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摩尔,半导体如长夜。 $ d2 R" y- w6 s
AI、量子计算、Chatgpt……
4 U% c8 F! U' \# }9 C+ C
断供、霸权、芯片极限…… 3 E8 s* Z1 R5 e/ |! n7 Q
当半导体走到崭新的时代拐点,一手开创了时代的天才、巨人与教父们也纷纷走到自己的终点。3月24日,指引行业大半个世纪的一代传奇,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也走了。
" O" {7 W+ _" Z9 U1 u$ h$ ], c
与他交好超过60年的张忠谋因此感叹:“我的半导体第一代共同奋斗的朋友,已所剩无几”。 . p+ x8 i) o, a1 D7 l
【叛逆青年】 ( M$ ~5 H1 N/ R! z9 F6 W: B2 o' l1 c" p
1929年1月3日,戈登·摩尔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出生。父亲是警察,母亲只有中学学历,摩尔拿到的是典型的“穷二代”剧本。
( E9 M! l9 R+ w9 |5 x
摩尔细致缜密的个性,却受到了爷爷的影响。爷爷曾在海上记录航行日志,热衷于测量、分析、统计,并将所有细节记录下来,以随时应对各种难以预知的变化。
$ }4 _' H& Q" U( n7 D/ j& z
这让摩尔也养成了一丝不苟笔记、思考的习惯。 7 e8 c( n( | q" U' L7 W" b+ W
3岁看大、7岁看老。这样的性格,让摩尔足以沉稳地应对未来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
" K, a% }& j* e' Z3 ~" O
11岁的时候,摩尔的邻家玩伴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圣诞礼物:一套真正的化学装置和化学试剂。孩子们完全可以自制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包括炸药。 ' | x: r! t* @7 c: `
这让摩尔对化学彻底着了迷。1954年,他如愿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获得化学和物理学博士学位。 5 U3 X/ i# V8 P. U* x( R
大学期间,摩尔与妻子贝蒂相知相遇,成为从大学牵手到相伴终老的深情伉俪。
; t6 h0 r* r4 d- L" F# p
1956年,摩尔迎来了命运的转折,进入“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工作。
+ `' \! I' {; P9 X# p
作为鼎鼎大名的“晶体管之父”,肖克利于1956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能追随这位天才人物,自然是无上荣耀。当时,肖克利将包括摩尔在内的八位青年才俊纳入麾下,都摩拳擦掌憋着要干一番大事业。 : u; t5 W2 ^, h1 f
但肖克利却对公司管理一窍不通,而且自以为是,经营目标也一变再变。结果折腾一年多,什么也没干出来。 2 D+ X" |: l* R* t& h# ^
性子急、火力壮的“八才俊”觉得,再也不能这么混下去了。
; R9 o" t+ }( h
1957年9月18日,“八才俊”正式提出辞职,将这位学术泰斗惹得勃然大怒。肖克利认为,“八才俊”刚掌握晶体管技术就叛出师门,简直“欺师灭祖”,直斥其为“八叛徒”。 ▲著名的硅谷“八叛徒”,左一为戈登·摩尔 9 p% g$ l4 ?2 m% P0 P; e3 V
叛徒就叛徒吧!毕竟,世界是年轻人的。 ) \; _8 E6 p1 p/ V+ s7 d6 S X
“八叛徒”火速另起炉灶,成立了“仙童半导体”,短短半年后就开始盈利。但1959年,“八叛徒”也开始了分崩离析。
9 q1 H# C" W! }' U- v; }
直到1968年,摩尔和诺伊斯、格鲁夫才一起离开了仙童,创办了一家存储芯片公司。这就是日后威震世界的英特尔。
8 B$ \% k. }$ _' T0 P! i8 ^; P
作为半导体行业的先驱,摩尔由此开始掀起了一场前所未见的芯片革命。
! l9 B& p8 O, \1 P& a) q8 k
【光辉岁月】
3 h0 K) @- e8 Z- `- ^' o) L3 s
2005年,功成身退的摩尔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自称其实是一位“偶然的企业家”。
' Q/ G" f6 R C$ r& ^4 s
共创英特尔摩尔和诺伊斯、格鲁夫,号称“三驾马车”。其中,格罗夫掌管公司管理运营,是“踢屁股的人”;诺伊斯拥有坚实的芯片工程理论基础;摩尔则是天生的实干家,善于将诺伊斯天马行空的创意真正落在实地。
2 E: {" P4 ^: i( t* X+ W" S
“三位一体”的完美架构,让英特尔在微处理器领域横勇无敌,为PC时代开辟了未有人走过的道路。 9 I6 z/ l: l% V5 H9 _
更有人认为,摩尔是“八叛徒”之中最具天赋远见的技术领袖。 + r# b: f0 a; p$ g" x
9 W: [. L1 Z1 ?$ u+ y
因为1979年,直到摩尔成为英特尔董事长兼CEO,才开始真正展现出其商业领袖的决断能力。
1 q2 M! N) j: s3 A _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在半导体内存领域实现对美国的反超,导致英特尔高层在战略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究竟是在内存领域发起一场“新太平洋战争”,跟日本人殊死一搏;还是另辟蹊径,进行差异化竞争?
