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也看到滴版本后继:转+ r! Y3 |" J( E* m& d$ Q
关于博士和民工
" ^0 O2 x+ j' D( Y1 m5 P联合利华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啊,他们只得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几十万,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 @! f8 E R: Y& ^$ N 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为发火,找了个小工来说:“。。。给老子把这个搞定,不然你给老子爬走。”
: Q2 H- [% n& K$ V0 R 小工很快想出了办法:他花了90块钱在生产线旁边放了一台大功率电风扇猛吹,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9 k. |1 G3 C2 v% m1 u% b& r& j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 i+ n3 R' ^# s4 G! w; a1、知识并不一定都是生产力;
: z, n+ b& F2 R) g9 T4 T' B2、能吹是多么的重要! 6 g- R/ n2 r. U2 v! e! W# l
* K( d8 @8 C8 O# h) U) S
深究本小故事,编者要表达的意思引人深思,初看,小工确实是赢了,赢在“适用”。博士输了,输在“包容”。
1 j) y! D* X2 L4 C( P) ]- I
& M% J& |% \% `- A3 D" e毫无疑问,小工的想法针对现有产品是有效,但如果换另一种产品呢?如果生产线上不能有大风吹动的呢?小工的创意还能继续适用吗?博士的开发时间长,成本高,但一旦成功,以后的效益是非常非常客观的。2 c9 x4 T9 U. A d8 b( ~
4 D2 Q- w6 b7 |, u) g 再另一层次来看,这个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也正是由于我们许多人都是急功近利的,许多企业都是轻开发研究的,我们今天所用的许多高新技术,有多少个不是预研了许多年,最后才一举推出来的呢?当然了,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问题,的确难于承受得起时间长,资金量大的开发,但愿大企业能多多投钱进行产品研发。
% O8 {* t' t, U c* l
2 q- _" y: S# _+ {2 \4 }* G
" A% \; p3 R% a" ]( {1 P9 O
5 k9 b5 T( `: H7 `% ^ 故事的新版本来了,一药厂厂长在论坛看到此故事,也拍脑袋在其药片包装带上装上风扇进行空包装的剔除,不料风扇把装了药丸的包装吹得一地都是。不久,该厂长在一次无损检测展销会上偶碰博士,博士正在推荐他研发成功的无损检测机器,厂长听了后,当即拍脑袋让博士也在他厂里装上一套,如果能成功剔除空盒,那就马上购买博士的机器...5 f5 P! h" ?3 R& R2 }
" ^; a* {3 X% Z7 K不久,博士的产品在业内成为美谈。而此时,那位民工大哥还在那生产线上加班加点把肥皂装箱。$ z, t Q. F& U7 n$ q
- p* ?3 s, F- s 后续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总有一天能改变你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