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豫有约》这档访谈节目中,当主持人鲁豫采访嘉宾时,如果得到的回答与她的预期不符,她会习惯性回一句话:“真的吗?我不信!”
: X" ^2 g8 U4 _$ k/ T9 u) A8 C
4 a8 \5 ]# j7 B6 k! Q3 P5 r, F9 y
这样的质疑,常常让嘉宾感到尴尬,甚至哑口无言。 . k! O- c l2 _. W/ Z
就连鲁豫自己,后来也忍不住在脱口秀中自嘲:
1 i/ O4 m; Q0 i& |, w& \; X
她刚到凤凰卫视主持节目《凤凰早班车》时,工作非常辛苦,但身体却一点问题都没有。 Z" H& ^0 F* ~) _
体检的医生对她说:“没问题呀,你这么健康,工作肯定很轻松吧。”
' _0 ^: X/ F; I3 }
鲁豫回答说,“我天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呀!” : y2 ]' `, b/ i/ u, o/ n
结果医生回道:“真的吗?我不信!” 8 Z. b. v* @. J: Z3 X
随后,鲁豫开始吐槽这句话,“这大夫说话怎么这么难听啊。” ! b, a" ?0 [6 x7 K: M
像鲁豫一样,我们都清楚没有人喜欢被否定;但在实际沟通中,我们却又经常忍不住反驳他人。 ; S" U( K! x* N, G/ \( c7 J
比如,当别人兴致勃勃地分享一个最新发现时,有些人会回答说:“你才知道呀,我早就知道了。” 6 c( ]$ a* x% ?7 X4 L
当你习惯了反驳他人,你会发现主动与你交流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少,偶尔难得有个人来跟你交流,你往往也是跟对方聊得不欢而散。 8 f* n; Q" ~* z! t: p; G6 M
既然习惯性反驳对人际关系损害这么大,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这种表达倾向呢? 4 |& A8 D5 x6 Y! [7 M7 g5 H
不妨试试以下三点建议:
6 ~+ P. J% n3 v$ W7 Z" E( {: z 01第一回应Yes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护自我的认知、立场和自尊,当听到反驳时,这个防御机制就会咯噔一下激活,让你不自觉地反感对方的言论,哪怕对方说得天花乱坠,你也听不下去。
, Q3 J, P* F6 f, M1 E
因此,对别人话语最好的第一回应永远是“Yes”。 当对方听到你说“Yes”后,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就不会被触发,他会不自觉地开始听你说yes之后表达的观点和意见。 9 X2 F/ d8 G- i* h2 I5 @+ n1 H0 C
要说好“yes”,由浅到深有三点方法:
! f# v/ U# s% L$ {3 `
▼ 1、简单附和 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你只需要点头,说“是的”,“你说得对”即可。 只要做出认同的姿态,哪怕你是假装的,对方也会忍不住对你产生好感。
1 \8 _9 Q! G4 ]6 d6 o& x
▼ 2、提炼认同点 从对方的表述中,提炼出要点,并以特别认同的方式讲给对方听。 3 E: Z9 s0 h# V" z+ J
例如,有人跟你感慨:“我觉得管人啊不能一刀切,要能容忍不同人的缺点。像谁谁谁,她办事一根筋,不知灵活变通,与其要她灵活变通,不如就只给她安排需要原则强、变化少的工作。” 这段话你听了后,就可以提炼出认可的部分,并反讲给他听:“你说得太对了!我们做管理,就是要像你说的这样,用人所长、避其所短。” 6 V# `! i1 z( u* a+ n: R& \; q |8 A( ]
这种提炼认同点的Yes,就比简单附和的效果更进一步,对方不但对你有好感,而且还觉得你有水平,你的认同有价值,就更愿意继续跟你聊下去。
4 y0 V6 D$ [. k' t9 t( D1 F6 s- W4 @7 X
▼ 3、感同身受 如果你还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情绪,做到感同身受,那这种Yes就更高级了,对方会视你为知音。
+ M9 w% Y' [! g' H
不过这一点比前两者都要困难很多,因为它要求你跟对方有类似的身份地位、价值观、知识结构或者相同的成长经历。比如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 所以,这种Yes作为可选项即可,碰巧能做到更好,实在没法共情,做到前两点也完全够用了。 / g% w, x k2 P% U) K
只要你能将自己的第一回应,默认改成“Yes”模式,一周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对话会流畅很多倍。三周之后,你跟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就有明显的改善。
" p0 } l! w- i. g9 N- ]! \3 { 02降低Ask的质疑感( A8 A8 S$ j' C' E" q+ U) ^
跟人对话时,第一回应默认用“Yes”,肯定是最佳选择。但如果在对话过程中,你只是一直点头表达Yes,对方就会觉得你在敷衍了。
& t5 _+ L% K+ a9 Q4 x" X
特别是许多人的表达能力有限,很多时候他自己都觉得没说清楚,你却点头说Yes,不但不会拉近跟对方的关系,反而会让对方瞧不起你。
1 p a! f' x8 J
所以,人际沟通时还得会Ask,用提问跟对方做一些澄清。
+ e) d2 X" U8 Y, u5 N1 m' A
这时问题就来了,提问问得不好,就很容易让对方产生被质疑的感觉,觉得你是在质疑他。 9 X6 g# Y$ p: |. O! S
我就亲历过一个反面例子: 4 Q+ K5 I/ }- l: k( X4 _4 Q+ ~+ P
前段时间,我闺蜜(差点成了前闺蜜)追剧时喜欢上了一个明星,我们闲聊时她感慨道:“朱一龙真帅啊。” 我没多想,直接回了句:“哪里帅呢?”
