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在华举行,教育问题的伤疤再被揭起,而此次中国高校教材滞后成了炮轰的焦点。 “大学里的教材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德国企业很头疼,必须要从头开始培训中国新员工”等话题,接连成为专家毫不避讳的“妙语”。- P4 A: |' o% O) F! `- m
在论坛上同样表示“不满”的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约阿希姆·利兹在接受《法制晚报(微博)》专访时表示,学生太被动、父母太娇惯,教授讲课照本宣科几十年,中国的实用型大学要想和德国的大学相媲美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并称这种高等教育应该有个根本的改变。9 k: O( G- a, ]& g5 E" C
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丽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中国学生在外企工作的技能差,外语才是最大的拦路虎。
. m2 C2 ~/ l7 E5 |' N% m9 q# G ●教材落后 跟不上趟儿 学的知识跟不上技术发展4 }2 l, D5 \0 B. L s& e0 `
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伯庆表示,国内大学的教材严重滞后。根据麦可思调查发现,许多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与他们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并不吻合,分析其中的原因,王伯庆认为,关键就是大学里教授的一些知识完全跟不上技术的发展。; C+ M$ D, V8 Q' H
来自德国的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约阿希姆·利兹则称,中国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知识脱节”问题让人头疼。
$ y1 H0 D' \( x7 h& b “我们德国的企业很愿意到中国来投资,但就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必须要从头开始培训新员工。所以,我们德国的企业,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建立一个很大的培训基地。”他说。
( c( _% T. N" M4 q. ^ ●被动上课 中国工人足够多 缺的是工程师
; v8 }3 S" n# u4 `' r$ S* n “ 18年前,我第一次在中国给学生上了第一堂课,当时学生对于这种完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上课方式很是兴奋。但是直到现在,我再来上课,他们还是不习惯在课堂上担当主动的角色。”约阿希姆·利兹告诉记者。2 n7 s3 s* }+ {) \* f
约阿希姆·利兹说,学生可以从老师口中得到所有的授课内容,如果没跟上老师,他们还能从教科书上找到每个字。学生自然不会自己做什么事了。他们只是在被动地消化,这不是一个好方法。) E; G% v0 i1 w0 H9 }
“学生没有锻炼的机会去解决问题。他们学到的只是重复特别的解决方法。这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是一个被动的角色。”6 G8 r3 ^2 ~- F! I
约阿希姆·利兹认为,如果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也就不需要工程师了,而是更需要工人。“在中国,已经有足够多的工人,但是没有足够多合格的工程师。”- J; p8 ~; }6 t/ c
●经验对比 德国没有完整教科书 学生须靠笔记
6 B* ]6 M6 D+ w: Z+ q 约阿希姆·利兹告诉记者,在德国,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且担任主动的角色。( e; Y. S+ g1 K( u% p- \
在德国,学生没有一本完整的教科书。所有知识都是教授在讲课时的内容,学生必须每时每刻地跟上老师,有一些教授,甚至不给学生任何讲稿,学生必须自己记笔记。8 y& ] {1 `, p' z$ B
在德国的大学,老师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时的基础知识,而不是解决方法。学生自己首先要找到解决方法,然后教授才和学生一起讨论结果。在这个知识转换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
) Q8 m% b4 H; |7 R* S+ ]! e( } ●专家分析
4 x0 _+ w6 x5 _, V. \ 缺乏外企技能
3 k2 P) P9 j. M. `+ v/ g 外语是拦路虎
0 g' \! x2 K9 Y4 z. d+ t8 ~ 《福布斯》杂志早前曾指出,中国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许多大学生走上流水线,不是因为白领工作机会匮乏,是因为他们不合格。在华跨国公司最大的烦心事儿就是如何找到合格的人才。
: d0 Y. H% O1 m( p- t6 A- M, s 对此,中国国际工商学院助理教授葛定昆告诉记者,英语确实是中国大学生进外企最大的拦路虎,它“抹杀”了近60%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尽管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学英语,但真正能用英语工作的却很少。& u' }* G6 F& U8 N: s3 i)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