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37|回复: 1

zz 从科技创新现状看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 16: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楷体_GB2312]什么才是科技创新?如何吸取欧美国家过去的经验教训,走出一条能够适应中国发展的科技创新战略道路?放眼全球,发达国家经过近百年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由公众投入大量的资源用于基础科学研究,这些研究过程的产物包括创新的研究成果和具备创新能力的研究者进入企业完成科学向技术的转化,从而创造高额利润,再以政府投入和各种大学、企业、公益基金的名目返回到基础科学研究中去,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以美国研发第五代战机为例,美国空军和海军放弃了以往分别研制的方式,在波音和马丁公司的方案之中,国防部最终选择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产生了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共用的F35联合攻击机(包括三个机型),但是F35的研发经费达到了2000亿美元,连美国都无法承受其研发风险,于是很多盟友被拉入这个计划一块订货,其中美、英军方将购买2500多架,其它盟国包括意大利、荷兰、土耳其、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及挪威,也将购买数百架,其售价仍将高达3500万美元。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文明皇冠上的明珠,集合了包括材料、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几乎所有工业技术,该计划的实施无疑对美国的制造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并且催生了大量的专利、方法以及科技人员。

[font=楷体_GB2312]这种创新机制的形成有其必然性。从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两个层面:一、依靠原始创新,创造出新的理念、新的结构形式,甚至完全是颠覆性的设计,比如通过对热和力的研究促进了蒸汽机的发明,对强电、弱电、磁以及信号的研究促进了发电机、电话、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计算机的发明,对物质物理化学性能的研究促进了各种具有特殊用途的新材料的发现,又比如具体在压缩机发展过程中,活塞式、螺杆式、罗茨式、叶片式机械的相继出现,正是实际运用各种从客观现象得出的自然规律的必然结果,这从一个角度表现了基础科学研究的巨大作用,正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现导致了原子弹的问世(当然这其中有大量的工程技术问题),基础研究类似于人类对科学禁区的探索——捅开一个窗户,发现一个世界;二、依靠技术革新,创造出性能越来越先进的机器,譬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任何一种压缩机的性能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在通过更低的功率、更小的体积、更少的材料、更低的噪声实现更强大的功能,与此类似,现在一个普通台式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就远胜于最初的一台大型机(当然在这里面仍然有很多基础研究成果)。第一个层面侧重于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它们高度重视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和对未知世界的合理创造;第二个层面侧重于技术,或者说是应用科学,它们重视对已有科学理念的现实应用和持续创新。过去,科学是神圣的真理,首先在衣食无忧的贵族之中产生,将科学转化成技术同样需要各种能工巧匠,所以很多大科学家本身也具有很高超的实验技术。今天,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大量的科学问题不是光凭兴趣、热情和智慧就能解决,必须通过国家代表公众投入的方式来承担科学研究不确定性的风险,比如欧洲大型粒子加速器集合了许多国家的人力和物力,星际探索也必将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参与。于此同时,很多技术也要依靠强大的人力物力,经过不断的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实验总结才能实现,所以国外的大型公司毫无例外的花费大量精力投入于核心技术,以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同时企业也获得了巨额的高端利润,从而推动这一创新体系循环的运转。
[font=楷体_GB2312]以GE的燃气轮机部门为例,通过对物理、化学、电子学、控制论、气体动力学、燃烧学、工程热力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通过对准三维设计方法和全三维计算软件的不断发展,以及庞大的实验数据库和继承发展的设计经验,通过从无间断的工艺、材料改进,建立了GE在航空、电力领域的领导地位,GE制造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涡扇发动机,GE制造了当今世界上效率最高的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和联合循环的电站。具备了雄厚的技术积累,GE可以很轻易的将这些技术扩散至石化、矿山、冶金等工程机械领域。是什么支撑了GE的高额利润?是建立在基础理论、实用技术、材料工艺基础上的高性能、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当然,GE也并没有躺在高额利润上面睡大觉,他们以不断增加的研发投入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具备了创造出秘密武器的更大可能性,而且很多东西我们也许可以猜出来,但是却只有GE才能做到。

