }/ F( c4 ^
& V% V% I4 m8 |1 v+ g% c# V  
' P0 ^' E* M9 \    运十项目上的断奶,断送的不仅仅是一架飞机,而是中国航空工业20多年的腾飞机会。空客在运十夭折后的20年里持续投入约250亿美元,成长为可与波音抗衡的世界民机巨头,而中国在运十夭折之后的20年里,却用远远超过这个数目的美元购买着波音、空客的飞机,中国曾经拥有的民机工业的重要基础只能沦落为世界民机工业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车间。
% _( O8 r9 m! X+ Z4 E0 Z
+ w, S4 m1 H6 b  l* z$ M  % x8 n0 q( X0 B8 I! M4 b$ p# y
    21世纪初,中国启动ARJ21项目,这是被迫从世界航空业的“支线”跑道起飞的低等选择,起点似乎又回到30多年前。但几乎可以肯定,这也是中国航空工业最后一次腾飞的机会。) l4 z7 v. Q1 a) U$ N
( K, U; v+ F) s& s# [, o
  
" p8 V" P' Q0 w    2、最近,有许多人谈论这件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运十为什么下马。有不少人把沈图说成是运十下马的第一罪人,这实在是抬举了此人。沈图在运十的上与下上是起不到绝对作用的,试想,现在的一个部级干部能决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上马与下马?确切地说运十是政治的牺牲品。运十的主要工作是在1977年前完成的,设计和制造都在上海,当时的“四人帮“很重视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八十年代初,中国实际上的一号人物,因政治上的恩恩怨怨导至他对此项工程的冷淡,最后决定下马。一号人物让我们失去了许多东西,其中之一就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中国在世界上的科技实力排名已远不如七十年代,这便是最好的例证。! j8 r, G7 @3 |. K

# v& V- x) u$ K. _- L  
- y! E) T: A& v6 O# g    3、八十年代初期,在否定过去的狂潮中,在封锁时期喊出的“自力更生”的口号,被有的人说成是“闭关自守”。这些人光顾了否定、咒骂自己光辉的过去了,光顾了跟从着外国人爬行了,光顾了奴性发作了,却忘记了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狼允许羊吃草,是要羊付出代价的。我们与本来就心怀鬼胎的美国麦道合作了十几年,到头来只能给人家造造尾翼、舱门和自己吹吹牛皮。我们的“运十”下马以后,美国人喜不自禁的说:“运十不下马,我们的波音卖给谁去”。: C: {; Y, `0 E6 I  I
4 ~: c1 d# x! [% ]' }# L, 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7 19: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我们还是动画片强国呢,"大闹天宫"是何等精品巨制,相比同期日本那些小儿科动画片算个球,现在呢?搞出个喜洋洋就喜洋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7 20: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扫黄,越扫越黄;打黑,越打越黑;反腐,越反越腐;农民减负,越减越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7 20: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verfree 于 2011-12-27 20:38 编辑 ( K! D' l, v. Z
! V' N& |. D( {5 P
油耗低于三叉戟而和波音707相当2 {( u  R4 @$ Y

& E) J( p8 Y1 b) H% o, j+ C(3)油耗较高
% p* t$ O% R, J/ }9 i) B- B  W( a/ r6 S4 e
=========% @3 U- W2 P  a& v: a$ Q* {8 P0 W) m

3 T- V, ?) L2 K2 O5 ~3 g这该怎么理解?" u" ?- U# x' T7 @
* l# X: n$ [  i9 L4 L' n. h8 L
对比一下,感觉前面列举的技术优点都被后面五条全部否定了。
1 v7 O0 O0 y- \+ r
4 `2 ~1 Q; a3 ]2 G4 i, N    在运十研制过程中,其设计规范、适航标准、机翼气动、结构和系统综合等各方面都达到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水平;设计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相当充分,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选用新材料76项、新标准164项、新产品305项,并在国内首次将计算机用于飞机设计;试飞结果说明其高速性能比波音707还好,油耗低于三叉戟而和波音707相当,安全可靠易操纵和机场适应性好,试飞起落130次、飞行170个小时,飞了北京、上海、哈尔滨、乌鲁木齐、昆明,甚至还飞了拉萨七次,都没有发生过问题。6 W) l" V5 C3 A. W! P& |
! G% E( F: f# Q3 n! W! ~. A3 [! D& b* G6 w4 F3 l( f3 d2 F5 E5 ?2 Q
  1 v/当然,运十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当时提出的主要问题有:(1)飞机的疲劳试验尚待进行;(2)当时选用国产高强度铝合金LC4韧性较低,对缺口敏感性、耐应力腐蚀及疲劳性均较差;(3)油耗较高;(4)噪音较大(都已有改进方案);(5)如何达到适航性要求,由于国内缺少权威的实际工作机构,还有较大的难度等。
) F/ N+ f8 k* y6 k" f6 G( A
0 K! W* t6 O3 C/ k% {试飞起落130次、飞行170个小时,飞了北京、上海、哈尔滨、乌鲁木齐、昆明,甚至还飞了拉萨七次,都没有发生过问题。  x( i1 x2 |/ D
作为原型机,飞行次数和时间也太少了,还远不足以证明其可靠性。造辆汽车,实验时间也要比这多吧?
: [5 I0 J5 b$ _! `2 \7 h2 d# D* g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20002009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7 20: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坐等998大侠{:soso_e1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7 20:19: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_. ^" L0 T9 J* w  o& C