( j2 c# x8 C$ J: a' A
她当即和我翻脸,觉得我质疑她的看法很可笑。 我是真委屈呀,因为我压根没想着质疑她,确实是不知道朱一龙长什么样,就是单纯想问下他哪个地方比较帅气。
f- B/ j4 c( @4 ], o9 v- ^
但没留意提问的方式,就被闺蜜误解了。
2 G# d, T% A1 ~) n& M8 d
在生活中,和闺蜜发生这类误会还好,因为彼此了解对方的为人,事后很容易解释清楚。 + E! \; c3 R% c; r" z5 c' I
但如果是在工作中或者和还不太熟悉的人发生这种情况,他们可能就不会当面跟你表达不满,而是会私下认为你爱抬杠、情商低。 * H5 h6 t; t2 V, ]1 ?% M+ z
我经常因为爱提问发生类似的误解后,痛定思痛总结了三个减少Ask的质疑感的方法,跟你分享下。 5 G( B* Q3 ], R0 t/ E" `
▼ 第一,Ask前,先表达对对方观点的理解。 比如,“我理解你的意思是......,可以再进一步解释......吗?”,“你刚才提到的观点很有启发性,可以再具体说下吗”。 , C5 V% r2 r9 Z: O! H) ~2 ~- i
这可以让对方明确我们提问的出发点,是真诚的理解与好奇,而非质疑他的立场。
( ~; s$ J# ?1 f% p! K: ~; ^7 Z) C
( U" g5 O. ~& |4 Y5 N5 R
▼ 第二,Ask时,避免使用绝对或极端的词汇,如“为什么”、“真的”、“怎么会”。 这些词汇容易让问题显得过于直接、甚至挑衅。 你可以选择更温和的措辞,让提问的语气显得更开放和中立。 1 H7 M9 r" |# I- |6 m3 Y1 s$ j
比如,“请具体解释一下”,“请举例阐明”,“可以详细描述......的原因吗?”。 8 V$ t' h2 K+ Y% W% ]
▼ 第三,观察对方反应,在必要时澄清Ask的目的。 如果察觉对方有被冒犯到的信号,立即适时重申你Ask的目的。 比如,“请不要误会,我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您的观点。”
B$ F! u5 T6 e3 q0 y
像上面这样降低Ask的质疑感后,你的提问就只会拉近跟对方的关系,而不会被对方误解了。 + S! h( ~( a9 L& v8 k
03正确表达No, v: F) c5 r; m
第一回应“Yes”,对话中适时Ask,你已经完全能够拉近跟任何人的人际关系了。 但如果你还想有更进一步的效果,让对方不仅是亲近你,还更看重你,甚至崇拜你的话,那还得学会正确表达No。
! _; ]7 v6 D( y$ ?; P# L/ D
如何正确表达No呢?