[font=楷体_GB2312]反观国内,国家高喊基础科学研究,自认为投入了很多的钱,却为成果不足、国家工业水平依然落后而苦恼,实际情况是国家投的钱对于很多研究最多只到了中试阶段,真正集合了高技术、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批量产品则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分析一下我国科技投入的主线条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基金侧重单个的概念、思想、方法的创新,支持力度50万量级居多;973则需要进一步深入、细化和综合,最终要提出设计准则,根据项目不同经费差别较大,总体高出自然科学基金1个量级;863的目标是产业化,并且规定必须有企业参加,一般要求做到中试产品,经费力度也更大;对于一些大型集成装备还有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侧重多学科、多部件的整机研发和装配,经费一般还要高出一个量级,然后剩下的事情基本就交给企业去做,这是一个理论上正确的科技创新体系。但是实际上,以目前科研经费、人员的投入力度和时间要求,我们很多领域的研究成果难以达到申请书的指标,但是由于失去了科技创新性的要求,这方面的后续研究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支持,不管是来自国家还是来自企业。就算是863和科技支撑计划作出的样机,大多数情况下是做出了一个部分成功的机器,填补了国产化空白或者性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但是利用这个过程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得到锻炼的人才队伍,如果再加以后续的支持,那么这个产品的性能完全能够达到国际先进产品的技术指标(一般在可靠性、稳定性和成本核算方面仍有更长的路要走),我们就完全可以将这些重要设备完全国产化,并利用成本优势竞争高端市场。但是,恰恰是这样一个能够为产品产生高额附加值的过程,由于所耗费的资金更大,并且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而失去了国家和企业的支持,浪费了所有积累的东西,并且也很难谈得上在这个方面提出原始的创新,毕竟创新都是讲究基础的。当然,现在有很多国家工程中心,很多科研院校与企业成立的联合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只能说,希望这些机构能够有更好的体制运行,继续企业所无法独立完成的工作。

而地方政府高喊支持科技创新,其实是在不断的通过滥用公共资源塑造明星企业来创造短期政绩;企业高喊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却只是把高新技术作为向政府要政策、向客户做宣传的幌子,陷入后劲不足的虚假繁荣之中,最终沦为国外企业巨头的聚宝盆和摇钱树;各种人才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窘境中,在饱受白眼悲愤失落之余纷纷转行投入热门行业,或者直接成为国际掠夺体制的排头兵。

究其原因,可以看出在我们国家的科技研发、转化、市场体系中,企业的运行环节(或称为科技转化环节)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前所述,在国外良性循环之中,企业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外企业具有成熟完备的研发体系,这个体系能够确保研发部门和战略、生产、销售、客户等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和衔接,能够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的特长,将科研机构得到的但是尚不具备直接实用能力的高新科技成果迅速向前推进,将客户需求和生产流程改进更快更好的实现,使其能够应用到产品中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而保障企业的领先地位,创造最大的价值,并且将利润通过各种形式反馈到基础科研和技术创新之中。

国内的情况是,一方面,大型国企有具体的研发部门,但是并不具备研发能力,更多的只是设计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都是靠企业家个人决策决定上什么项目,到了一定规模之后或者缺乏战略思维,或者不愿承担研发风险,或者没有能力建立研发体系,就会遭遇发展的瓶颈,这个时候一般还是企业家个人决策决定投入某个新的行业,先进一点的可能会请比较专业的咨询公司对公司进行诊断(比如神州数码曾委托麦肯锡为其做战略规划,最后后者推荐了3个重点发展方向),但其自身的造血功能终究极其有限。在过去的改革开放30年里,国内的几乎所有企业,都没有健全的研发体系(个别通信、IT企业例外)。在巨大的市场空区里面,通过血雨腥风的你争我抢来扩充各自的实力,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并取得了成功的企业活了下来,还有很多企业销声匿迹了。在那些成功企业的发展史上,很多专业人才进入某一部门之后,刚刚熟悉工作,积累一定经验,发挥出一定作用就会受到提拔或者换岗重用,这里固然有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和各行业人才普遍缺乏的两大原因,但更本质的原因在于人们的观念,在微软,一个资深工程师可以享受比副总裁更高的待遇,并受到充分尊重,但是在中国,技术人员罕有发财者。

长此以往,我们国家的工业发展必然大受阻碍,我们企业的产品将随着科技含量差距的加大和跨国企业生产销售本地化战略的深入实施逐渐丧失市场,其严重后果是我们依靠改革开放30年巨大需求所产生的大批企业被跨国公司并购,剩下部分国家控制的大型国企继续躲在共和国的翅膀下苦苦挣扎,仅仅依靠政策的优惠勉力生存,中国成为真正的制造代工工厂,只能在产业链底层获取微薄利润,国家大量的人才也成为跨国企业巨型机器上的螺丝钉,无非是个人能力的高低决定其是在最底层还是次底层,而高层的管理、研发、品牌都被发达国家所把持。