0 X7 }' D8 a% @# L2 @
但这是一个争论不出结果的问题。 9 {9 `9 R) j, g0 F: z' W/ \
1985年的一天,格鲁夫走进了摩尔的办公室。他凝望望着窗外向摩尔问计:“如果我们被裁,董事会请来一位新CEO,你觉得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 z( W4 ~7 g8 ^( E6 j1 ~' y. }
摩尔稍加犹豫答道:“他会放弃半导体内存。”
6 P5 `8 b' Q6 x格鲁夫想了想:“那就让我们亲自来做这件事吧。”
5 J8 M" i; X+ B1 K, ?, W
就这样,英特尔壮士断腕,彻底放弃了内存,将战略冲锋口集中在微处理器(CPU)上。 [5 d! e! X4 N' K: t
这不啻为一场“豪赌”。但事后证明,在这个英特尔生死攸关的战略转折点,格鲁夫和摩尔“赌”对了。 ' b0 V; H! Q: L) z
两年后,英特尔联合康柏推出比IBM快三倍的386计算机,再次成为芯片霸主。 9 i" O1 \8 v! e% O) E- d( f
整个摩尔时代,英特尔在微处理器赛道上成了一骑绝尘的存在。 , J+ p, _, w! X5 v3 Q. G- i: E
有人因此评价,没有诺伊斯,英特尔成不了大公司;没有格鲁夫,英特尔难有高效率;没有摩尔,英特尔则实现不了技术领先。
/ \8 p) O6 Y, a x4 c
1989年,摩尔“深藏功与名”,从英特尔董事会主席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6 A8 s7 d( k$ x8 p! [- e: q9 {
但此后长达30多年的时光里,人们依然见证了英特尔从486、奔腾(Pentium)到i5、i7的强势崛起。 + @* D) n$ R5 z7 ?' u
因为整个半导体行业,根本逃不脱“摩尔定律”。
, ~3 M6 U% Q6 f. \; u+ o% I
【摩尔定律】 $ i/ p6 O* R w1 O% D, y3 i
1965年,在创立英特尔之前,摩尔就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摩尔定律”,即: " x" u$ d d T) l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的数目,大概每隔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 ?# u4 L8 t) ?1 E& l2 k
6 w. Y1 y1 a P
实际上,摩尔只是想通过“摩尔定律”传达出一个重要信息,随着芯片上的晶体管越来越多,电子产品都会变得越来越便宜。
' z" M c% s. i/ _8 m; O
虽然并不是物理定律,但半个世纪以来,“摩尔定律”成为了统治半导体行业进化速度的“天条”。 2 t4 P( {. q& G
所有硅谷公司,都紧盯着“摩尔定律”这个“节拍器”。一旦你能跟上节奏,说明能取得成功;否则竞争对手将迅速超越你。
) V' {; H& Z" ^! D, A4 m% E2 p
幸运的是,它几乎完美揭示了半导体技术的进步速度。加上激烈的行业竞争,“摩尔定律”甚至成为驱动半导体行业指数级增长的动力,直接引爆了PC和互联网时代。 , p0 X! H$ t% q2 L8 |' ^
对于“摩尔定律”的应验,摩尔在2005年接受采访时曾深表欣慰:
5 z/ J6 I5 T" ~- \' R! k
“能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真是太好了……从我们无法制造单个硅晶体管的时代,成长到将17亿个硅晶体管放在一个芯片上的时代!这是一次非凡的旅程。” + J* R) L6 O- r0 O8 c
但近年来,伴随半导体工艺逼近物理极限,摩尔定律出现放缓,甚至不乏“摩尔定律已死”的声音。
. I: L& X8 F7 p/ N4 @( S& B
其中,又以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看法最坚定。
! H+ Q8 t* |( h3 Z M: l! k
在黄仁勋看来,芯片制程正接近物理极限,1nm对于硅基芯片而言就是终点。越先进的制程意味着越高的成本,摩尔定律已经不适用。 6 n' X! ^6 E$ |& Y
事实也确如黄仁勋所言。14nm以下的先进制程,晶体管密度增速在放缓,芯片主频提升速度在变慢。2005年之前的20年,微处理器性能提升了近1000倍;但此后十多年,芯片性能的提升已然失速。
# F/ C! z5 O6 q. e! P; |
而对“摩尔定律已死”的说法,摩尔本人不但极尽谦卑,也不以为意。 6 _9 j4 D& R7 X; Q: P, i! i- Q3 ?