3 b' ^0 Y6 l* T' p5 N6 {1 z
在辩论节目《奇葩说》中,蔡康永表现出的三项辩论技巧就很适合我们上手应用。
5 A2 U( }+ L) a$ Q& y2 v/ d
▼1、引用例子来表达相反的观点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 / ^% y3 p- M+ H& `9 ?; Z/ h
蔡康永没有直接说“不该鼓励”,而是以他主持的《康熙来了》为例,说节目当时宣告停播的时候,很多观众鼓励他继续做下去,但是他压力很大,不开心。他更希望观众们能够肯定他己的过去,让他离开,这样他反而会更舒服。 2 Z; ?; l3 @, {! P# w: `2 }
像蔡康永这样,通过引用具体的例子来阐述相反的观点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 E2 n) X$ k; M. F% W: V
通过引用具体的例子或讲故事,可以直观地展示相反立场的影响和后果,从而更能增强对方对你相反观点的接受意愿。 ; I& J- \# @+ Q' o7 t; @' B, f
在实际工作中,当你想要表达No时,同样可以多采用这种引用例子或讲故事的方式。 ( w E$ p( O2 d7 s0 {0 x
比如,不赞同对方的方案时,你可以回复,“这套方案我之前正好用过,当时的具体情况是…”,或“类似的方法正好其它有项目用过,具体情况是…”。
基于具体事实或实例提出的异见,会显得你更加中立和理性,也更易被对方接受与理解。
! i# ~, ?0 a& y7 X7 p; p
▼2、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担忧 针对辩题“没有上进心,有没有错?“,相比于其他辩手言辞激烈地输出自己的观点,蔡康永不是给出自己的观点,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表达出自己的担忧和顾虑:
5 A: H# e9 p8 E: Y
“我没有办法说没有上进心是一个过错,可是我有把握地说,没有上进心,你一定会错过。” ( A$ F: n! }6 c y
当你像蔡康永这样,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的处境表示关心和担忧,对方自然就会愿意听取你想要表达的内容。 . m7 n2 b& t9 W6 D
工作中,当你想表达不同意见时,也可以运用这个技巧。
; y/ n0 }+ {$ B# o) y
可以这么说,“我担心这个时间节点实施,会影响你任务的最终完成效果”,或“如果没有进一步落实相关条款,后面推进这个方案,我担心你会遇到困难”。
/ d i5 F- O( {2 o6 `% X! w
▼ 3、提供替代方案 针对辩题“该选择爱你的人,还是你爱的?”,当对方辩手提出“选择我爱的,因为我要主动追求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观点时,蔡康永的回应是这样的:
$ O3 ~9 \6 i% a0 m* b
我觉得大部分人在一味在爱对方的时候,常常是忽略了自己最美好的部分。
o; D, w: w) Y% ^
我们常常不够爱自己,常常要通过爱我们的人才能够发现我们自己有多么好,所以我们最后是依赖着那个深深爱我们的人,而让我们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我们是一个好的人。
5 K) R f$ b! W$ l
因此不要轻易拒绝,让你感觉到自己好的机会。 ( B* r# u0 A. _2 I6 D
在不得不否定对方的同时,像蔡康永这样,给对方提供一个更好的替代方案,告知对方: “其实要达成你的目标,可能存在一个更好的方案供你参考。” 这样,对方不仅不会反感你的否定,还会认可你的专业,甚至感激你的建议。
7 {: M f( [; |
在工作中,当你想表达不认同时,也务必要提供一个替代方案,这样就可以给对方传递一个友好信号:我的异见是基于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是想帮你解决问题的,而非主观反对。
) l4 m2 p% C# \
用好上面三个正确表达No的方法,不仅不会让对方产生反感,而且还能让对方感知到你是在帮他更好地实现目标或帮他变得更好。 ! [" t3 T( m* P* K# x8 K0 c
04小结4 z4 A9 k. i/ T) J1 f$ o n9 o x
习惯性反驳的根源是,你更乐意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按自己习惯的方式与人交流。 2 V0 s* D+ U; U' Z0 H0 R5 p
这么做了后,你确实是爽了,但也给别人留下了“与人为难”“爱抬杠”的不良印象,从而摧毁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7 A' I# a( k1 G# g1 u7 G" @
挽回的方式切实也挺简单,就是转变自己与别人的说话方式即可。
, M+ }6 A; w# t
1、与人交流,第一回应默认讲“Yes“。 2、当需要提问时,减少Ask的质疑感。 3、不得不表示不同的看法时,用以下三个技巧正确表达No:引用例子、表达关心和担忧、提供替代方案。
+ D4 d4 n,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