' A" }6 S, P9 w/ x1- R* L4 ]' S$ Z. D+ l5 c% d) \
! _! C- X& d3 B# o4 ^
2βξ棿
0 W# @% B5 m7 X/ Z  G, N! ]+ d2 L5 P- V% g5 A4 n# q& k5 Q) X7 U& B' i
3из* Z, A" y9 V8 g# `3 U4 g2 _7 b

4 j  Q# i3 i/ F4 o2 m4& ]/ q2 j6 o- s4 I/ m. T
6 p, U3 [) I) l8 g
5аò/ ~' f1 b% l  O' u

3 _* P$ {+ ?8 B' U# G; _9 O

点评

大哥您这是火星文还是密码?  发表于 2011-12-27 20: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7 20: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拉与这方面的人士聊过天,问题在哪里?# ^8 f* N6 N+ r! e3 ^# x: ~% N
0 A7 n9 {/ _9 m8 l
1,苏联一直在造客机,早年阿根廷也造,英国以前造的还非常好呢!后来都怎么了?要看你国力是否可以支持,国力不能支持,说啥白搭,
5 v$ e/ o0 B9 K0 p' I5 b7 h* t
4 R! `5 K1 |7 i3 H# _2,技术是否过关?比如人家的飞机几千架次才检修,你几十架次就修,你怎么玩?. x8 i. G& i8 E# b7 w
9 f+ S1 |! e( k; M
3,技术是发展的,你跟的上吗?米国航空工业是多向的,不仅玩飞机,还玩巡航导弹,有高额利润补偿飞机的研发,你怎么办?
: |0 O# ^1 Y3 a- J
+ X: p9 c# l6 ?0 B4,国内基础材料落后,鬼子不卖你碳纤维,你玩什么?其它材料也类似,没材料,玩什么?
: |( J; _( Z& h" v% F4 b4 X3 z& Z) h
5,以高铁为例,鬼子不给你核心东西,不行吧,飞机的核心技术你拿不到,& t+ A$ W- G: q* N0 k" e

3 ~, ~& q$ A% e- B% |6,那时已经预计不会有高级海归再回来了,事实后来证实如此,

点评

基础研究差,材料差,技术没有积累,很难想象运十只飞了这么点时间,估计是当时碰到了大问题了。  发表于 2011-12-28 11:37
我很幼稚的想会不会有另一种可能:即便是壳子,坚持下来了,没准那个当权的脑子一热,良心发现,就肯支持其他东西的发展了,上面真心要搞,总还有点希望;现在连自己会做的壳子都没有,更谈不上其他  发表于 2011-12-28 06:47
国内高端工业与世界就不是一个东西,差距非常大,许多坐井观天的就是瞎嚷嚷,又没有实力,你要有那个实力,现在给你钱应该会吧?米国有几年火箭落后于苏联,有需求以后马上就追上了,我们基础差,就得踏实做事  发表于 2011-12-27 23:00
м  发表于 2011-12-27 22:58
依靠的是造麦道和空客的经验。以前的国产经验几乎全是毒药。  发表于 2011-12-27 22:50
恩,现在又开始了  发表于 2011-12-27 22:48
当时上海为麦道配套,才知道制造、管理、质量水平差距那么巨大,完全从每个工序对所有员工进行反复培训,才开始生产,就是这样,还出了好多质量事故。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发表于 2011-12-27 22:39
米国下马的各种机型多了,下马肯定有原因的,  发表于 2011-12-27 22:39
我与侃运十的就说这么个事,我现在拿一架现在世界的主流飞机放你那里,你拆开了照着做!有这个能力吗?假如不行,就别再侃运十了,黑鹰不是没做出来吗?我就不喜欢找理由,我说过,喜欢那种说爷在的家伙,  发表于 2011-12-27 22:37
粻У  发表于 2011-12-27 22:36
看得越多,感觉差距越大,运十下马并不可惜,为什么有人就老是揪住不放?现在咱们搞大飞机,如果只是组装,您说有意义吗?  发表于 2011-12-27 22:25
998兄别这么客气行不行?我就一才疏学浅的闲人,您较我年长,直呼网名就行了,要是觉得可以的话,叫声老弟最好了。哈哈  发表于 2011-12-27 22:21
自由大侠明白人,那种自己蹲在井里觉得不得了的,是在害人害己,我一直与人说,假如运十存活下来了,后面是什么?都不回答这个,大涡扇,合成材料,钛合金,航空液压,电传操控都不行,玩个壳子你自豪什么?  发表于 2011-12-27 22:13
ò紫У  发表于 2011-12-27 22:11
造客机是全球化生产,凭借的是基础研究深厚积累和先进制造协作体系。  发表于 2011-12-27 21:00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20002009 + 1 大侠来了,呵呵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5-3 05:34 , Processed in 0.07799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