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O# t) g% @" f0 k$ K/ X
“僵尸农机”骗补550万,别把国家补贴当唐僧肉
) T! G2 l5 J/ t D. `2 o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4155521207358724
* g5 G4 A1 a) V8 u
0 r: w& s$ f4 b: \2 `7 a0 x' ~2 j9 R▲被闲置的农机。图/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截图" Q0 V6 Q3 t4 K& O2 d# u
农机购置补贴,是一项重要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目的是让农民在购买农机具时享受到实打实的优惠。2022年,中央财政为此安排专项补贴资金高达212亿元。
7 K. ]' K4 f4 P6 Y3 V+ Q4 J然而,日前央视《经济半小时》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有人动起了农机购置补贴的“歪心思”,把这笔钱当成了“摇钱树”。仅在江苏,光一款套取补贴的“僵尸农机”就“吸”走了550多万元的补贴资金。
' g8 f: q1 f2 i. [; {' i) I$ T果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谁能想到,国家财政安排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换来的却是一款款“僵尸农机”?) K$ O/ P/ M' M/ o$ V4 U
据调查,在江苏一些地方,经销商把一些农机设备送到农户手上。而拿到农机的农户则只需把个人账户上收到的国家补贴返还给经销商,就可以不用自己掏钱。但是,这些看似“免费”,实际由国家财政资金买单的农机,却毫无用处——不仅效率低,而且经常卡机,最终只能被闲置,沦为“僵尸农机”。# k/ M$ F4 A2 Y) u
对此,当地经销商直言不讳,这些农机就是一些公司生产出来专门用于搞“活动”的,即为骗取农机补贴。由此可以看出,它们被闲置的命运,在一开始其实就已经注定。
0 b+ V/ t* b# @, b1 d9 C显然,如此赤裸裸的骗补生意能够得逞,背后是一系列的蹊跷和疑点。比如,标注销售价格为12000元至19000元不等的施肥机,实际给到经销商的价格只有3000元左右。加上国家补贴和地方补贴,有的一台机器,仅经销商就能净赚高达7000元。如此疯狂骗补,当地相关部门对于农机的真实价值和质量,到底是如何审核和监督的?
( A0 ]( m" V4 h1 Z& L更进一步,只生产一款产品专门用来骗补,并被市场监管部门列入“经营异常”的农机公司,居然被行业协会列为全国施肥机畅销榜第三名,并且成功通过鉴定,进入国家补贴名录。这背后是否存在着一条从行业评价到质量鉴定,再到获取补贴资格的完整“造假”产业链,也值得追问。7 c, p, n( d# O' q7 X
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地方农机管理部门推卸责任的态度,与这种乱象的触目惊心构成了明显的呼应。比如,有的部门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不发放购机补贴,只管理购机补贴”;有的则表示,“我们只负责发放补贴”。这种管理与发放两张皮的现象,理论上有助于监督,但在现实中是否变成了相互推卸责任的理由,使得“管”与“发”双双失守,不得不正视。
" D+ x$ a* z* H( e" e其实,加强农机购置补贴监管和规范,一直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如早在2019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就联合下发通知要求,防范经销商和内部不法人员有组织地通过收集农民身份证明、虚开发票、虚购报补、重复报补等方式骗套、抢占补贴行为;严厉打击采用提供不实投档信息、产品信息、销售信息和虚购报补、重复报补、以小抵大等违规手段骗套补贴行为。! n5 t. W. f" Z, L* Q
对照这些要求,一些地方是否真的把相关治理责任落到了实处,明显得打上一个问号。大量骗补行为畅通无阻,是否存在着“内部不法人员”的策应,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6 n8 E" r1 T; _% M
要提醒的是,农机补贴发放涉及很多环节,要确保不发生“跑冒滴漏”,每个环节都应“守土有责”。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确保公开透明。7 `% ]4 `' `" _
比如,上述通知中就明确,进一步完善县级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专栏建设,全面及时公开近三年县域内补贴受益对象、资金兑付情况、农机和财政部门的咨询投诉举报电话、补贴资金规模、使用进度等各类信息,全面接受社会监督。这样的基础性工作,又有多少地方切实做好了?
6 |. T- S5 W: J& A, _% p0 w: C6 @无论如何,把国家补贴当成了“唐僧肉”,不管是经销商,还是“内部蛀虫”都必须严惩不贷。现在盖子已经揭开,当地相关部门该一查到底了。而这类现象是否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同样有必要展开系统性摸排调查,确保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
- t, v# L7 d% H: ~4 d+ n撰稿 / 重舟(媒体人)( l9 R* h& x g! m
; ?5 e/ x$ L. z% i.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