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工作最慢的人群为基准去制定定额标准。大多数人
5 _7 w5 S& F1 p* e* Y0 L普遍认为:工时定额的绝对准确是不可能实现的,笔者 s! Y5 {' L u7 W, ~" m
也同意这~ 看法。工时定额的制定,就是要兼顾大多
- I# J; ^3 e) U0 X: M) m数,就是为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如果因为
: }& _- u% j- p& x; l: R个人技术水平低下而造成获得的劳动报酬比别人少,
3 x/ j2 |; D$ G, f& ?( T" b2 l这是正常现象,是实行定额管理的本宗。然而总有少数( `! U: i2 ?) l
人不思进取,不愿去找并弥补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而是( s/ H. u2 H3 r2 f& s/ d$ X
一味靠要工时过日子,如果车间照顾这些人,就会对大3 F( O- T! `* a2 k5 I7 e4 M
多数靠辛勤工作赚取相应报酬的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冲# c, T! \/ T7 X6 M/ i
击,致使他们也去要工时,相互攀比,结果造成工时定4 o+ A" }5 k$ C; R: g, t
额很难稳定控制的混乱局面。所以,衡量工时定额制定& S' k' N. J& m/ M J6 {- n$ x
得合理与否,只要看它是不是能够博得大多数人的满& \; E! d8 m& k: [- d$ U1 Y% C
意即可。9 e7 G: j# K9 q. G
5)制定工时定额应有科学依据,力求做到先进合, b8 I+ N4 T3 V- @' A
理,同时要考虑各工序、各班组、各产品之间的平衡。现* _ S* [4 j) _ ?7 U9 Y, T/ q3 s) f
有机械加工工时定额方面的书籍标准特别少,仅有的
; S! V! b" s% E; N. U* W% Z6 a几种也都是20世纪60年代的版本,现在可以拿来作为
* } O% N3 s: I1 ~参考,但不能按部就班。目前车间推行的工时定额标
1 X) n1 C1 ?* z+ ]8 i ~1 z准,是多年延续下来的,已经为大众所认可。至于各工3 z. ~# {2 }: r# h" `) [0 |4 E
序、各班组和各产品之间的平衡,这是定额制定过程中6 Y. M$ v- X: `7 f
尤为重要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员工来要工时,不是因
4 _2 w% w1 I5 ?! D为工时不够,而是因为工时相比其他工种、其他工序或" A6 q# v: @9 A c0 \9 e
其他产品不平衡,付出同样多的时间,获得的回报却大
7 k( a6 V9 ^0 Q( V1 A9 s% F6 I相径庭,此时车间工艺员要对数月的工时统计情况进+ {$ ?& _- W9 p8 Q
行缜密分析,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各工种劳动强度、技术9 _6 Y% W! D9 i. D
密集度,各工序加工难易度的不同等实际情况,最终进! B Z6 a, T4 u+ d/ P! d
行工时定额的平衡工作,要向员工说明其中的道理,道
9 U" N0 E4 _8 [出产生差距的缘由,获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6 r; Q; L; m7 {, ~4 q# {3 x1 \8 E" E: B
6)制定工时定额必须要“快、准、全”。也就是说,生% y5 p! e2 Y0 i
产任务尚未开始,相应产品的定额就必须已经制定并
7 f* w% ~$ B! U& _) c; [颁布到位了,同时要准确可靠,因为制定实施后的定额
$ I3 a0 @6 D0 y不宜再作改动,还要全面具体,不能遗漏一道工序。工) s$ Y! L2 W# _5 M9 k2 R
时定额管理也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要先有制度标准,/ i0 Z6 K: O1 c- s# Y
而后才有按章执行和按律考核。定额就是按劳分配的
5 T& w, T6 c) Q$ P9 f5 T标准,是车间对员工进行工作量考核的典律。反之,定- f0 X& o8 z T+ g
额制定迟迟不到位,会造成员工心中没底,认为干快了
I$ T1 j8 ~$ l7 w& I; X; W会有削减工时的危险,所以必然致使生产效率低下。
5 b: I" a* H- Q1 u& F# l以上是定额制定的一些基本原则,下面再来简单- p" S& l9 p% { V
了解一下制定工时定额的几种方法:" Z) m) Z4 ^" k* }3 k( C
1)经验估工法,即工时定额员和老工人根据经验
( a7 ?# _7 T' P! ?0 M对产品工时定额进行估算的一种方法;
, V8 z/ M& k" b- \, _9 O T12)统计分析法,即对多人生产同一种产品测出数
. D' O, z# b7 T据进行统计,计算出最优数、平均达到数、平均先进数,
: D' w9 p# Z5 n. {. Z% N以平均先进数为工时定额的一种方法;
, O: g+ H7 [( o" V5 B% _3 I ]9 ~; D类比法,将类似产品的工时定额与以往已经制5 @& V2 Z9 |3 g: s! J/ R* P# C8 e
定定额的产品进行对比后给出新产品工时定额的一种- K* L" p/ E# b0 n; p
方法,主要应用于有可比性的系列产品;
; r, o0 A8 M+ R) P4)技术定额法,分为测时法和计算法两种。测时法, a# F9 l8 C& H2 J$ P! e/ U
就是考察员工的实际加工时间;计算法就是按照相应5 e! e' K5 u- h- B5 p
的标准或手册计算出加工时间,一般需选定合理的加8 P' C7 {! B( F3 \1 }
工余量、吃刀量、机床转速和进给等参数。
/ F4 t3 h, w" f6 K) J/ M; X3 工时定额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7 t) E; w9 \' w8 w( M& }
在了解了上述内容之后,我们就不难看出,车间工
; W& b7 n" R1 M, o$ N) r e时定额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r% c$ w/ b/ r) @0 t z& ^
1)少数员工的“红眼病”问题。因为定额的制定只2 M: |! a( o ?4 x8 p0 F% q4 T
兼顾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总有一些不思进取的8 P# x% t. _% d8 J( I) ~
员工,希望通过向车间要工时而不劳而获,而不是通过
' y3 U2 S" S1 T( C2 \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操作技术水平或改进加工工艺。他+ z5 }( C. a- w H5 ?
们看到别人获得的报酬比自己多就眼红,眼红了又不
% x- O. R1 T) y& N: h4 i3 L愿吃苦,于是就编造各种理由来想方设法地抬高自己8 P& Y- m+ Z6 G5 ?2 f8 \4 h
所加工产品的工时定额,以期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对
2 R( g" Y e, N' f8 r此,车间应严格控制工时的调整,成立工时定额考核评
' E3 r1 M4 \. R/ Z5 V [. y: i估小组,吸收不按工时计奖的有经验人员参与工时调
+ f ^% N/ G0 ^# V+ B整的评定工作,但不参与工时定额的制定(如前所述,8 v1 x0 N. _. ?5 [
定额的制定必须由一个人来完成,其他人不应干扰)。0 X" j. F: \8 |& ?4 e2 B
以往车间曾吸收各班组长商议是否进行调整,但实践
% K3 j$ M" k5 M, i' D表明,各班组长II-于人情往来,往往不会公平合理地作4 I4 G: e$ K2 V- g/ {# ?8 [! Q4 y
出最终判断。同时,对于此类人,车间在决定工时是否
O) ~4 P. p1 x8 K4 q7 m1 B调整的同时,还要积极进行说服教育,必要时可以重新安排适宜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X6 z7 q& ~ p, ~# u0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