2008年,当被问及“您的什么成就可以传承”时,摩尔略加思索后表示:“只要不是摩尔定律就行。”
! O8 \ K. s) X% D- j/ k. Q# c
2015年,“摩尔定律”发表50周年之际,摩尔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再度直言不讳:“摩尔定律”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0 C8 ~/ f; i! j3 `" N! n# j
但英特尔现任CEO基辛格却坚定不同意,认为“摩尔定律”依然“活”得很好。 p5 F* v! J% ?
哪怕摩尔大神仙逝了,基辛格在悼词中依然表示“要持续不断继续研究它,直到元素周期表耗尽为止”。 & L( U6 M& j% @& _$ l
! j# f3 C) k( H
为了证明“摩尔定律”活得越来越好,英特尔还提出IDM 2.0战略,要开启制程工艺大跨越,保持摩尔定律有效性,并在2025年重新取得制程技术的领先地位。 0 G. r4 E6 p7 J" t2 h; t! s- m
但其他人显然不这么认为。 2 S7 l3 A7 {2 u5 y& t
因为伴随AI、量子计算等新技术的加速,人们对“摩尔定律”有了新的定义。
- D3 u7 f( U3 R* l
比如,IBM在2019年宣布量子性能的“摩尔定律”:如果要在10年内实现量子霸权,要每年将“量子体积”至少增加一倍。
. [2 O; ? k2 O+ K
伴随ChatGPT爆火,“ChatGPT之父”、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也在今年2月表示:“新版摩尔定律很快就要来了,宇宙中的AI智能每18个月要翻一倍。”
2 k4 k/ I! \4 Z
1 ~% T8 h2 F8 n& _0 s) Q8 o# z& n$ G! _
在“后摩尔时代”,超越摩尔定律,才是对摩尔最大的致敬。 ; m8 }9 M2 U: V/ c/ D/ w
【人格魅力】 7 _2 }0 A) G& Q9 x: q2 g
1996年,正逢微处理器发明25周年,英特尔决定让CEO格鲁夫在世界计算机博览会(Comdex)上发表一下对未来的行业预测。 + g( I( J# w* M8 `; O) w
本来是一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恳谈会,但一聊到晶体管绝缘层厚度的专业问题时,格鲁夫却和一位憨憨的院士产生了巨大分歧,当众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的交锋,场面一度非常难堪。
& h& b* f) ` d) o2 N
最后,还是摩尔这位“大长老”亲自出手,通过冷静深邃地阐述洞见,让所有人在心悦诚服中,终结了这场差点失控的论战。 * K1 p9 B% {( { M1 I4 m
对于摩尔的人格魅力,英特尔全球研究院前院长王文汉博士的评价是: . r7 [ b( a% E/ g+ p
“他是正派的好人,真正的大师中的大师。” , @& `+ K/ S* `# [9 e
在英特尔,格鲁夫强悍的统治风格,深深地烙印在企业文化的基因里。但与此同时,“摩尔定律”又是不容置疑的“公司圣经”。 # m% F1 `! d% b- g
这让英特尔既具备格鲁夫强悍进取的作风,使之极具前进的野心和动力,又不至于因为过于狂暴而翻车,因为摩尔的深邃冷静能对其有所约束。
% [, c) B8 a7 l4 v. T# S
因此,摩尔才被英特尔视为最具卓越领导力和谦逊正派品质的灵魂人物。 ; I" @3 L4 g8 ]6 I5 L4 n4 [/ Q
这样的评价,并非言过其实。 1 _+ F; F% G5 Z9 {. L7 I% {
2022年,摩尔以95亿美元财富,位列《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第214位。他大部分的财富,都来自英特尔的股权。 5 j& R- D% r6 _
但早在2000年,摩尔就和妻子创立了“戈登和贝蒂·摩尔基金会”,不断剥离资产,捐赠股票。2012年,摩尔更承诺将一半以上财富捐献给慈善事业。
& \3 w$ R7 w8 Q
, I( B& z- q8 W. L" R/ x/ n- i; H
如今,摩尔驾鹤西去。基金会的总资产达到了80亿美元,累计捐赠高达51亿美元。 & p) p. N4 T; M5 r% Z9 I" `5 F$ M
当然,摩尔的一生也并不是算无遗策。 8 h' X+ X, I; J+ x( m7 \/ D6 H
上世纪80年代,张忠谋返回中国台湾创立台积电,创意出芯片代工产业找摩尔支持,摩尔毫不掩饰地给予了否定: ; x# Q* C& H6 n9 x
“你提过很多好主意,但这个概念不算。”
3 ?# ]. d( z, U2 h; B) ^# d
戏剧的是,三十年后,当台积电不断将芯片制程推向巅峰之后,张忠谋也直接了当:
4 w7 J4 f0 v( D7 O& O
摩尔定律已死。 |