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26|回复: 0

关于国家装备制造业战略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2 16: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明显增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位居世界第4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速是17.6%,几十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并研发制造出了激光照排、数字程控交换机、卫星及运载工具、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装备。但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1)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低。制造业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 1/5,日本的1/4强;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远低于美国的49%、日本的38%、德国的48.5%;(2)产业结构上,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落后,装备制造业薄弱,结构不尽合理,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到30%,远低于美国的41.9%、日本的43.6%、德国的46.4%;(3)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上仍然薄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业主体技术依靠国外,我国所需要的大量先进设备,仍主要依靠进口。据统计,近几年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设备的 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设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来自于进口产品;(4) 企业集中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中小企业群体也未形成。我国现有3万多家装备制造企业,但还没有一家能跻身世界500强。
  
  为解决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我国 “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并明确阐述了发展方针和重点。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划时代纲领,明确了今后20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方针和各项政策,并根据我国装备制造业中重大技术装备现状,提出如下目标:力争用15~20年时间,使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基本上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具备“以我为主、装备中国、走向世界”的能力与水平,实现从装备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化、本地化、产业化、市场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15~20年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战略:“面上提升,点上跨越;扩大开放,接纳转移;自创为主,引创结合;发展基础,加强成套;装备中国,走向世界”。
  
  “十五”期间,我国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城镇化建设,建设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高原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北京奥运场馆建设、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城市地铁建设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我国基础建设速度将大大加速。三峡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843.81亿元,其中枢纽工程完成投资382.29亿元、移民工程支付投资355.35亿元;西气东输工程静态总投资约为1400亿元人民币,其中管道工程总投资约为400亿元;西电东送工程在“十五”期间计划开工的电站总规模有5800万千瓦,目前开工的工程已有1800万千瓦左右;南水北调工程2002年12月27日开工,在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中首先启动东线第一期和中线第一期工程,主体工程投资1240亿元;青藏铁路工程总投资262 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64亿元,达到国家批复概算的24.5%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用于城市建设、环境改善和体育设施的总投资将高达2800亿元人民币,其中64%用于城市基本建设;城市交通投资在“十五” 期间将有2000亿元用于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这些重点工程项目将给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依托南水北调工程,开发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装备;依托西气东输工程,开发天然气管道输送装备;依托西电东送工程,开发大型水电枢纽工程及洁净煤发电设备和超高压输变电工程装备;依托青藏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工程,开发高原列车和高速客运列车装备;依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建及拟建项目,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及城市地下建筑施工设备。此外,结合石油、天然气“ 十五”计划及今后改扩建项目,开发陆、海油气勘探、钻采工程技术装备;结合国内企业的乙烯改扩建及合资新建项目,开发大型炼油厂(1000万吨/年)、大型乙烯装备(45万~90万吨/年)及下游合成产品所需的重大装备;结合钢铁冶金企业改扩建项目,开发薄板坯连铸连轧成套装备、大型冷连轧装备、高质量的冶炼技术与装备;结合国际航运和内河航运发展与更新的需求,开发高技术、高物价值的大型船舶和长江三峡江海直达新型船舶;结合国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在建和拟建项目,开发空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噪声与振动控制以及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结合能源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的在建工程,开发煤炭综合利用技术装备,100万千瓦级核电站成套设备与新型能源技术装备。重点发展煤炭气化及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煤炭液化技术与装备、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与装备、100万千瓦级核电站成套设备、燃气与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成套设备和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及其他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将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装备制造业将会获得长足发展,并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之一。
  
  
  
