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一届的校园招聘,HR们发现毕业生变了。
. L& Z! N- ^0 P8 M0 i* C
从前,在提问环节,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公司的晋升机制、岗位的发展空间以及薪资福利问题。而现在,校招宣讲会上,他们还大概率会加上:工作强度怎么样、加班有没有加班费。 ! Y! g! |1 S9 j
都说就业越来越卷,但地狱模式般的就业形势下,这届毕业生依然有自己的坚持。
4 f% ]! c4 B8 Z8 W5 b8 t6 c4 X) z
前程无忧《2023校园招聘白皮书》显示,毕业生找工作最看重的因素中,前四名分别是成长机会、工作与生活平衡、相互支持与信任、公平公正。 简而言之,发展前景依然可贵,卷生卷死的话就要考虑考虑了。
- b: x) [9 ]8 w' {) ~, s- ^
对此,应届生的答案非常坦率。一名2024届毕业生告诉新周刊:“在毕业生眼中,WLB(Work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的重要程度已经超过薪资了。”还有的应届生,拒绝了好不容易才收获的第一个offer,只因公司是单休制度。
* u: M! A. x" v3 C; ?9 V
与85后、90后甚至95后那些表现得更“傻白甜”,但也屡屡被批判一代不如一代的大学生相比,当00后走上职场,这届年轻人已经不会为招聘企业花里胡哨的宣传所轻易打动。
' _$ I2 K7 F7 g
他们在社交软件上搜索劳动合同、五险一金的相关知识,也会翻天眼查、企查查和脉脉这样的网站,学着辨别一家公司是否靠谱。企业跟他们谈努力、忠诚,而他们更关心有什么福利、加班多不多,努力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回报上。
7 U3 L0 U7 r/ E* I “只会画饼的宣讲会,再也不想参加了”6 `5 z5 S2 c2 G
参加校园招聘究竟有多磨人,大学生会在各种社交平台发帖告诉全世界。
+ [. l h8 L8 {) Q; F0 t' W
倒也难怪,当有的人花几天时间去听招聘方的宣讲会,期待能在线下“捡漏”岗位或弥补一些信息差,结果到头来才发现:有的企业现场开放的岗位根本不是自己想投的;有的企业只是宣传自己,并不收取简历。想要得到一个面试机会?自己去官网申请吧。
# l& M2 ]7 |/ X& M
校招宣讲会能为大学生提供与HR交流的机会。(图/《沉默警报》) . S+ |0 A; W/ F' q. N' s+ K: k, }
而在网上海投了几百份简历之后,得到一个面试机会甚至还算不上过了第一关。通常而言,“先笔试,后面试”是不少岗位的基本操作,想见HR的面,你还得“考试”。
7 m: v; [3 [4 s
但也有应届生吐槽,现在一些企业在笔试环节就“玩出了花”来。除去考查专业知识的笔试题,还时不时附加上百道性格测试题,有时前脚刚刚“交卷”,在下一家公司发来的题目中又会和熟悉的题目再次见面。
$ H) s4 G. x! P% b9 @; @! W
做测试“做吐了”的大学生,也只能上网抱怨:“反正测评题库只有那几家,建议笔试设置成统考,公司筛人效率更高,我们也好省出时间去准备那些真正有希望通过的面试。” / E0 B {' X' G
这样黑色幽默的吐槽,甚至有几分现实主义——一家5000人规模的公司的HR告诉新周刊,在岗位需求数量为100个左右的情况下,他们每年校招能收到超过10000份简历。 这意味着,历经群面、业务面、HR面,求职者需要漫长的过五关斩六将,而最后能拿到offer的人也堪称凤毛麟角。“00后投200份简历面试70家终获offer”,这条能轻易让正在秋招的大学生破防的热搜,显然不是孤例。 2 g* E: r: E. |8 U& x- d$ D" H
大学生吐槽秋招。(图/小红书截图) U! f2 a8 N, F" P& f) G! Z
即使求职竞争激烈,毕业生也想在有限的范围里,尽可能做出最好的选择。福利要自己去争取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