以05年凯雷收购徐工为例,当时此事曾经引起轩然大波,被认为是国产装备制造业开始沦陷的一个信号。诚然,国际资本的介入如果能够更好的改造徐工,那么我们不拒绝让凯雷获得丰厚的利润,毕竟学费都是要交的。但是,在全球化深度影响世界的今天,难道我们永远都需要在惨痛的失败中重生吗?08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事件,可以说是另一个领域的典型案例。我对政府最终的反垄断裁决叫好,因为理由是非常专业的:品牌是影响饮料市场有效竞争的关键因素。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对现有果汁饮料企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进而损害饮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集中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抑制了国内企业在果汁饮料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仍然有很多人会说,收购没什么不好,首先汇源集团赚了一笔,然后新的汇源果汁还在国内生产、销售,就业以及税收都还在国内。显然,面对政府的反垄断裁决,这个理由是多么的短视和虚伪。

不难看出,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发达国家不断整合艺术、文化、科技、金融资源,通过品牌战略、高科技创新和价值观同化全面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食品、餐饮、服装等生活用品通过占据高端品牌和产业链优化攫取高额利润;对于技术含量高的发动机、武器、钢铁、动力、航空、医药等工业产品通过封锁核心技术占据产业链高端;另一方面还通过电影、书籍、音乐等文化传媒工具进行价值观的扩散。同时由于金融工具的发展,许过直接的交易被刻意的掩盖和曲线化,试想,如果可口可乐认真的通过股权变换和间接控股的方式,那么我们也许看到的是汇源被某些本土企业收购,创造了本土企业加速整合并购、扩大国际竞争力、迅速做大做强的大好局面,而且我们基本也不会有机会知道汇源的真正归属,或者当我们知道时,我们已经接受了既成事实,会像喜爱可乐一样喜欢汇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7: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电动汽车这一新兴的机械工业领域,我相信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电动汽车及其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一个科研人员(虽然不是直接相关)的角度,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到:第一,我们的企业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规避国外的专利壁垒,在这方面,不管是由科研人员出身的段总所领导的斯特兰,还是在电动汽车领域早早进入的比亚迪和万向集团,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对此倒可以乐观,相信我们广大企业家的智慧足以解决这个问题,无非是学费多少而已;第二,由于深厚的基础研究积累和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原始创新能力最强的地方仍然是在欧美和日本的实验室中,也许今天是磷酸铁的正极材料,明天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系列的材料,却具有某些突出的性能,在这方面我们只能通过科技人员的勤奋努力和刻苦拼搏快速追赶(感觉有点虚。。。。。。。因为现在的科研氛围、发展方向、经费投入等多方面都有限制);第三,我们的企业和人民在工业领域模仿能力很强,但是我们短期内很难做到德国人的严谨和日本人的精细,如果利用大好形势一方面快速发展、一方面狠抓技术质量控制,那还有一定的胜算,怕就怕大家忙于瓜分市场,却再次陷入低价竞争、以质量降成本的怪圈,那可真的是把这个产业做烂了,而在当前需求下乡的大形势下,由于底层市场普遍消费素质较低,缺少辨识能力,更是为大量仿造、混乱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

实际的说,我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优势既不是掌握了核心技术(这个很难站住脚,至少核心技术应该意味着行业内数一数二的技术能力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也不在于拥有多么巨大的市场(毕竟市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外资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入,除非施加直接的产业政策保护,当然这会引发更多的问题)。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真正优势是:在我们国家的技术和国际上差距较小的前提下,具备了利用国内广阔市场通过尽量保证质量形成规模和健康产业的可能性。恰恰我认为,至少是国家要大力支持科研单位进行电池材料、快速充电方式等的基础研究,因为换电池固然是从流程优化角度提出的一个优良模式,但是这样一种模式有两个关键问题:一,电池标准的统一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规模和发展(参考手机电池领域,有限统一是较为有利的选择,在一个创新没有实现之前,我倾向于认为存在即合理,至少存在的就有其充分的合理因素),如果不统一标准将会给换电池模式带来很大的复杂度;二,按照我国目前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人民素质情况,个体的趋利性会使换电池模式迅速陷入产品泛滥、以次充好、欺骗销售、无序竞争的泥潭,进而影响整个产业(无统一标准、无统一品牌将会催化这一局面的形成)。

最后,我衷心的祝愿引领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领导者们,能够以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长远的眼光,创造电动汽车产业的大好局面,并且通过这个产业带动一批相关技术的进步,参与国际竞争,获取高额利润,同时重视科技的力量,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6-17 20:33 , Processed in 0.05263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