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行业现状态是国际以大型高端机型为主,迪尔、凯斯纽荷兰、克拉斯三大巨头齐飞;国内则以小型低端机型为主,近年来响应国家号召,为享受国家政策补贴,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可大浪淘沙,能经过市场的考验活下来的企业屈指可数。尤其今年国三升国四,制造成本上涨,国三库存积压,国内农机企业哀嚎遍野,作坊式企业陆续更迭,或削砍项目,或倒闭。有人说,咱们的农机质量怎么就做不好。% x0 W0 o& v' H# [4 M8 m: i: E6 b- W
( X* U3 ^: i5 s+ U; u/ {+ ?$ s
看看产品质量好的企业:迪尔1837年成立,凯斯1842年成立,我们还是清朝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的三年前,人家就已经专注于农机行业,改革开放我们镰刀刚刚能人手一把的时候,1977年的1400系列凯斯联合收割机已经可以实现机收,迪尔拖拉机的可靠性已经超越我们现在同级别的产品了。
" |' {( Y2 q' C9 ?
1 n# ?+ a7 K+ F9 M7 k* Q反观国内,都是速成产品,小型拖拉机,收获机,选择市场“爆款”买一辆,或新车,或二手,三个月测绘,四个月试制,五个月小批量试销,旺季之前直接大批量,可靠性实验没时间做,结果自然是市场服务问题反馈一堆,丢了老百姓的口碑。
6 J7 _; B+ ~& ^, f4 N. h% R7 o6 C) J; u3 w$ J. ]: `+ q. w
你回过头也能理解领导层,小企业不能给你两三年的时间去打磨一款产品,即使是小型产品,大型高端产品一般企业没那实力,更不用说。领导层要看到投入和产出,并且时间越短越好。
$ U+ T1 |1 t" L/ d% _
- O, A6 h+ Q4 z0 n7 f- n- {突然想到一个未经考证的行业内的传说:小日子过得挺好的日本企业久保田水稻联合收割机,一款产品能在3-10年间在全世界各地水田做试验,完全验证产品后再推向市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7 I, P/ k( v0 T* y" {3 z8 @
, |, z8 C2 ^% w% u+ ?正视自己的差距是超越的第一步。; ?$ g3 X, R) {# w0 ?
" ]: ]0 h b" V$ I% j8 n/ i, g
目前以雷沃、东方红、中联等为首的企业正在努力缩小与国际高端品牌的差距,但是否能突破技术壁垒,甚至在某个方面实现弯道超车,我们拭目以待。4 h: y G+ S( j
6 I. z8 s: r4 z" @. z/ f) M1 Z
$ T$ ]+ V9 j( |6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