  21世纪的工业化与18-19世纪的工业化内涵已有很大不同。信息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武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20世纪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使传统工业的面貌发生着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在创立新的产业,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赋予各工业部门以全新的内容。信息技术已经或正在把几乎所有的传统工业从机械化提升到自动化。设计、制造和运销管理都已经或正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和生产线代替或减少了劳动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加速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降低了成本。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超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实现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的合作与集成,逐步走向全球化。工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均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积累大幅度增长,从而导致国家实力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发端于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化运动,有人称之为“第二次现代化”,或“第三次产业革命”,反映了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对工业和社会各部门的革命性影响。
  发达国家的知识界试图素描“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和“知识经济”的特征,设想未来“信息社会 ”可能出现的新事物和新情况。这些论述鲜明地指出了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对人们理解这场信息革命对人类的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正像《中国现代化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有些论述常常是不自洽的和时序不清的,有些是超越现实的遐想和谑语。一切认真的科学研究,都不应该把这些论述解释为人类可以脱离或超越物质的工业化生产和消费这个经典的社会需求。还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国家的人们,现在似不必为“后工业”或“后现代”的遐想而过分激动,这至少还不是当前的急需,由未来学家们作为科学命题去研究借鉴足矣。过于迷恋,以遐想谑言为凭去指导工作,有学步、效颦之虞而贻笑大方,甚至误导社会,造成损失。
  可靠的现代化
  从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出发,中国举起双手迎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加入WTO,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契机。融入世界经济,加大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以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会新的生产方式,提高进出口贸易额,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我们这样一个封闭得太久的社会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只要充分扬其利,小心避其害,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并不可怕。然而,如果以为一个落后贫困的国家能平等地融入世界经济,能得到别人所有的一切,你的也是我的,则全然是幻想。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了一个新的评价国家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人类发展指数HDI),包括国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等。在这个新的指标体系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仍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发达国家和各跨国公司,他们要求扩大产品、资金和服务市场。但是,从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看,较大的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的进出口每年基本上是平衡的,进出口差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只有一些小国或地区的外贸顺差才可能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近20年来,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这些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95%以上都由自己消费了。所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能较准确地反映社会生产力和人均消费水平。
  据世界银行统计,1998年48个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为2.26万美元。其中,瑞士4万,挪威 3.4万,日本3.2万,新加坡3万,美国2.9万,德国2.6万,瑞典2.56万,法国和荷兰2.5万,英国2.1万。欧盟中几个欠发达国家,西班牙 1.4万,希腊1.17万,葡萄牙1.07万。中国2001年上升到890美元,约为1998年日本的1/36,美国的1/32,德国的1/30,法国的 1/28,英国的1/24,希腊的1/13,葡萄牙的1/12。中国仍然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社会的生产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现在通常把经济构成划分为第一(农业)、第二(工业)和第三(服务业)产业。前两项都是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按照约定,包括农业服务、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交通运输和仓储、批发和零售、餐饮业、房地产、科研、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传媒、娱乐和金融等。第三产业每年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有80%以上是对物质财富的生产、分配、运输和消费。金融流通中大部分是与物流相伴孪生的资金流。不管一个国家如何发达,她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有 80%以上直接间接与物质生产和消费密切相连。越是不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越高。尚处于贫困中的国家几乎全部经济活动集中在为社会提供衣、食、住、行、药品等生产和消费部门。
  近300多年的世界历史告诫我们,在所有国家,工业化程度决定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工业部门中,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又占有中心地位。
  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国防等一切部门需要的装备的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都要靠制造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自动装配线,工业机器人等以信息技术驱动的制造业工作母机,也要靠制造业的工程师们去设计、制造、供应和运行。实现工、农、服务业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21世纪制造业光荣和艰巨的任务。
  2001年中国工程院组织了25位院士和40多位专家对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作用、地位及发展趋势和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了《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的研究报告》,已于2002年7月向社会公布,摘要发表。该《报告》以令人信服的国情数据,与世界各国比较分析,阐明了制造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为今后的决策提出了建议,受到国务院、各部委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报告》的结论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启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培养了数代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今天中国的制造业直接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占整个工业生产的4/5,为国家财政提供1/3以上的收入,贡献出口总额的90%,就业人员8043万。制造业体系的建立和已经取得的成就为中国21世纪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实力不强。经济建设和高技术产业所需的许多装备仍依赖进口。现在的状态不能满足21 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目标的要求。《报告》建议今后10年到20年内中国应下定决心,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建立强大的制造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5-17 16:46 , Processed in 0.05201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