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T1 n. I, z) {& S: \$ Q6 X
几乎每个月,我都会接到几通电话,请我帮忙介绍工作。有时候,这是件让人愉快的事,你可以将一些你欣赏的人,推荐给那些恰好需要这样人才的公司,企业。但更多时候,我觉得这是件痛苦的事,总会有那么些朋友,搞不清状况,定不好位,想找一些工资和职位要求都远高于自己能力的工作。
5 ?: K& e& K) W- t$ c8 ~$ O) T$ e- r
: m! s' @" T; g$ c2 \4 a前几天,又遇到一老兄,说他干了8年的品质管理和生产管理,什么都懂,希望我能介绍他去当个品质总监或生产副总。我说好,先聊聊。问,你们公司加工的产品最大尺寸是多少?他一边用双手比划,一边答:这么长。问,你们目前生产量最大的产品占整个产量中的比例是多少?答,三分之一,哦不对,四分之一吧?!问,现在工厂一月产能是多少?答,1万平方米。问,一天生产多少张?答,2000。问,尺寸一般多大?答,250mm×125mm。问,外协吗?答,不,全自己做。: X% N/ v+ m7 d+ n1 C' L! B
5 o5 s. K0 X1 b7 p3 t E3 G
晕倒。
7 x$ ?* P3 C+ e+ \9 C9 M$ u# J+ x, R2 i: A* Y! @* r" \
其实,类似这位老兄这样的“专家”,我曾遇到过很多。你跟他聊,他似乎什么都懂,什么样的技术都见过,什么样的问题都遇到过,什么样的产品类型都做过,但仔细深究,却都差那么一点点,正好不知道你要的答案。但恰就是差了的那么一点点,就差出了水平,从什么都知道,变成了什么都不知道。% k" P7 @$ U+ J% J8 g& a' H u
/ b+ K) T! b. f5 e
确实,很多技术和管理人员,不喜欢自己积累自己分析过的样品、切片,不保留自己做过的数据。这不是个好习惯。我基本上认为,做制造业,没有天才,也没有专家,只有积累。一两个数据,一点一滴的经验,一个又一个样品剖析,一段又一段的案例分析,日积月累起来,自然就变成了非常有用的知识和经验。惜乎很多人出厂跳槽的时候,才想起来没有把谁谁谁的好资料带走,却从没有想到过把自己积累的东西带走——可能根本就没有积累下什么可以带走的东西。1 c! Z, v4 a$ G! k$ T0 y/ V+ ^5 Q5 m* ~
4 R" U+ h `; Y5 @- \2 j
诸如上文提及的那位老兄,号称自己什么都懂,日日泡在工厂里,搞品质,做生产,竟然不知道设备的能力,不知道自己做产品的详细数据和参数,更加不知道生产工序真正的产能,甚至连自己生产产品的大小都不知道,谁会相信他能去胜任品质总监或生产副总的职位呢?
; J2 i% `7 M8 j; S0 {: u2 S" N: v
- E3 |( X. o, f% z8 o) ] ?/ j也许,有人会说,做中高层管理,不需要知道那么琐碎的东西,只要他的管理理念对就成了。但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好的管理理念当然是必备的,但是,既然你是专业人士,你就应该对专业方面的东西要了如指掌。对自己日日接触的东西不能如数家珍,怎会相信他能把一个部门和一家工厂管好?
3 {+ f2 H( V0 O X% \' k6 }3 d( T/ B& w9 i7 ]/ J+ r
好几次,我问过搞工艺和生产朋友:在你们公司,你们的产品在正常的加工中,从领材料开始,到加工,到出货,会移动多少距离?数量检验要花多少时间?质量检验要花多少时间?真正的加工有多长时间?等待有多长时间?加工时间长,还是等待时间长......答案往往是:不知道,没有注意观察过这个。; K4 Q8 J5 r; \* b
! m! x$ P- I W3 G+ X5 @# Q这是我觉得比较遗憾的事情。如果排除掉为技术保密的因素,我觉得,他们应该回炉,重新从头开始学起。+ I9 i9 A' o0 A2 [4 m
2 s! y/ @' Z$ l( }" H: j- s
9 p) E! n2 H F1 Y, h5 K* e4 C
4 @2 R! ?( Z1 h% A6 |
看了夕阳书生大侠的帖子后,在古大侠的博文里也发现这篇美文,也是我的心声,现转载与大家分享,欢迎拍砖
. A' N6 T0 i, [" O2 n- D" n/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